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丹的科学进化理论对技术进化研究的启示

2018-02-27 19:58张建鑫
西部学刊 2018年1期

摘要:科学哲学家拉雷·劳丹提出的科学进化理论有其独特的魅力。劳丹对待科学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他的科学进化模式被迁移到技术进化研究中,促进了在技术哲学领域内对技术进化的研究。劳丹的科学进化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验问题、概念问题、研究传统以及科学革命等方面,因此技术进化研究可以从这几方面获得启发。

关键词:拉雷·劳丹;技术哲学;科学进化;技术进化

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1-0008-04

拉雷.劳丹认为科学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探究真理的活动。这种将科学看作解决问题的工具的科学观念,使得科学成为“理论技术”,而不是与技术相对立存在的理论。科学进化的过程,也就可以被内化到技术进化的过程之中,为技术的进化提供一种理论模式。这种由科学进化内化到技术进化中的思想,相比于单纯地从“技术创新”角度对待技术进化的思想更有思维深度,也更适合在技术哲学的视域中对技术进化进行审视和分析。

有批评认为,劳丹的科学发展理论忽视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因素,仅限于从科学的内部、从科学理论自身去分析和考察问题,这样使得其结论带有某种局限性和先天不足。虽然这种批评指出了勞丹科学进化论思想的局限性,但是这也无法否定其思想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实际上,构建一个理论模式,就是弱化次要矛盾,突出主要矛盾的辩证过程。如果一种科学发展模式考虑过多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因素,那么我们甚至无法得到一种模式,至多得到的只是一堆经验。一种模式不是为了提供一种束缚,而只是提供一种研究探索的路径。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还是可以拿劳丹的科学进化理论来考察技术进化的一些问题。

劳丹的科学进化模式认为,前后相继的两个理论,当且仅当后一个理论比前一个理论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后一个理论取代前一个理论的过程就是一种进化的过程。因而,科学的进化就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增加。劳丹将科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这也就是说,一个理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看该理论解决经验问题的数目和重要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理论所产生的反常问题和概念问题的数目和重要性。这样也就得出了劳丹科学进化理论的核心思想:解决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是科学进步的基本单位;科学的目的就是把解决经验问题的范围扩大到最大限度,而使得反常问题和概念问题的范围限制到最小程度。

一、经验问题与对技术进化的启示

经验问题易于说明,但难于定义。一般地说,任何使人感到惊异并且与自然界有关的事情,或其它需要解释的事情,就构成一个经验问题。但这并不是说经验问题是由自然界直接给予的确凿、真实的材料。事实上,人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概念框架的“透镜”来了解自然界的。更扼要地讲,所有类型的问题是在一个确定的探究背景内出现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由这个背景所限定。我们关于自然界的秩序的理论假定,告诉我们期望什么,以及什么东西看起来不同寻常,或是“成问题的”,或是“可疑的”。虽然对某些问题的阐述将受人们理论信仰的影响,但是处理经验问题时,就像这些经验问题是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一样。因此,经验问题是第一级的问题,它们是有关构成任何一个已知科学领域的客体的基础问题。与作为更高级的问题——概念问题——不同,我们通过研究在该领域中的客体来判定对经验问题解答的有效性。

根据经验问题在科学理论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大致能把经验问题分为三种类型:未解决问题、已解决问题和反常问题。未解决问题指的是那些未被任何一个理论有效地解决的经验问题;已解决问题指的是那些已经被某种理论有效地解决了的经验问题;反常问题指的是一个具体的理论没有解决,但是该理论的几个竞争对手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三类问题中,已解决问题是对一个理论的支持,反常问题构成了反对一个理论的证据,而未解决问题指明了将来理论探究的方向。正是利用这一套对经验问题的分类,劳丹认为,科学进步的标志之一是把反常问题和未解决问题转变为已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反常问题在劳丹的科学进化思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反常问题主要致力于说明的,是科学理论之间的选择性进化。一个反常问题的出现并不代表一个理论的不适应性,而只是代表一种缺陷。比如在生物进化中,一个生物机体中出现一种弱势或者缺陷,并不会致使这个生物机体在生存竞争中直接被淘汰,一种缺陷可以导致一种进化方向。反常问题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即促使一个科学理论衍生出一种进化。拥有反常问题的科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进化,从而达到一种更好的科学理论。总之,一种反常问题就是一种进化的契机。

