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连贯的ECM认知模型解读

2018-02-28 03:52李亚萍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连贯性苔丝连贯

李亚萍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语篇可以是对话,众人交谈,也可以是诗歌、小说。短者一、二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因此,无论是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还是一张便条、一份文稿,都可以是语篇。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以确保其连贯性。连贯性是语篇的本质属性,决定某一语篇的各部分是否相互联系,是否表达一个整体意义。语篇的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和意义上的连贯。朱永生认为语篇连贯指的是一段话语或某个语篇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在某个语篇中,如果所有话语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那么这个语篇就是连贯的[1]。曼恩也认为语篇的连贯是指语篇的各个成分围绕同一事态展开,并有机整合到语篇的主题中[2]。

语篇的连贯程度不仅决定语篇能否有效地传达编码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决定语篇的解码者能否成功的构建编码者的交际意图。由于语篇的连贯程度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许多学者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影响语篇连贯的各种要素。如韩礼德等从照应、替代、省略等语篇层面研究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3]。张德禄提出了8种语篇连贯的模式[4]。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壮大,一些语言学者从认知的角度解析了致使移动构式与动词互动的认知[5],也解析了语篇的连贯。楚军等运用ECM(EVENT-domain Model)认知模型解析新闻叙事语篇发现,记者、编辑通过构建事件域系统叙述新闻事件,而读者则利用事件域系统解码新闻语篇的意义与连贯。编码者与解码者因而形成统一的认知世界[6]。熊维俊运用ECM认知模型解读培根的《论读书》,发现这一模型能多角度的阐释语篇的连贯[7]。以上这些研究证明ECM对语篇的连贯性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未用ECM解读文学文本中语篇的连贯性。因而,运用ECM认知模型解读文学文本中语篇的连贯性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一、ECM认知模型对语篇连贯的可解读性

王寅认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体验和认知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在大脑中,人们基于对具体事件的体验和认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并产生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一个基本的事件域(EVENT)主要包括两个核心要素: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一个行为由很多子行为(如图 1 中的A1,A2,…,An)或动作构成;一个事体由很多个体(如图 1 中的B1,B2,…,Bn)构成。事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或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事体可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或分类信息D或C[8]。如图1。

图1 事件域认知模型

事件域认知模型强调认知的三个特点:(1)线性兼层级性。指人们认知事物时不但采用线性的认知方式,也采用层级性的认知方式。(2)静态兼动态性。指人们在认知事物时不但运用静态的心理分析方式,也对所认知的对象进行动态的体验。(3)完形性。这一特点指由于人类认知机制的局限性,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利用某一特征或要素代替整个认知对象。

语篇作为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人们对周围环境体验并经过认知加工而构建出来的,体现着编码者对环境的体验方式和对这种体验方式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以体验认知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倡导用有限的认知方式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并建立语言分析的统一模式[9]。事件域认知模型不但揭示了人们体验和认知周围事物的方式,也强调人们在心智中对认知对象的加工和抽象。因而,这一模型能为解析语篇的连贯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8]。下面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的6篇语篇的连贯性,解读其蕴含的人类的认知模式。

二、事件域认知模型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读

文学文本中的书面语篇是一种较为普通的语篇形式,能较好地体现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及心理的连贯性。《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苔丝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鲜活连贯的文学人物。本文选取6篇表现苔丝性格、动作、心理活动的语篇为分析的语料,阐释其蕴涵的人们的认知模式对语篇连贯的决定性。

(一)语篇通过体现人们认知事物时的层级性兼线性达到连贯

语篇1.Phases…her childhood lurked… As she…her twelfth year in her cheeks,or her ninth sparkling… her eyes;and…her fifth…now and then[10]9.

