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对体育场馆空间实践问题的分析

2018-03-04 00:51司亮大连外国语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4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资本空间

司亮(大连外国语大学体育教研部 辽宁 大连 116044)

1、“空间的生产”理论

理论进入了空间研究的领域,其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整合的要求,有可能为中国复杂的社会—空间现象与问题提供一个解释思路。

1.1、“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

1974年列斐伏尔(Lefebvre)在《空间生产》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和生产过程”,其核心观点强调对生产的分析应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最后建构了展现这个空间生产过程的“三元一体”理论框架:(1)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日常生活;(2)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d):概念化的空间,科学家、规划者等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空间;(3)表征的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s):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间,是被支配和消极地体验空间;大卫·哈维的“资本三循环”理论明晰了空间生产的内涵本质、逻辑体系以及发展过程,即资本在生产领域的第一循环,在建成环境的第二循环以及在社会公共事业的第三循环。

1.2、体育场馆的空间生产内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确立的背景下,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都逐一出现在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大潮之中。体育场馆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承担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体育场馆运营与城市政策、经济、人口、体育文化市场等因素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面临着机制创新、模式转变、多元化运营、文化资源利用等难题恰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范畴形成耦合,从而触发了体育场馆运营的思维辨析创新。体育场馆的空间生产,是指体育场馆在权力、资本、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所进行的规划布局、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的实践交往活动。

2、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实践研究的现状分析

2.1、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实践研究的现状

从历史视角的标志性事件作为观测点。我国体育场馆发展可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四个发展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得以发展,这仅仅是中国体育事业,根本不具备体育产业的特征。因此,对育场馆空间生产的研究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基本背景。

我国60多年的体育场馆发展在供给定位、特点和方式方面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这恰好体现了体育场馆其特殊的空间社会化实践过程,其发展的最后方向是由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统筹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凸显体育场馆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其目的是繁荣体育场馆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实现“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宏伟目标。

2.2、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实践中的问题

2.2.1、体育场馆空间实践的社会建构

空间生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运用空间生产的内涵和理论范式来审视社会、审视体育产业、审视体育场馆是一种新的思维。国务院[2014]46号文件颁布后,为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重点提出了“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的目标,当前对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理解已经不能局限于从规划布局、使用价值、形象文化等特定空间的生产,以及显性的技术建构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完善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机制和标准、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运营、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则成为体育场馆空间实践的关键。因此,在体育场馆空间实践活动中就要去挖掘隐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创新体育场馆运营不仅仅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途径,更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2.2.2、体育场馆空间的差序结构

差序机构是费孝通先生最早提出的旨在描述中国社会特有的人际格局。体育场馆是一个具有认知性的空间,在资本的作用下则会产生相应的差序格局;原先的体育场馆空间在历经多次修缮和功能改造后,将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空间”的复合结构。从体育场馆建构的主导力量来看是 “空间的表征”者,规划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规划和建造的所谓科学理性依然脆弱。在权力影响下体育场馆空间的每一次功能改变,区域划分都蕴藏着社会生产的变迁,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都会建立在空间关系之上的;在资本的影响下体育场馆空间关系发生改变的同时,资源配置也会形成动态变化。

2.2.3、体育场馆空间的资本泡沫

体育场馆最开始是由固定投资的资本规划建造而成的,如果从资本运行的规律说,资本如不能及时通过运营管理创新重回实体经济部门,就会造成空间的资本泡沫。而运营管理创新上的投资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体育场馆与房地产泡沫同样具有的共性。从资本三级循环分类特点中可以看出,体育场馆固定资本投资属于资本的第三级循环,也是一种公益性投资,必然要面临着空间的资本泡沫危机。

2.2.4、体育场馆的空间消费问题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空间生产活动与空间消费活动既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是相互统一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空间消费中,产品、物人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场馆空间生产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场地、设施、综合服务体等是体育场馆空间生产的产品,更是空间消费的对象、方式和动力,通过空间消费会创造出体育场馆空间生产更新的资源。所以说,空间消费是体育场馆空间生产的内在动力。“空间消费是空间资本一次完整运动过程的终点,也是下一次空间资本运动起点”。由此可见,体育场馆空间资本必然要经历空间生产、空间流通、空间交换这三个主要环节,最终达到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空间消费,并为下一次的空间生产活动提供更优的配置。