劳丹通过仔细考察历史上的许多科学案例看到,未解决问题的地位非常含混。事实上,直到一个未解决问题被某个领域里的一些理论解决之前,通常它们仅只是“潜在的”问题而不是实际的问题。即便如此,也不能认为未解决问题对于科学是不重要的。因为把未解决的问题变为已解决的问题是科学理论取得经验进步的手段之一。但同时必须看到,一个理论不能解决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并不会对这个理论极为不利,因为我们通常不能预先知道所讨论的问题应该由哪类理论来解决。在评价理论的相对价值时,对未解决问题的分类是无足轻重的。对理论评价来说重要的只是那些已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由正在探讨的理论所解决的,而是由一些已知的理论所解决的。未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科学理论进化过程中,经验领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如影响生物有机体进化过程的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一样难以预料。

以上是劳丹所讨论的经验问题的一些观点,下面我们来讨论其对技术进化的启示。在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中,首先发展的是与生存切实相关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包含在“前科学”技术中。技术首先是关于经验的,而不是关于理论的。正是人们的需求告诉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技术,以及怎样利用这些技术。

与未解决问题、已解决问题和反常问题相对应,可以看到技术进化中的发展空间、使用空间和淘汰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可以体现在人们的技术追求甚至技术幻想上,即人们盼望获得一种可以达成某种目的的技术,这些技术很可能构成将来技术进化的方向和牵引力。每种技术相比于同一使用空间的其他技术,都有自身的淘汰空间。这种淘汰空间就有可能使得一些技术被社会淘汰,从而腾出更多的空间给一种进步的技术。技术的进化可以被看作是逐渐扩大使用空间,并且将发展空间和淘汰空间转化为使用空间的过程。endprint

正像拥有反常问题的科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进化,从而达到一种更好的科学理论一样,一个拥有淘汰空间的技术未必就会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改进其某些方面,从而进化成为一种更好的技术。

二、概念问题与对技术进化的启示

如果经验问题是关于一些领域里物质实体的第一级问题,那么概念问题就是关于概念结构(例如理论)的充足理由的较高级问题,它是用来回答第一级问题的。概念问题是理论的特征,没有显示概念问题的理论就不会存在。

劳丹进一步将概念问题分为内在的概念问题和外在的概念问题。内在的概念问题,是由理论内部逻辑不一致或基本范畴含糊不清而造成的。外在的概念问题,即由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的两个理论之间的矛盾,一个科学理论与有关科学共同体的方法论之间的冲突,以及一个科学理论与流行的世界观之间的冲突而造成的。

理论受批评和怀疑,常常不是遇到了反常,而是非经验性质的概念问题所带来的尖锐困难。一般地说,一个概念问题比一个经验反常更为严重。在概念问题的范围内,某些环境有助于增进或降低概念问题原来的重要性。例如在其他事情等同的情况下,两个理论之间的张力越大,这个概念问题将越被看重。

劳丹的概念问题对技术进化的启示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技术认识论层面,其二是技术本体论层面。在技术认识论层面上,技术进化离不开人类认识的进化。在技术哲学中,其概念问题不仅仅是在构建一个认识体系,更是在表征技术的根本特征,借由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回答技术本身所回答不了的问题。在技术本体论层面上,技术进化的本体不仅仅是经验的进化本体,也是概念的进化本体。这种概念的进化本体最显著地体现在科学在技术中取得的成功之处。经验内容是丰富的、直接的、真实的,但也是难以把握和传承的。这就需要形成一种概念体系,或者称其为理论体系。在这个层面上,也可以体现出科学进化内化与技术进化的过程。科学问题,在一个实用的态度上,就是技术进化中概念问题的集结。

对于技术本体而言,似乎并不存在概念问题,因为技术只是通过作用于经验世界来发挥作用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考察技术的知识背景,来得出“技术”的概念问题以及概念问题如何影响技术发明或技术进化。事实上,与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应的科学理论空间可以被认为是技术的概念问题空间。在这个概念问题空间内,会产生一些类似于劳丹的概念问题会遇到的情况。一个技术有时候被抛弃,并不是由于其不适用,而是由于其会造成科学理论所预知的其他困难或者灾难。

三、研究传统与对技术进化的启示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是科学理论解决问题不断增加的过程,但是这仍然无法说明一个科学理论的适应性和局限性的真实情况。要达成一种科学进化的模式,就要对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理论——作出剖析。在勞丹的科学进化理论中,“研究传统”这一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劳丹而言,一个研究传统就是这样一组普遍的假定,这些假定是关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和过程的假定,是关于在这个领域中研究问题和构建理论的适当方法的假定。一个成功的研究传统是这样的一个研究传统,它通过构成它的理论,导致适当地解决愈来愈多的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一个研究传统可能相当成功地产生极富成效的理论,然而在本体论上或者方法论上却有缺陷。