语篇1的第一句话提出一个大事件域:包括行为(lurk)和事体(her childhood)。说明苔丝的孩童特征在她的外貌上时隐时现。第二句话提出的小事件域包括次事体(her twelfth year),说明人们在苔丝的脸颊上可以看见她12岁时的影子;第三句提出的小事件域包括次事体(her ninth,eyes)说明人们从苔丝的眼睛里发现她9岁时的模样;第四句话提出的小事件域包括次事体(her fifth,curves),说明苔丝15岁的特征在她嘴唇的曲线中闪现。第二至第四句话以一种并列的线性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苔丝的孩童特征在其外貌上的表现,体现了一种层级性的关系。作家哈代采用人们认知事物时的线性兼层级性方式组织语篇,使其包含的五句话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语篇因而在整体意义上达到了连贯统一。

语篇2.Tess was…not to know…season was advancing;that the days…lengthened,that Lady-Day…by Old Lady-Day,the…term here[10]307.

语篇2的第一句话提出的大事件域包括行为(not to know,was advancing)和事体(season),叙述苔丝深深地陷入自己的白日梦,浑然不知季节的变化。第二句话提出的小事件域包括次行为(the days)和次事体(lengthened),说明苔丝不知道白昼的变长。第三句话提出的小事件域包括次行为(Lady-Day,Old Lady-Day)和次事体(was),说明主人公没察觉到女生节和女士节的临近。第四个短语提出的小事件域包括次行为(her term)和次事体(end),说明她没意识到自己受雇期限即将结束。语篇的第一句话提出一个大事件域,其余的部分提出三个并列的小事件域说明大事件域,体现一种层级性的关系,使整个语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从而达到连贯统一。

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线性兼层级性分析语篇1和语篇2发现:语篇的第一句话提出一个大事件域,其余各句提出一系列线性排列的小事件域,以层级性的关系从不同的方面详细说明大事件域,使所有的句子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语篇从而达到内在的连贯统一。因此,通过体现人们认知事物时的线性及层级性,语篇达到了内在的连贯统一。

(二)语篇通过体现静态兼动态性达到连贯

语篇 3.The severity…she…enough…he…him.Yet…all this But she could…further.She…repeated…words[10]226.

语篇3的第一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seemed)及其典型特征(deadly)和事体(severity,decree,Tess),描写苔丝极其痛苦的静态心理状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提出的事件域描写苔丝静态的心理活动(苔丝知道了克莱尔对自己的评价),补充说明苔丝痛苦的原因。第四句话提出的事件域说明苔丝在内心对这一不公正评价痛苦的抗议。第五句话提出的事件域说明苔丝无法再为自己辩解的静态心理状态。第六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repeated)及其典型特征(simply),事体(She,his own words)说明苔丝动态的动作:无助的重复克莱尔的话。语篇的前五句话提出的事件域说明苔丝痛苦的心理状态,最后一句话提出的事件域说明苔丝在静态心理的指导下采取的无助的动态动作。这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事件域都体现了苔丝极其痛苦的主题思想。提出这些事件域的句子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语篇。

语篇4.At…she asked how she could…Inside that cottage her relatives…bouncing prosperity…she was…creeping up…in the world[10]228.

语篇4的第一句话提出的事件域中的行为Action(asked)及典型特征 A1(how she could…)表明主人公痛苦万分的心理状态:不知该如何踏进家门。第二句话提出的事件域中,行为Action(were)及典型特征 A1(calmly…bouncingprosperity)和事体Being(her relatives)再一次暗示主人公痛苦的心情:想到家人正在憧憬她那即将开始的美好生活。第三句提出的事件域中,事体(she)及分类信息C(while here) 和行为(was creep) 及典型特征A(with no better place…in the world)表明苔丝在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叙述的心理状态下,可怜巴巴的向家里慢慢地走去。这一系列的静态和动态性事件域都体现了苔丝痛苦万分的主题思想,提出这些事件域的句子构成了一个连贯统一的语篇。

运用事件域的动态兼静态性解读语篇3和语篇4可以发现:语篇中的句子首先提出一系列表现人物静态心理状态的事件域,其次提出其在静态心理状态指导下采取的动态事件域。这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事件域都表达了同一主题思想,提出这些事件域的句子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上连贯统一的语篇。由此可见,语篇通过体现人们认知事物时的静态兼动态性达到连贯。

(三)语篇通过体现完形性达到连贯

语篇5.There was…her love for Clare.To her…he all goodness…She thought…The wisdom…The compassion… made her…before her[10]174.