3、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实践的主要路径

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实践是契合于特定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将产生更加积极全面的互动”。运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对体育场馆空间实践进行哲学思辨:权力对体育场馆空间实践中的职能作用发生转变;主要推动体育场馆空间的生产是资本;社会关系和文化固化了体育场馆空间的形态。

3.1、发挥政府权力职能导向作用

权力对体育场馆空间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体育场馆空间实践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导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发初期,我国经济经历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计划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这一阶段体育场馆的建设主要取决于政府对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地方发展的规划。1992年底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促使经济发展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国家体委提倡体育社会化;国发[2014]46号提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体育场馆空间规划、设计、开发等实践活动由“政府主导”向“政府调控、依托社会”转变,体育场馆性质定位也同体育产业相一致“为经济服务”,更是突出了政府的种种痕迹。

3.2、借助资本的力量

体育场馆资源具有资本的属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场馆对资本具有吸引力,也得益于资本对空间的投资。体育场馆的资本主要表现在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本,体育训练比赛的物化用品资本,体育的纪念品及衍生品等人文资本,体育文化宣传广告的文化资本等,体育场馆这些自身拥有的价值属性具有交换功能——商品。资本更是可以通过对体育场馆空间的开发去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优化配置),达到体育场馆空间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如: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即“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着功能单一的特点,往往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们实际的体育需求。没有真正的挖掘出体育场馆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属性,体育场馆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带来了“人流”,更重要的是吸引来更多的“物流”、“文化流”、“资金流”,并促进体育场馆实践活动的再生产。

3.3、促进空间人文消费

体育场馆的空间实践过程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健身、赛事欣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需求,体育场馆作为空间,也体现出“顽强进取、勇于竞争、挑战极限、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心理释放感和自我能力实现的快乐感。”人文特征。体育场馆色彩、雕塑、标志物的艺术形式体现都是体育精神和体育思想的物质文化的诠释,更是文化艺术与体育精神交融的整体文化空间。如:北京奥运村中轴线的整体规划布局,“水立方”、“鸟巢”等奥运场馆,就是竞技赛场与奥运精神的完美融合。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普遍增长,民众在体育场馆的空间消费表现也包含了文化消费行为,民众由“空间中的消费”扩大到“空间的消费”。

3.4、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互动

体育场馆空间实践是社会关系网络互动的结果。在我国目前所处的背景下,政府、各投资商是体育场馆空间的支配者,是体育需求目的的“空间的表征”,是由他们所构想和规划而成的。社会民众则属于“表征空间”的使用者,处于被支配和消极体验地位,一定权力下在某些地方民众的权益会被动的让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场馆主体多元化,由于“权力”差异会导致相互之间空间实践(社会)关系的固化,形成“体育场馆空间的再现”现象。体育场馆空间通过资源配置、规划布局、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而成为商品,且形成目前语境下体育场馆“生产——消费”体系,对于体育场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空间占有、空间消费和空间权益分享等形式各就需要政府、投资商、规划师、经营管理者、社会民众等之间形成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互动去实现。

4、结语

我国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大形势下,在经济市场化背景下,体育场馆实践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此过程耦合于当前社会的空间实践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空间生产特性。因此,本文借鉴西方社会哲学的“空间的生产”以及其延伸理论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体育场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的6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体育场馆发展喜迎的大好形势和机遇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面临着体育场馆空间生产的社会建构、差异结构、空间泡沫、空间消费等诸多问题。国务院46号文件颁布后,对体育场馆空间实践研究产生了思维转向,为体育场馆的发展发展开辟新的路径:政治权力对体育场馆生产进行规制;借助资本的力量,吸纳和利用资本发展体育场馆;推广和弘扬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借助体育场馆促进人文消费;形成体育场馆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互动。

[1]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26(02):13-19+30.

[2]司亮.“空间的生产”理论对体育场馆规划布局研究的启示[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4,(1):11-14.

[3]程哲,蔡建明,杨振山,邓羽.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城市新区开发策略[J].建筑经济,2015,36(04):99-102.

[4]庄友刚.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抉择——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0-66+191.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徐晓燕.从空间的资本属性谈当代城市设计的政策功能[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2):20-24.

[7]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主义到当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C].2016.5.

[9]张悦子.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资本空间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空间是什么?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创享空间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VR 资本之路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