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18-03-03 03:17何颖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何颖

摘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其在传承与保护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的保护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本文通过探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路径问题,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高校 融合路径

黑龙江是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在这些少数民族中蕴含极为丰富而且优秀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同胞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由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缺失、传承人日益减少、学校教育的缺失等原因,使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遭遇很大的困境。因此,结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探索以立法为核心的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目的和必要性

截止到2017年,黑龙江省拥有高校数量为82所,作为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地方高校必须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构筑出新路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其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育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果措施得当,既能通过大学的教育功能充分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能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蕴含的特征与价值吻合大学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从而使二者能够有机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课堂教学的路径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来保护与传承少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活动要借助课程这一平台才能展开,否则就没有保障。因此,要实现充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就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方面是建构专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群,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设计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通识课、专业实践课等,以丰富的课程保障教学。另一方面,则是在不改变原有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目的和明显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渗透进其他课程的教学,从而保护并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向前发展。这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现有文化教育课程中,穿插地介绍一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文化事件;第二种是以一本教材或一堂课的方式,将附加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观念、主题于其中。此外,要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还必须通过具体的教材体现出来。因此,要精心组织相关专家,大量收集、整理民族、民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属于口传心授的特点,采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体系。就内容来看,主要分带普遍特性的民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带地域色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形式来看,可以是文字教材,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就地方高校来讲,既要加强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识教材,更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本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培养大学生的乡土情怀,从而服务黑龙江省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通过探索教学方法来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课程的教学来看,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展示式、音像式、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当前的网络信息媒体优势,再整合成交互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方式来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将图文和音像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表达,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序列化;其次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融入活动实践中,也使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次是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更新快、灵活方便的特点,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网站,把相关资源信息整合,为师生提供广阔的交互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最后,采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授课模式,通过网上授课、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 让学生在交互中更加有效地学习。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来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从文化遗产保护本身来说,还是从保护文化遗产所需要的技术、方法而言,都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地方高校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应该积极探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系统理论,提升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学术水平;反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为高校的科研提供豐富的课题资源。只有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关系中来,才能做到在教学科研双赢的基础上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和后盾,其成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因此,要找准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存在的专业问题和现实问题寻找科研选题,从而在选题设置上充分考虑科研和教学的联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这既可以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能提升师生的保护意识与传承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连帅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2016年第6期.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B064)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