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术语翻译中的隐喻现象

2018-02-28 19:07夏磊张顺生
中国科技术语 2018年1期
关键词:喻体翻译本体

夏磊 张顺生

摘要:科技术语翻译要讲科技,似乎是科技领域的“天经地义”。但在特定语境中,科技术语暗含隐喻意义时,则宜译隐喻的喻体,而非译相应隐喻的本体。尝试从英汉科技术语互译的角度,探讨科技术语翻译使用隐喻的现象,打破传统科技术语翻译固定思维的藩篱,反衬其在原语文化交流中的特色作用。

关键词:隐喻,翻译,喻体,本体,语境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1.009

Abstract: People usually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scientific terms must retain their corresponding form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 concrete context, however, things may turn out to be just the opposite rather than adopt the rule prescribed above, namely,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r the vehicle is often translated rather than the semantic meaning or the tenor. We intend to explore the metaph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rms, kicking over the traces of the conventional mindset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such terms, so as to set off the characteristic effects of scientific terms by contras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for cultural exchanges.

Keywords: metaphor, translation, vehicle, tenor, context

引言

用中英对照方式阅读《毛泽东選集》时,笔者意外地发现科技术语在政治文本语境中,亦可用于隐喻表达,传递特定含义。然而,科技术语在政治文本语境中用作隐喻时,可以灵活地翻译,而不必拘泥于形式。这一观点似乎刚好与时下科技翻译教学的观念相反。因为在许多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EST)教学实践中,人们总是强调,科技术语翻译得用相应的科技术语,否则就显得不专业。这样的讲法并没有错,很多情况下的确如此,不过,在科技英语中特殊情况总是存在的,因而也就不宜完全执着于字面。

有鉴于此,笔者对科技术语翻译中的特殊现象,即在特定文本语境中科技术语隐喻意义的翻译进行一番探究。

一隐喻与语境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1]曾对隐喻的实质做出阐释,即“用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换言之,人们根据自身体验认知的经验和能力,用自身熟悉的事物去阐释和理解与之具有同一性的事物。特定事物之间固有的同一性是隐喻产生的必要前提,但不是根本原因。隐喻的产生除了以事物之间固有的同一性为基础之外,还依赖于人们对此同一性的体验认知,产生事物之间的联想,从而做出隐喻。比如,在中国人的体验认知中,会从“骨瘦”联想到“柴”,反之亦然,因而就构成了隐喻。人们只会说“骨瘦如柴”,不会说“骨瘦如耙”或“骨瘦如竹”,因为“竹(子)”和“耙(子)”虽然与“骨瘦”也有同一性,但却不在中国人的体验认知经验之中,因而就不太容易构成隐喻,而母语为英语的人则用“耙子”来联想“瘦”,即汉语中“骨瘦如柴”的相应英语表达大致为as lean/thin as a rake。徐盛桓[2]教授为隐喻总结出了一个表达式:“(显性或隐性的)本体+喻体”,意思是用一事物作喻体,来喻指另一(显性或隐性的)本体。这一隐喻表达式阐明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为人们研究科技术语翻译中的隐喻现象做出了贡献。

隐喻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使用中的学问。基本上只要涉及语言,包括翻译语言,都可以看到隐喻的身影。换言之,科技语言(术语)中也可能存在隐喻现象。但科技术语要想产生隐喻效果,还非得借助一定的语境。许力生[3]指出:“语境并不是预先已经给定的,而是在交际过程中由语言使用者的主动选择所生成的,外在世界的方方面面只具有成为预警因素的潜势。”比如,在社会语境(如夫妻之间对话)中,丈夫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还未待解释,妻子便一顿好训,丈夫被逼急了,可能不满地抱怨,“你今天吃火药啦?骂个不停!”丈夫的言行举止就为“(吃)火药”的使用自主选择了一个语境。 “火药”一词是军事术语(亦属科技领域),用于上述社会语境中,显然表达的不是其军事意义。这里就是在生活语境中,将“抱怨的话(多)”作为本体,科技术语“火药”作为喻体,来喻指本体。从本例可以看出,在特定语境下,科技术语发挥隐喻作用时,可能会改变其原义(即原科技意义),而采取其隐喻意义。相应地,对上述语境中科技术语“火药”的翻译恐怕就不能再简单地挪用科技(军事)意义上的gunpowder,可译作Are you complaining a bit too much today?或换一种隐喻表达,如 Why cant you hold your tongue today?将“吃火药”译作have gunpowder说话则很可能会引起对方误解。这与我们日常为他人呐喊助威(语境)时所说的“加油”,不能按字面简单地译成add fuel是一个道理。endprint