语篇的第一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was)和事体(her love for Clare)及其分类信息C(hardly a touch of earth)表明苔丝对克莱尔的爱不掺一点儿尘世的东西,极其纯粹和纯洁。第二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was,knew)和事体B1(goodness)和B2(all)及其分类信息C(that a…know)表明在苔丝的眼中,克莱尔是所有善良的化身,无所不知。第三句话提出的次事件域包括行为(thought)和事体(every line)及分类信息 C(perfection…beauty)暗示在苔丝的眼中,克莱尔的外表和灵魂是完美的。这两句话提出的事件域从苔丝的角度评价克莱尔的品质、知识、外表和灵魂,反映了苔丝对克莱尔的爱的纯粹性。第四句话和第五句话提出的次事件域表明克莱尔的爱给予苔丝的精神力量。第六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made her lift up)事体(heart,devotion),说明苔丝对克莱尔的倾心之爱。第七句话提出的事件域暗示在苔丝的眼中,克莱尔简直就是神灵。语篇的第一句话提出一个大事件域,其余的六句话提出的小事件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大事件域,由此可见,所有的句子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

语篇 6.Her journey…was…meander…than a march.It had no…tendency…she began to grew…and she leaned…pausedby milestones[10]270.

语篇的第一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was)和事体(journey,meander,march)及其分类信息C(rather than),表明主人公在回去的路上,与其说是在毫无目的的前进,不如说是在毫无目的的飘荡。第二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had)和事体(sprightliness,purpose)及其分类信息C(no),事体(tendency) 及其分类信息C(only),说明她没活力,没目的,从精神方面暗示主人公的旅程毫无目的可言。第三句话提出的事件域包括行为(grew tired)和事体(she)从体力方面说明苔丝回家的旅途是一种飘荡而不是前进。第四句话包括行为(leaned,paused)和事体(she,gates,milestones),从具体的动作方面说明她在回家的旅途中走走停停,飘飘荡荡。语篇的第一句话提出一个大事件域,其余各句提出的小事件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大事件域。语篇因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从整体上达到连贯。

从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的完形性角度解读语篇5和语篇6发现:语篇的第一句话提出一个大事件域,其余各句提出一系列小事件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第一句话提出的大事件域。所有的句子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构成一个连贯统一的语篇。因此,通过体现人们认知事物时的完形性,语篇获得内在的连贯统一。

三、结语

语篇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周围环境进行体验并经过人们认知加工的产物。连贯性是语篇的基本属性,因此,语篇的连贯性必然涉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揭示了人们体验和认知事物的方式,能有效地阐释语篇的连贯性。运用这一模型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语篇发现:文学文本中的语篇通过体现人们认知事物时的线性兼层级性,使所有的句子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从而在整体上达到连贯统一;体现人物在静态心理的指导下采取动态动作,使静态和动态的动作都表现同一主题思想,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体现人们认知事物时的完形性,使所有的事件域体现同一个主题思想,从而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由此可见,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决定语篇的连贯性。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事件域模型(ECM)解读语篇,有助于剖析语篇连贯的决定因素。

[1]朱永生.试论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上)[J].现代外语,1996(4):17-19.

[2] MANN W C.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 [M]//Mann W C.Thompson A.Discourse Description:Divers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 Fun-Raising Tex.Amsterdam:Beniamins,1992:39-73.

[3]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31-222.

[4]张德禄.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7-13.

[5]刘锋.致使移动构式与动词互动的认知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6,30(1):57-61.

[6]楚军,周军.认知模型理论下的新闻叙事语篇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68-172.

[7]熊维俊.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视角下的语篇连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2):179-181.

[8]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解释力[J].现代外语季刊,2005,28(1):17-27.

[9]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2006(6):6-12.

[10]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Press,1999.

猜你喜欢
连贯性苔丝连贯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蜂鸟——致苔丝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