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内需”,激发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2018-03-03 21:40周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内需语文课堂

周伟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新课标对学习方式做了这样的定位,可见它在课改中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怀揣自由快乐纯真本质的心灵,促使“思维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语),才能使学生感觉到为自己而活着并思考着。因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作为一种内在需要,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趣味课堂

学习似乎枯燥无味,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是提高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種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人都会因为兴趣而执着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小或大的成功。所以我孜孜以求,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有趣”的境界,以此来提高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为达到此目的,我努力让学生感到每一课都是新的,都是属于“这一课”的,而且把“这一课”的知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跳起来才能获得的高度上。这样,他们的思维状态就会处于亢奋、积极的情势中,他们就会以激烈的内心冲突促进知识的感悟和内化,就会进行深层次的心理体验,感知文章的情理。

例如,讲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时,我要求学生在通读完课文后为小说另取一个题目《裁缝老婆》,大家说说用哪个题目更好一些?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思绪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了。

再如教散文《绝地之音》时,我让学生模仿那无调无文的歌声。很多学生自告奋勇,精神处于集中和兴奋状态。在这种情境下,我播放了一段“绝地之音”,并告诉学生这种声音远远没有咱们书本描摹得粗犷、原始和顽强,那种生命的穿透力只有散文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我的话还没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想一看究竟了。

课堂教学必须活起来,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如果有这样的可能,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行动或者称之为活动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且符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雷雨》这篇戏剧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按照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在讲“周朴园认出鲁侍萍”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学生朗读和思考简单叠加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把鲁侍萍欲言又止欲哭无泪的神态和周朴园那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演过之后,学生自然增进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几倍。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出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引导多元解读

语文知识说简单的确简单,就是几句话,几条原则,但每一篇文章如果都这样高度概括就千篇一律了,那也真的就索然无味了,况且把这几条“存乎其心”也难以在日后“用乎其妙”。所以,我从不把这作为自己的教学定位。而总是立足于让学生知道这一篇文章的作者如何运用语文知识、技巧而写出这篇精妙的文章,也就是说我让每一课都是这一课,而不是千课一面的重复。比如同是叙述记事的文章,我一定让学生知道《背影》的叙事和《父亲》的叙事有何不同,一定清楚明白地知道属于这一课的特点,而且,在促进他们“知道”的过程中,我从不张扬唾手可得式的愉快,从不送给学生麦当劳式的快餐,因为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丧失兴趣,是心气浮躁、缺乏耐心的人;日后,也一定会疏于思考,疏于勤奋,其生命中的智慧也必然难以向思维深处伸展。

所以我严格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从不脱离文本,让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探知这一课的作者的心灵之路,为学生展开一个个有实在价值有真切意义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兴趣也随之而产生。作者把他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原则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写成文章,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见解、丰富的感情都是借助精当、精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只有深入到语言内部,真正领悟到语言的内涵,才能触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

贯彻上述原则,我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脱离主题的对话,绝不做互不碰撞的对话,而是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和一个个节段中选择“桃子”,来构建、充实学生的语文世界。对它们的解读,“多元”固然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但绝不应是毫无节制和随心所欲的。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所以,我一直寻求的是多元的节制和解读的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如对孔乙己、阿Q、《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些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我们会发现许多容易被忽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更有助于理解人物性格的微妙性和复杂性。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老师《言说抵抗沉默》中有一篇《珍珠鸟》教学案例,曾在浙江省新课程研讨会上引发强大冲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般教师会通过涵咏句段,体会《珍珠鸟》描绘的人鸟和谐的美好境界,再抓住中心句来读读议议,理解作者表达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哲理。但是,郭老师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构”,阐发的是一个双重悲剧——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欣赏把玩。通过一些资料首先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寄寓的表层意义,体味花鸟虫鱼式的情趣,教学设计又紧紧围绕“笼子”周旋,以人与鸟的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以筱敏与冯骥才态度的差异,发掘对囚禁的欣赏,用影片《群鸟》中笼子的置换来反省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本课深刻指出,作者对小鸟的津津乐道有点“欣赏囚禁”的残酷意味,《珍珠鸟》实是研究中国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表现的最好案例。这样郭老师就从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了文本,这是多么深刻的洞察。endprint

另外,多元解读还要预防过犹不及、偏离尺度。

曾观摩过《我与地坛》第二课时的片段。一位老师着重讲解了母亲晚上饱受煎熬的场面,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老师又朗读了《秋天的怀念》的一个片段,真可谓是声泪俱下,真情涌动。最后师生一起大谈特谈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这固然没有错,也是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导向之一,但学生的发言,紧紧停留在母爱这个层面上,显然还没有走进作者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出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究其原因,他用生命作笔,以心灵为墨,饱蘸着双腿瘫痪的感伤,浓聚着对母爱的感激,无声地记下了母亲坚韧和顽强的生存智慧,把一个人在痛苦挣扎中最直观的体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平静地传递到读者心间。

可见,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过头了就会走向反面。

三、培养课堂担当意识

不少课堂出现了尴尬: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不少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然,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样,我们就应该停下来,找找教学上的原因。

学习是谁的事情?应当对谁负责?学语文对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心目中一片模糊,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不能把现在的学习和日后的生活、学习、成长、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就不能在学习中有高度的主动性。只有把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自觉地担当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活動,学习时才能呈现出主动态势。

为此,我利用可能利用的所有时机,有意识地沟通现在和未来,让学生未遇而先知,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这样一则消息:某年某市共招用新教师1555名,而待聘教师近6000名,竞争何其激烈!我给学生以忠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人生的打基础阶段不打下坚实的基础,日后参加竞争时,能力就不如别人强。再如招收公务员时,评委出了四道演讲题,要求每个人围绕一个问题演讲5分钟,有些人就因为缺乏随机应变的素质,缺乏在听众面前流利表达的能力和围绕中心选材组材表达主旨的能力而名落孙山。

平日,在课堂上,我一再告诫学生:培养、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质至关重要。因为语文学习不仅关乎学生的前途命运,更关乎我们的生命质量。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寻找人生的意义,用知识改变命运,塑造优雅的性情,更为了活出人生的境界与品位。中学阶段语文课堂上培养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风度和内涵。这些活动都在不同人的身上,以不同的力度促进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使语文学习呈现出主动态势。

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立组长,让组长带头,遇到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起来抢答,来增强小组的荣誉感。这样一来,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习的担当意识明显增强了,课堂自然就活跃了起来……

学生要想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觉地创造,还必须具有反省意识。“创造本身是对原始和谐的破坏。”(马克思语)有“破”就有“立”,自我反省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创新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具有自我反省意识难道不是主体精神的体现吗?可见,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221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需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浅析中国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