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8-03-03 17:52袁克蕾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徐志摩

袁克蕾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要贯彻新课标这一美育精神,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诗歌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那么,如何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体现美育渗透呢?

一、诵读,聆听,感知

诗歌的情感体验常常是在独特的教学方式——诵读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个人大声朗读,小组齐读,组内互读,全班齐读,自愿者可展示朗读。也可配上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调子唱出来——凡是能想到的形式都可以用上。旨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诗歌情感的初步感知,充分诵读后写下自己的体会,内容不限,长短不限,只要是由诗歌引发的真实感受即可。

充分诵读之后,就是聆听。乔榛的朗诵、英文版朗诵(视学生水平而定)、李健的演唱、S.H.E.的化唱等,尽可能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场听觉盛宴。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节奏,都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听觉冲击和情感体验。此时再一次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感受,并和诵读后的体验形成对比。

对比之下差别自然显现,二者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学生在充分的诵读聆听之后,他们眼里的康桥会是怎样的呢?他们认为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在不查找资料的情况下,猜想一下作者会是在怎样的情感状态下写下的这首诗歌呢?康桥,这个特殊的环境,对作者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二、讨论深化

教学顺理成章的进入第二个环节——讨论深化。充分诵读之后学生会对诗歌的情感有个初步的感知,聆听名家的演绎之后这种感知会更深入一步。那么,就个人的认识,想象一下:当年作者在康桥经历了怎样的事情之后才会写下这首诗歌;康桥,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首诗歌整体给人什么感觉?那你觉得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言、讨论,在讨论中深化对诗歌里的桥,以及诗歌背后的人的认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康桥,都有一个自己的徐志摩。

在分享学生的认知成果之后,课堂上便呈现出姹紫嫣红、百家争鸣的局面:真正的康桥,本色的徐志摩到底是怎樣的呢?

三、走近作者,走进康桥

教学顺势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近作者,走近康桥。这个时候的作者介绍不要流于古板,重要的是还原作者的血与肉、情与感。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这里有两种处理方式,如果教师本身情感丰富、擅长讲故事,那么可以充分准备,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为学生还原一段历史、再现一段情感。如果教师不擅长,那么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做。课程进行到这里,差不多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下一节课分享。如果担心学生所找资料重复,可以细化要求由个人或小组认领查找任务。资料分组参考:作者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作者与张幼仪、作者与林徽因、作者与陆小曼、康桥简介、作者的诗歌创作简历等。学生也可以自选角度另辟蹊径,比如分享自己喜欢的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歌等,只要有学生思想的寄托,什么形式什么内容都不重要。

在了解了康桥,了解了作者之后,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比较一下此时诵读的情感较之前可有变化。而这种感觉,必然是逐步深入的。此时不妨再给学生一个“小试牛刀”的机会:在经过初步地感知资料的丰盈和深入地体会之后,现在对这首诗、对这座桥、对志摩这个人,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此时的你,肯定心中大有文章不吐不快,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最真切的感受吧。角度不限,诗歌的读后感、康桥的性灵、对志摩的认识,等等,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只要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可抒。

而在学生“三番五次”地体会诗歌情感,挖掘内心感受之后,这个时候再去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情感,是不是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且不需要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能悟到。

至此,诗歌讲解结束。说是“讲解”,其实教师根本没有讲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向学生指明了一个欣赏的方向,然后学生自己就主动奔向诗歌,奔向作者,恍若置身于一座无形的花园,那氤氲的芳香与甜美笼罩了每一个学生的心。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情感,无一不体会;作者这个人、作者的创作、作者的阅历,学生无一不体验;而作者纷繁又简单唯美的感情经历,更是会在学生年轻的心里荡起涟漪,引发思考。教师没有讲什么,可是学生却从中体会到了很多;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定论,可每个学生都对这首诗、这个作者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

法国作家雨果说:“心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操、高尚行为以及高尚著作。”诗歌的美育功能是巨大的,美的熏陶、美的鉴赏、美的享受才能激发美的火花,创造美的生活。而此种种,我想通过以上教学环节,都能一一得到实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徐志摩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花牛歌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