与单个理论相比,研究传统往往是一种稳定的实体。理论可以不断地被抛弃或取代,研究传统由于能够把死亡转让给从属于它的理论而使自己生存下来,因此它比单个理论寿命要长。事实上,我们需要一种色彩,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我们并不能确认这种色彩是真实的。研究传统就是在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色彩。在一个研究传统的生命力完全殚竭之前,或者一种更有力的研究传统萌发出来之前,我们并不能确认一种研究传统并立刻把它抛弃掉。

研究传统是历史的产物。它们是在一个特定的理智环境中创造出来并加以阐明的。研究传统帮助产生具体的理论——像所有其他的历史产物一样——它们有其兴衰存亡。正如研究传统能够产生并且繁荣一样,它们也必衰亡,并且不再被认真地看作是促进科学进化的手段。

技术进化的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量变的过程,但这种量变并没有体现出质变的本质。劳丹的研究传统理论对技术进化的启示就可以体现在对技术进化中质变的反映。

科学的进化,一方面是在一种研究传统中构建出新的理论,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科学的进化就体现在新理论对新问题的解决上;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传统与另一种研究传统相竞争,这样科学的进化就体现在一种新的研究传统下的科学发展,这种研究传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突变”。相比于科学的进化而言,技术的进化也可以被分析出两个层次:一方面,在一种传统技术(常规技术)之内对技术的细节方面进行改进,这种改进是为了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满足新需要等等。这种技术变化是累积性的,但不会引起技术的突变。另一方面,当一种发明产生以后,它就会衍生出新的应用或制造和满足新的需求,这样当这种发明成为一种实现社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传统”。接下来,就不是要突现出新的技术了,而是在这种技术传统的框架之内进行技术改进。

四、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当一个迄今为止未被某个已知领域的科学家所知或遭到他们忽视的一个研究传统发展到某个阶段,使得该领域的科学家感到有责任认真对待这个传统,把它看成是对他们或他们同行的忠诚挑战者时,一场科学革命就发生了。这就是劳丹对科学革命的定义。简而言之,科学革命就是在同一领域内新的研究传统通过竞争战胜旧的研究传统的现象。

尽管科学革命是重要的历史现象,但科学革命却并不具有人们常常赋予它们的重要性和认知特征。科学革命之所以被认为具有特殊地位,是因为科学革命的结构被以各种方式错误地加以描述,使得科学革命看起来与通常状态下的科学根本不同。一旦承认新的研究传统的出现,以及对老的研究传统的批评和修改,是科学的正常现象,那就必须避免过分将科学革命强调为与通常的科学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endprint

劳丹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并不预设这样的看法,即认为科学革命是合理的和进步的。一场科学革命的发生与这场科学革命是否为进步的,这是两个问题。一個科学革命作为一种进步的现象出现,不是必然的。

在劳丹的科学革命思想中,其萌生于一种新的研究传统,但是这种新的研究传统却不是突现的,而是由渐变而来的。这个新的研究传统不是在科学革命产生的时候突然闪现的,而是早已在发展之中,只不过之前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研究传统而已。在技术革命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被误认为是“突现”的东西。实际上,技术进化和科学进化一样,往往是渐变的结果。吉尔菲兰对蒸汽动力船的分析就是对技术进化中渐变观点的支撑和对突现的一种批判。

劳丹认为,科学革命的产生与科学的进步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情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就是说,一场科学革命只是一种大的变化,也可能是退步的,而不是进步的。在技术进化的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革命”与“进步”的相对独立性。在汽车动力技术中,内燃机、蒸汽机和电动机之间的被选择过程就谈不上进步可言。现在汽车动力技术中,内燃机是应用最广泛的,但这并无法说明内燃机就比蒸汽机或电动机好。内燃机在技术选择中的胜出,与石油能源的大量开采有关,也依赖于包含大量相关设备的保障体系的完善。这些因素使得内燃机型汽车能够行使更长的距离,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技术上的进步。多年来的环境问题已经说明,像内燃机这种依赖于石油能源的动力技术不仅会造成大量污染,而且也是一种必然随着石油能源衰竭而处于困境中的技术。

五、结语

劳丹的科学进化模式对技术进化的启示是广泛的、多层面的。这不仅有助于技术进化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而且也有助于对技术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善。当然,劳丹的科学进化理论并不能取代或者完善地反映技术进化的每一个方面,比如技术进化中的“中性遗传”和“遗传漂变”等等。这都需要在劳丹等前人的基础上,对技术进化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美)拉里.劳丹.方在庆译.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刍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美)罗森伯格.王文勇,吕睿译.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法)斯蒂格勒.裴程译.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5]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美)巴萨拉.周光发译.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李亚青.技术进化的趋势与展望[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5).

作者简介:张建鑫,男,河南安阳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生态哲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