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18-02-28 23:59肖立新马爱芝王学光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对策

肖立新 马爱芝 王学光

【摘   要】 从精准扶贫视角研究冀西北地区产业扶贫问题,立足于冀西北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等实际情况,探索产业扶贫机制,建设有地域特色的以产业带动扶贫、以产业巩固扶贫的精准扶贫道路。

【关键词】 冀西北;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对策

Research 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Deep Poverty Areas of Northwest Hebei Province

Xiao Lixin   Ma Aizhi  Wang Xueguang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07500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e will study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orthwest of Hebei Province,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resource endow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he northwest of Hebei Province. We will build an industry-driven, industry-driven and industry-oriented approach to poverty alleviation that is precisely targeted at helping the poor.

[Keywords] northwest hebei;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countermeasures

产业精准扶贫是近年来全国贫困地区正在实践的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冀西北地区是河北省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是我国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要地区之一。该区域贫困人ロ大多集中在坝上地区和深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扶贫问题严峻。

1  产业扶贫模式

1.1  经营主体带动模式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贫困农户通过与主体签订生产合同,贫困户按订单要求进行生产,交售初级农产品,再由经营主体组织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带动贫困户增收。

1.2  股份合作模式

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引导贫困农户把承包地流转给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同时将扶贫资金股份量化到贫困户,在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形成合作体;有入股农户到新型主体打工、设施棚室承包经营等方式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参与生产,使贫困户同时获得租金、薪金、息金、股金等“四金”收入。

1.3  合作发展共赢模式

为应对农户分散经营和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引导贫困户以产业为纽带,抱团取暖,结成利益共同体,再与有发展潜力的龍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联合,发挥主体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发挥贫困户家庭经营的生产优势,实现合作发展共赢。

1.4  托养托管模式

以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舍饲养殖、土地集中种植模式,推广农场化管理,公司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土地或牲畜进行托管或托养,实现资本到户、权益到户,保证贫困户收入。如赤城县以康绿达菌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京北食用菌种植加工基地”,年可生产优质双孢菇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可为农民增收470多万元。

1.5  “互联网+扶贫”模式。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创新“互联网+扶贫”机制,以电子商务促进贫困农户对接市场、增加收益。例如,康保县伊甸家庭农场生产的有机农产品,通过微店将蔬菜、杂粮、面粉等农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带动和引导周边村贫困农户增加收入。

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发展缺乏规划。

近年来,该地区产业发展大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产业发展缺乏科学引导和规划,产业发展未能到达规模化和集约化,既是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但仍存在不合理问题,比如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平台支撑、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低,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2.2  产业缺乏科技创新。

产业扶贫中,尚未建立产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传统农业产品种类单一、科技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以马铃薯为例,马铃薯淀粉产品仍属于粗加工方式,全粉和精粉深加工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出口较少。

2.3  产业带动作用不足。

龙头企业与贫因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带动效果不明显。大部分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是松散的供应关系,虽然有订单,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贫困农户入股分红的模式中,企业或合作社的收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管, 贫困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上得不到收益,利益最大化得不到保障。

2.4  产业发展模式单一。

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上用力不足、选择不准、效果不佳,仅仅依靠已有的马铃薯种植、杂粮种植、鲜食玉米种植、传统养殖等,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政府规划和推广的产业同质化问题较为明显,产业单一发展,发展模式趋同化,造成了产业效益不高、风险偏大、脱困效果不好,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扶贫产业链条短。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缺乏对产品深加工、开发和储藏,生产服务滞后,市场认可程度低,农民就业渠道小,难以推动区域性经济整体发展。二是没有建立产、供、銷有效对接的产业体系。产、供、销处于不对称的分离状态,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三是扶贫产业品牌不多、不强、影响力不够,品牌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低、产品创新缓慢、产品附加值低。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产业政策引导。

一是结合当地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区域资源特色,统筹规划扶贫产业布局,科学规划支柱产业,协调发展新老产业,引进二、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运用好国家各项产业扶贫惠农支农政策,因地制宜出台区域产业政策,引导技术型产业发展,注重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型消费群体。

3.2  实施生态产业扶贫。

一是推进企业+扶贫开发产业扶贫,组建县乡村三级绿色扶农开发公司,用好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推进生态建设,发展绿色产业。二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造林服务助推扶贫新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到生态建设工程中,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实现家门口就业。

3.3  突出产业特色品牌。

一是实现产业发展差异化、精细化。要根据地域资源优势,突出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避免发展单一产业,发展差别化产业项目,结合贫困农民需求,促进产业扶贫差异化、精细化发展。二是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产业基地,推出优质品牌农产品,培育优秀区域品牌,建立品牌销售窗口,通过媒体宣传介绍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坝上字号”农产品国内市场。

3.4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建立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使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结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推动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相互参股,推广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让贫困农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发展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股份红利。同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产业扶贫成果实现精准覆盖,使贫困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形成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

3.5  注重产业科技创新。

一是探索建立系统、科学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产业扶贫不能一味地走粗加工道路,要强化科技支撑,打造集研发、交易、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科技链条,激发产业潜力,创新产品种类,提升产业效益。二是建立产业循环体系和产业发展立体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创新驱动与效益共赢的有机统一。

3.6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规范农业保险市场,建立农业保险长效发展机制,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化解农业生产风险,逐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保障农业生产遭受灾害后得到保险补偿,提高回复生产的保障程度。二是建立产业风险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产业风险预警信息,建立产业风险防范网络,组建风险防范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唐守详,韩智伟.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之主策[J]           .理论观察,2017(01).

[2] 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           [J].云南大学学报,2017(01).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