二十年 新起点 看中国时尚产业的“第二人生”

2018-02-27 14:41罗欣桐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41期
关键词:设计师时尚设计

罗欣桐

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常熟、平湖、桐乡、绍兴、余杭、济南、青岛、胶州、威海、烟台、龙口……16个城市,近200家企业。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兵分七路,实地深入以江浙沪为核心的中国时尚产业集群地,深度挖掘时尚热地典型企业、时尚品牌等案例,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跨界时尚领域发展提供可借鉴案例。

我们把所见所闻一一收录,并集结推出“中国时尚产业20年”系列报道,试图与读者一起在中国时尚产业20年的长卷轴中,以不同的视角,目睹时尚变迁,读懂时尚未来。

走过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中国时尚意识的全面觉醒中,一批实力本土品牌占尽先机,一批本土优秀设计品牌和设计师横空出世,各地城市时装周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不仅成为奢侈品的必争之地,更是世界时装发布的核心区和品牌战略耕耘的大本营,“中国设计”的风潮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日渐崛起。

如今,时尚产业是中国纺织行业“新三板”之一。时尚已成为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是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品牌建设、引领消费趋势、提升文化自信力的必然之举。在中国时尚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之际,中国时尚品牌的发展状况如何?面临哪些瓶颈?如何寻求时尚与商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带着这些疑问,《纺织服装周刊》于今年8月1日启动了《中国时尚产业20年》调研活动,7路记者共计22人走访了以江浙沪为核心的中国时尚产业集群地共16个城市,与企业管理者、设计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截至9月22日,调研组进行访谈140余次,发放问卷500余份,共计回收访谈资料125份,有效问卷331份。深入广东、江浙、山东等产业热地,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常熟、平湖、桐乡、绍兴、余杭、济南、青岛、胶州、威海、烟台、龙口。访谈对象包括设计师品牌30余家、成熟型品牌30余家、成长型品牌70余家、服饰周边企业10家。

调研的受访者中,既有“服装文化力”的执着推动者,也有新渠道、新业态的先锋开拓者,也有高举“中国设计”的情怀创业者,更不乏一批站在全新起跑线的“80后”新服装人。

他们的时尚故事不尽相同,但也如实折射出了中国时尚产业的方方面面。消费变革下,原创设计品牌迎来春天;创业时代里,新锐设计师多渠道同步成长;共享红利面前,产业平台出现爆发式增长;市场升级不断深入,风口从品牌集成向文化集成靠拢……更多全新的、史无前例的事物和状态在持续发酵、膨胀。

我们把所见所闻一一收录,集结调研成果并正式推出《中国时尚产业20年》系列报道。

在市场里找文化尊重

从完全无品牌概念,到对LOGO盲目追捧,再到以科技与设计领航的时尚觉醒,中国用20年快速走过欧洲百年的时尚历程。中国服装行业越来越意识到原创设计和品牌文化的重要,逐步实现从卖产品向输出文化转型。

歌莉娅作为本土女装品牌的中流砥柱,某种程度上,却一直在对市场说不,比如不开设子品牌、不上市。“自创办以来,优雅、浪漫的品牌性格从未改变,我们不会因为童装市场火热就去做童装,也不会因为街头风流行就去做潮牌。”歌莉娅副总裁林淑玲认为,“找准你的客户,服务好你的客户,市场是做不完的。”

知名品牌坚持自我,成长型品牌孵化设计。今年,蓝色e麦推出了一款“狼图腾”爆款T恤,全国各地的买手慕名而来。谁也想不到,这个爆款产品竟出自一位两度濒临被解雇的设计助理之手。“第二次解雇他的时候,他说把最后一张画稿完成了就离开。夜深了他把图发来,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好,我深受感动,于是把他留下。”蓝色e麦总经理李华坤感叹道,设计师的创作有阶段性,企业的耐心培养与投入,往往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回报。

当供应链完善的成长型品牌渴望好设计,独立设计师品牌却在寻找文化尊重。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黄俊勋,有十几年的从业经历。今年,他带着自己创办的户外服饰潮牌TRICKOO,像个刚毕业的新人一样,奔走在各大展会与SHOWROOM。“这个时代,怎么讲?门槛变低了,以前没有工业支撑根本做不了品牌,现在信息化把所有的环节一下子打通,但做出来的品牌却很浮躁。没有沉淀,这是中国服装行业的最大问题。”

新语境下的“机会主义”

在百货业态式微等商业格局巨变之下,本土品牌依托优势供应链体系,以及在品牌培育、运营管理以及营销推广上的优势资源和丰富经验,正在奋力求变。三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这场变革,它们分别是富裕中产阶级及富裕家庭崛起、经验更丰富和推崇自由消费的新一代消费者、电子商务。

新消费群体的成长,也注定了新社会位置、新社交关系、新交流语言的诞生。无论是淘宝、微博还是朋友圈,每一种语境都是一种“生存挑战”。昂酱和牙签是同学兼好友,两个“95后”女孩,既是资深网红,又是淘宝店主。“我们有两个店,一个走网红路线,另一个做原创品牌模式,两个店加起来月销量超过三千件。”昂酱表示,从借钱创业到开始盈利,她们用了半年时间。

“网红店主”多不胜数,牙签却认为,进入这个领域再晚也不算晚。“一开始我们在淘宝上没有做任何流量推广,只是在微博上发照片积累粉丝,一点一点做起来。只要找对了你的粉丝,市场是非常广的。”

硬汉设计工作室创始人曹熙浚是同行眼中的创业传奇人物。不爱摩托车的他钻进哈雷机车文化圈子,从一件T恤开始,发展到头盔、鞋子以及各类哈雷机车文化衍生服饰产品,“一件T恤定价300元,中国哈雷圈子2000万人,每人一年至少购买两件,那就是60个亿。我们不可能占那么大份额,15%还是有可能的。哈雷圈的体量非常大,我们搜遍了所有的服装品牌,却没有一个品牌去做这个市场。”

哈雷爱好者具有高收入、高消费力的特征,曹熙浚在这个“狭窄”、“冷门”的圈子里,挖出了一片浩瀚蓝海。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硬汉工作室如今每个月平均销售额过百万,却完全只靠一个微信账号进行销售,甚至连淘宝店都没有。“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创业改变命运。”曹熙浚说。

实地走访的过程中,《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记录下了许多诸如上文里出现的、灵光乍现的对话。一个个口述故事,一段段商业佳话。在与受访者的对谈中,我们被中国品牌对文化力的自发尊重感动,被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乐观精神鼓舞,对消费变革中的机会主义深思……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在新的产业起点上,本土服装企业静待新生,中国设计师与时俱进,中国时尚产业风华正茂。

时间见证历史,时代造就故事。二十年,僅仅是个开始。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师时尚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BUBA台灯设计
创意设计师
有种设计叫而专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天才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