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2018-03-03 20:18汪小莎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仁术仁德仁心

汪小莎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立德树人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体现了立德与树人的唯物辩证关系。立德强调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树人强调专业传授和能力培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指向和目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2]医学是服务人类健康、增进人民福祉的事业,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3]。培养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医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指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在医学科学、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核,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至高标准。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时代,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着力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既是坚定医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现实需要,更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1 树立仁爱之德

古人云“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这充分表明了医德是医者行医济世的道德根基,从医要先立德。树立仁爱之德,就要引导医学生对仁德理性认知,让宽厚的仁德根植于医学生头脑。仁德即仁义道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孔子认为仁是全德,仁德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医学是一门科学,但其实质是一门人学,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因此社会各界对医者的德性要求高于一般职业。树立仁爱之德包括帮助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坚守敬畏生命的底线和心怀治病救人的责任感。

1.1 尊重生命的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坚持“人贵论”的价值取向。“医药之用,性命所系。”人是医者行医济世的对象,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千金要方》记载“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这些都精辟地阐释了生命的神圣和价值。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一旦失去就不可逆转或重生。因而医者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应秉持人命关天、生命至重的思想,本着严肃认真、审慎细致的态度力行医道,充分尊重病人内心的真实意愿,尊重其医疗自主权、知情权和隐私权。

1.2 敬畏生命的底线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关注的不只是单纯的疾病,而是患病的人。病人不只是单一向度的“生物人”,更是身体、心理、道德和理性等有机统一的“社会人”。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人对生命的本能依恋会促使其力图保全和发展生命,正因为这种与生俱来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病人对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人员怀有很高的期待。“病家求医,寄以生死。”面对病人的疾苦和对健康的渴求,医者要悉心体察,对病人的苦痛感同身受,俯下身来真诚帮助病人、安抚病人、关怀病人、温暖病人,心怀虔诚,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1.3 治病救人的责任感

医学旨在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医学生誓言对医者的责任做了如下表述:“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医学服务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医者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因而医学生拥有“爱国为民、仁慈至善”的职业理想和“济世经国、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至关重要。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修养、不断反思和自我锤炼。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分享林巧稚、吴孟超、钟南山、裘法祖等医学大家的仁德风范,通过临床见习、实习角色认知和岗位历练,激励医学生在高尚医德思想引领下,心怀医学梦想,不忘学医初心,坚定从医选择,牢记为医使命。

2 修炼仁爱之心

晋代名医杨泉曾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医家十要》指出医者“一存仁心,乃是良签,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可见,仁爱之心乃从医之首要。修仁爱之心,要侧重于深化医学生对仁爱的情感认同,让慈悲之情扎根在医学生心灵中。仁心的根本在于“仁”,仁心强调医者对生命的关怀与照护,行医应心怀仁慈、博爱施众。修炼仁爱之心包括引导医学生修炼体恤病人的同情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和一视同仁的平等心。

2.1 体恤病人的同情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爱的起始,医者应有一颗仁慈之心、悲悯之心、宽厚之心、爱人之心。《大医精诚》中记载“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强调医家对病患应心怀慈悲,耐心接诊,诚心施救。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医学并不能治愈所有疾病,医疗技术有其现实局限性,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有时医生对病人的关爱、同情和理解比手术刀和药物更为重要,因为那意味着体恤、宽慰和减轻痛苦。“妙手易寻,仁心难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进医患情感交流,促进彼此信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救死扶伤。

2.2 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是指人际交往中,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医者的同理心是指能够设身处地从病人角度去理解、体谅他们的处境,怀着悲悯之心来关怀病人的身心痛苦[4]。由于病人体质千差万别,病程长短不一,病因错综复杂,医者在行医诊治过程中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消除病人的顾虑,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体察病人心境,通过共情方式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以医者之智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

2.3 一视同仁的平等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张博施济众,与人为善,这一思想延伸到医疗领域即无论病患富贵贫贱,病情轻重,医者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竭诚救治。正如《活幼心书》中所言“为医要先去贪嗔,用药但凭真实心,富不过求贫不倦,神明所在俨如临”。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指出,医家治病应“上以友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5]。明代医家寇平主张“痴聋喑哑不可以欺瞒,英雄豪杰不可以趋奉,富贵之家不可以犀象脑子以为圆,贫贱之家不可以麻渣曲末以为散。高低无二药,贫贱一般医”。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6]。医生眼中“病人应该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是一个医生拥有一视同仁平等心的具体表现。

3 施行仁爱之术

“医乃仁术”,仁术是仁德仁心的集中表达,医德教育就是要引导医学生以仁德修仁心,以仁心施仁术。行仁爱之术,就要侧重于医学生对仁术的实践,将精湛的仁术付诸职业活动中。“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医德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指向医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更强调医者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担当,经世致用、践履躬行是医者仁德仁心的外化表现。施行仁爱之术,就要强化医学生精通医道的职业追求,求实不欺的行医态度,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3.1 精通医道的职业追求

“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医术乃为医之根本,仁而无术乃庸医,仅凭一颗仁心无法担负治病救人的职业责任。“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医学博大精深,疾病变化万千,“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精通医术才能治病救人,所以仁心不是简单的良心或爱心,而是在热爱专业基础上对医学和医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之心。正如明代医家徐春甫指出“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故医者要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医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入探究医学学术和医疗技术问题,以仁心仁术来彰显医者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实现济世活人的职业追求。

3.2 求实不欺的行医态度

“诚”乃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古代医家亦把“诚”作为行医处世的基本原则[7]。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强调的医者之诚,表现为诚心敬意、实学实道、不自欺欺人、不自欺,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行医态度。即医家在诊治施救的过程中应持严谨求实、诚实不欺,对待病人“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诊治病人“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查行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强调医者在诊治时要坚持“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不必要的检查坚决不做”这一原则,开处方时尽可能做到药少而精,价廉效好,花小钱治大病,帮助病人既减轻身心痛苦又减轻经济负担。以古代医家“绝驰骛利名之心”的作风为榜样,不做“乘人之急诈取财货”之事。

3.3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培养崇德尚能、德技兼备的医疗卫生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练就娴熟的医学治疗技术,更要厚植充满人性温暖的医卫精神。医卫精神是医学教育的价值引领,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卫精神的核心,仁爱精神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彰显。《大医精诚》中提到“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医学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关怀,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是医学的灵魂所在。正如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指出“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医者言中有情,眼中有人,心中有爱,才能以妙手治病身,以仁爱暖人心。

在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医学院校要逐步转变重器轻道、重技轻德的思想,通过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临床实习促进医学生对仁爱的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传递。只有以仁德、仁心、仁术打造的仁医,才能承载起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神圣职责,才能不负使命助力筑牢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健康根基。

猜你喜欢
仁术仁德仁心
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摭探
德育的道德发生学基础与机制
中国少年仁心大
君子之仁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为仁由己
烈火仁心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