考维柯赛斯(Kvecses)[4]认为任何隐喻的生产既要满足体验基础,又要受到语境的制约。这一观念较好地阐述了科技术语翻译使用隐喻的综合条件(另需附上同一性为宜)。下文将以此为基础,以具体实例来探讨科技术语翻译使用隐喻的现象。

二使用隐喻的科技翻译

科技术语,是指在科技专业语言中有着精确和单一意义的词,这种词即使出现在口语中,也会使人感到它是属于某一专业领域的[5]。其覆盖面很广,如化学领域、军事领域、医药领域等,所有这些不同领域内的专业名词,都可以称之为科技术语。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术语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主要途径有二:(1)非科技术语转化为科技术语,即常用词汇的专业化和同一词语词义的多专业化;(2)通过传统的构词法合成科技术语[6]。因而科技术语在翻译时,十分注重科技化,正所谓“科技术语翻译就要讲科技”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一结论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绝对真理,科技术语在特定情况下翻译时,也有许多使用隐喻的情况。

这样的例证汉译英中不胜枚举,如:

例1原文: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中,在广大工农群众中,造成一种热烈的经济建设的空气。[7]

译文:We must create mass enthusiasm for economic construction among all government personnel and among all workers and peasants. [8]

阐释:例1中,隐性的“氛围”或“气氛”是本体,“空气”是喻体,后者喻指前者。“空气”一词是跨领域的专业科技术语(如物理、化学领域等),意思是弥漫于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另外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9]。上述语境中所说的“热烈的空气”很显然不是取“空气”作为科技术语的原义,而应当是其隐喻意义,即气氛[9]。因而“热烈的空气”也就隐喻“热情洋溢的群众积极性”或“人民热情”,因而在上述语境中翻译时,应去其科技意义,译成mass enthusiasm为宜。

例2原文:据我所知,日本一面进行战争,一面又在上海放出和平空气。[10]

译文:I understand that while carrying on the war, Japan is spreading peace rumours in Shanghai.[11]

阐释:隐性的“谣言”是本体,“空气”是喻体,后者喻指前者。显然该语境中的科技术语“空气”一词也不能率尔操觚地译成其科技原意air,否则定会落入下乘。这里所谓的“和平空气”实际是与前一小句中的“战争”相对的,意思是说,日本一面在不断发动战争,一面又在散布和平的谣言,通过对比凸显日本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狡诈。因此,此处的“空气”宜根据语境,去除其物理或化学意义上的科技含义,译成rumours为佳。

例3. 原文:不顾主客观条件,犯着革命的急性病。[7]

译文:Some Comrades, disregard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suffer from the malady of revolutionary impetuosity. [8]

阐释:本例中,隐性的“冲动”是本体,“急性病”是喻体,后者喻指前者。“急性病”是医学类的科技术语,意思是发病急、变化快、症状较重的病[9]。此处如译成医学上的专业术语acute disease,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政治术语“革命”和医学术语“急性病”没有直接的关联。很明显上述语境中的“急性病”暗含着隐喻意义,即不考虑实际,急于求成的毛病[9]。因而用英语中表示“性急” “冲动”的词impetuosity来表达这一隐喻意义为宜,最终将其译成the malady of impetuosity,最大限度地凸显其语义意义和交际意义。

例4原文:一切正义战争的防御战,不但有麻痹政治上异己分子的作用,而且可以动员落后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战争中来。[7]

译文:In every just war the defensive not only has a lulling effect on politically alien elements, it also makes possible the rallying of the backward sections of the masses to join in the war. [8]

阐释:本例中,“麻痹”一词属于医学术语,意思是身体某一部分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9]。上述语境中,如取其科技术语之原义,则会理解成“使政治上的异己分子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很显然与上述语境不符。“麻痹”也隐喻思想麻木、失去警觉[9],用于上述语境可理解成“使政治上的异己分子失去警觉,麻痹大意”,合情合理。因此在翻译时,不能使用医学上的专业科技术语 paralysis,而應使“麻痹”去科技化,译出其隐喻意义,用lulling可巧妙地表达出这一内涵。

