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智慧

2018-03-03 00:40夏江敬
关键词:理政治国总书记

汪 勤,夏江敬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创新局面,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等,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重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处处体现出哲学的智慧。对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一环紧套一环,以严密的逻辑体系集中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实践中的探索和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从而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宏伟目标。宏观上看,中国梦讲的是与世界的关系,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中观上看,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前提和基础,人民幸福是目的与归宿。微观上看,则是个人与组织、国家的关系,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个人的融合,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向往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提出来的,是目标与举措、全局与重点、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构成整体性发展的理念系统,是新时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对当前破解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四个自信,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信念系统,坚持“四个自信”就是要求不忘党成立时的初心,不忘理想信念和宗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不断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哲学智慧的理论实践

(一)立足当前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求实哲学

求实的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认为“华而不实,耻也”, 东汉哲学家王充指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北宋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强调“欲当大任,须是笃实”,以及清末启蒙思想家魏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见解等,都彰显了中国文化中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更是要求我们在处理一切现实问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4]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不仅在经济领域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原则——不仅在经济总量低的时候坚持,而且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也要坚持;不仅在长远规划中要牢记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立足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的思考,要求我们认清和注意做好以下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方针,着力解决经济中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在政治建设方面,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做到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应打造共建公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在党的建设方面,应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立足实际,解决现实矛盾,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求实思维。我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和“亚投行”建设也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现实状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的对外战略。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立足实际、关注时代问题、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求实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事求是思想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遵循客观规律,掌握复杂形势的辩证哲学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用全面、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坚持联系与系统、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面而不是片面、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的观点对待这项伟大事业。“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6],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集中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系统观点的自觉运用。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这一主要矛盾,也是对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观点的自觉运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牢牢抓住“精准扶贫”这一重点工作。在经济领域中,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点工作。在文化领域中,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点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一重点工作。事实表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抓住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又没有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从区域协调大合唱到城市农村二元结构比翼飞,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后劲,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人民利益,贴近群众生活的大众哲学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心向背,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公旦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儒家对这一思想作了更加深刻的说明,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唐代名相魏征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比喻劝谏唐太宗,这些无不表达了民本思想的政治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今所说的人民群众的思想观点由于时代阶级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但这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民本思想仍然是当今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想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注人民利益,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诉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繁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生态、社会保障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矛盾正是发展的难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明党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利益,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国计民生等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肯定了人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但突出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史观,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改革创新的发展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而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核心,聆听时代的声音,更加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特点。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从党的十八大后开始反“四风”到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问题倒逼改革”到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提出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都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我们直面严峻挑战,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创新的热情,通过自身发展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促进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整体性发展。“协调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骨干,注重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等问题。“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血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解决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实现经济与环保发展的和谐、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开放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臂膀,是拓宽发展空间,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发展内外联动,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命,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发展,以更加公平、更加正义来确保人民享有发展的成果。“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新理念的提出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有治国理政的忧患意识,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分做好应对任何条件下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面对国内经济转型期间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升科学执政能力,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局面,一心一意振兴民族复兴伟业。

(五)充满文化意蕴,突出精神力量的文化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到:“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目前我们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7]。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不一定要是哲学家,但是一定要具备哲学思维。哲学思维决定着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思想,战略思想决定着战略决策,而战略决策决定着一个领导人的执政成败与否,从而必然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推动当今时代的发展,除了政府即权力的力量、市场即资本的力量、社会即人民的力量外,思想的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思想与哲学的智慧一旦被人们所掌握,也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增强文化自信,它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无论哪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们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等;有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独树一帜、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造,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来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为广大人民提供坚定的信心、进取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智慧的来源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曾经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深化改革、经济转型阵痛的国内局势,不仅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积极应对这些问题,也要求我们立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

《习近平用典》一书,由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治、辩证13个篇章组成。在《敬民篇》中,他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求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生活。在《为政篇》中,他引用《论语》中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并通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两学一做”等活动转化为为政之德、为政之要、为政之道。在《立德篇》中,他强调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有理论、政治、道德、纪律和作风修养,善于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关系[8]。在《修身篇》中,他强调“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就是要求领导干部遵纪守法、不碰底线,管住自己的欲望。“三严三实”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涵盖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笃行篇》中,他提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求以志为方向,以勤为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苦干实干,收获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劝学篇》中,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强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任贤篇》中,他引用儒家的“量能授官、考核功过”的理念,注重在授予人官职的时候,根据一个人的实际表现优劣作为任命的依据,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在《天下篇》中,他推崇“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强调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应该走互惠互利、和平共赢的发展之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愿同各国人民一起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就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在《廉政篇》中,他站在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以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惩治腐败。在《信念篇》中,他强调“位卑未敢忘忧国”,要求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创新篇》中,他引用汤之《盘铭》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句,要求我们以一种革新的态度适应并且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法治篇》中,他主张为政以德,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强调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的相得益彰。在《辩证篇》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表明其对于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独到思考,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蕴含了哲学的智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领导能力、执政风格的反映,也是将古人智慧运用于现代国家治理的实践典范[9]。

四、结 语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突出难题,比如贫富差距、诚信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的智慧和力量,更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恩格斯曾经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0]一个民族的兴盛和发展往往同一定的哲学思维相关联,可以说,一个缺乏哲学思维的民族也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哲学、用哲学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和挑战,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我们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也就难以不断前进。“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11]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更加多元的思想观念,需要我们在重大问题上态度坚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积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신시대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