例5. 原文: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7]

译文:The transformation of one thing into another, through leaps of different form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essence and external conditions—this is the process of the new superseding the old.[8]

阐释:本例中,可以大致地找出隐喻的本体“转化”,喻体“新陈代谢”,用后者(喻体)喻指前者(本体)。“新陈代谢”这一科技词,属于生物范畴,是指生物体从外界吸取必需物质,产生供给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并把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9]。但在上述非科技类语境中,“新陈代谢”并不是表达其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比喻富于生命力的新事物代替日益衰朽的旧事物[9]。因此,在翻译时不能直接译成生物学意义上的专业表述metabolism,只能译成其在上述语境中的“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意义,即the new superseding the old。这样的翻译去掉了科技术语自身的科技色彩,凸显了其隐喻意义,更好地发挥了原语的“交际功能”。endprint

例6. 原文:用发挥全党的积极性,锻炼出大批的干部,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7]

译文:Let us give scope to the initiative of the whole Party membership and so train new cadres in great numbers, eliminate the remnants of sectarianism, and unite the whole Party as solidly as steel.[8]

阐释:本例中,“锻炼”原属于化工(冶金)行业的专业科技术语,意指锻造冶炼金属,使更为精纯[9]。但该意象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生活词汇,意为通过健身活动,使身体健壮或恢复健康[9]。但结合上述语境,显然此处的“锻炼”既不是其科技含义temper或steel,也不是其生活含义exercise。可参考其比喻意义,对人的锻炼培养[9],将其译成train,去掉其科技含义,隐喻表达出其磨砺、培训(养)之意,扩大其交际意义。原文中“锻炼”一词突出了像炼钢一般磨砺培养干部之意,实为科技术语表达的一大特色。

例7. 原文:日本帝国主义在达到它的一定步骤后,它将为着三个目的再一次放出和平的烟幕弹。[10]

译文:After succeeding in certain of their plans,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will once again put up a smokescreen of peace in order to attain three objectives.[11]

阐释:本例中,隐性的“掩盖性烟幕”是本体,用“烟幕弹”这一喻体喻指前者(本体)。烟幕弹属于军事术语,意思是爆炸后能造成烟雾的炮弹或炸弹[9]。显然上述语境中若将其译成smoke bomb,会出现语意矛盾。宜参考其比喻意义,掩饰真相或某种企图的言行[9],将其译成smokescreen,既可指(用以遮蔽敌人视线、隐蔽自身或防止作物冻伤等的)烟幕,亦可指(用以掩盖真相的)烟幕[12]。此种不拘束于既定科技含义的隐喻性翻译,能最大限度地在该语境中传递其交际意义。

研究表明,英译汉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如:

例8. 原文:The acid test of whether the company needs a particular employee is cash flow. [13]

译文:公司是否需要增添某一雇员的试金石,是现金收益情况。[13]

阐释:本例中,隐性的test是本体,acid test是喻体,上述语境中把暗含的test之意隐喻成了acid test。该词是典型的化学术语,其含义是硝酸试金(法)[12],主要用于鉴定黄金的真假。这一意象很明显不符合上述语境,因而在翻译时必须去科技化。《英汉大词典》[12]中对acid test还有一种解释,即“决定性的试验”或“严峻的考验”。这一释义可以看作是硝酸试金法的隐喻意义,而上述释义更符合人们体验认知习惯的表述当属“试金石”了,因而用“试金石”一词来译上述语境中的acid test,能最大程度的凸显其隐喻意义和交际意义。

例9. 原文:The latest findings will fuel the debate over the environment safety of those crops by giving both sides more ammunition. [14]

譯文:最新的发现结果给双方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从而使有关这些作物环境安全的争论变得更加激烈。[14]

阐释:本例中,fuel一词在本语境中显然不再作简单的科技术语来用,而是取其隐喻意义“加剧” “使……更加激烈”(联想:像火上浇油一般使辩论更加激烈)。而后面的ammunition一词,是军事术语,指弹药,军火[12],但此处如译成此义,则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据上下文语境,大致可以猜想出ammunition在此处的意思是用以争辩的证据或材料,当然陆谷孙大词典[12]对该词也有另一解释,即炮弹(指可用来攻击别人或为自己辩护的材料、依据等)。这样一来,将ammunition译出其隐喻意义“证据”(联想:像炮弹一样强有力的证据),便实至名归了。

例10. 原文:US influence and prestige nosedived in Africa. [15]

译文: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和威望已急剧下降。[15]

阐释:本例中,隐性的本体是sharply decrease,喻体是nosedive,用后者(喻体)来喻指前者(本体)。nosedive这一术语(动词)属于航空领域,意思是俯冲[12],如果将此义用于上述语境颇为牵强,不符合人们的用语表达习惯。根据《英汉大词典》[12]中对nosedive作为动词的第二层释义“猛跌” “暴落”,可将其原科技术语含义引申为“急剧下降”(联想:像飞机俯冲一样急剧下降),译出其隐喻意义,生动形象地将其应用到上述政治语境中,让人心生联想,从而形象地传递其交际意义。

例11. 原文:The political fallout from the scandal is spreading. [12]

译文:这件丑闻的政治影响正在扩散。[12]

阐释:本例中,隐性的influence是本体, fallout是喻体,用后者来喻指前者。fallout这一科技术语原是指核弹爆炸后,弥散和遗留在空气中放射性坠尘[16]。在上述语境中,fallout的科技意义明显不适用,在翻译时应将其隐喻意义“后果”或“余波”[16]译出,与语境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结合起来,译成“政治影响”为宜,而绝不能固步自封地译成“政治放射性坠尘”之类的表述。endprint

例12. 原文:It has taken many a pick and shovel to prove to the world that the history of Greece went back long before the year 776 B.C..[17]

译文:希腊可追溯历史远早于公元前776年,这是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考古发掘工作之后向世人所证明的 。[17]

阐释:本例中,隐性的endeavor是本体, pick and shovel是喻体,后者喻指前者。pick and shovel(n.)字面意思为鹤嘴锄(镐)和铁铲,可归属于农业术语。在上述语境中,若将其科技原义直接译出,则会显得十分突兀,前言不搭后语。因此为了译好上述语境中的科技术语pick and shovel,则要译出其隐喻意义。至此,可参考陆谷孙大词典[12]上对pickandshovel(adj.)的释义“苦役般的,吃力的,辛劳的”,将其译成“付出……努力”或“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为与上述语境(考古)和pick and shovel的原义更紧密地结合,最大限度地凸显其隐喻意义和交际意义,亦可将其译成“做了(大量)考古发掘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传达其交际含义,也可保留一些原语中科技术语的表达特色。

三结语

科技术语翻译就要讲科技,这一传统的科技术语翻译观念似乎表述得不太严谨,将其表述为科技术语翻译一般都要讲科技为宜。科技术语在特定语境中,如表隐喻意义时,很可能不译出其科技原义,而只将其隐喻意义译出,扩大其交际功能。从译文反观原语中的科技术语时,人们亦可将科技术语的科技含义与隐喻意义相结合,产生联想(如像炮弹一样有力的证据ammunition),这极大地丰富了科技术语在语言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3): 364-480.

[3] 许力生. 语言学研究的语境理论构建[J].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4): 158-165.

[4] Kvecses Z. A New Look at Metaphorical Creativ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0(4): 663-697.

[5] 丁树德. 论科技术语的概念定位与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0(2): 36-38.

[6] 谢小苑. 科技英语翻译[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 Mao Tsetung.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umesⅠ)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65.

[9]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缩印本[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10]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1] Mao Tsetung.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umes II)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65.

[12] 陆谷孙. 英汉大词典[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13] 丁证芳. 科技词汇在报刊文章比喻中的应用及其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6(1): 10-12.

[14] 邹照兰. 辩证逻辑学派方法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翻译, 2010(3): 10-12.

[15] 杨寿康. 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J]. 上海科技翻译, 1999(2): 16-17.

[16]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 . 7版. 商务印书馆, 2009.

[17] 劉源甫. 科技翻译词义的具体化与抽象化引申[J].中国科技翻译, 2004(2): 16-19.endprint

猜你喜欢
喻体翻译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