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2018-03-04 01:26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中心小学吴碧允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22期
关键词:猴王倍数桃子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中心小学 吴碧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小学生想象力差、生活经验不足等特点, 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低年级的情境内容,卡通人物可以多一些,到了高年级,要逐步过渡到以突出数学的本质为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创设情境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数学用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进行联系,善于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数学是来自生活的,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汽车比赛”的情境,让不同的动物分别骑上方形的,椭圆形和三角形的车轮进行比赛,请学生猜猜谁会得第一名?学生们对可爱的小动物以及这个来自生活的问题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猜测:“骑圆形车轮的动物会获第一名。”然后我让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形的,椭圆形或三角形的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的兴趣,于是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思考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圆心到周边各点的距离是相等的;圆形的边是曲线,摩擦阻力最小,比较光滑,走得快,且不会颠簸。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不断思考,问题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数学的探究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首先给学生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组数中哪些是2、5的倍数?哪些同时是2和5的倍数?接着,我请学生写出50以内3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字都有哪些特点?学生们都能发现,在50以内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1到9都有出现,也就是说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看个位,学生们顿时感到很疑惑。此时,我适时提出悬念,其实3的倍数也是有规律的,老师已经牢牢地掌握了这个规律,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整数,我不用把它除以3,也能很快地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信你们就来考考老师。学生们感到很新鲜有趣,都跃跃欲试,纷纷试着要难住老师,结果我回答的又准又快,学生们佩服之余,都急于想知道这种强大的本领,于是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于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有时候显得有些严肃。让情境系担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设计有經的人物形象、讲有的数学故事、做有的数学海碳等方式,方式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定要有情趣,形式非富多彩。

例如,讲解“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猴王分桃子”的故事。有一天,猴王要给猴子们分桃子。猴王对两只小子说:“请你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然后就接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两只小猴听了,连喊太少太少。猴王听了,接着说道:“那就这样来分吧,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然后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我的桃子分给群猴吧!”小猴听了,想了想接着对猴王说:“大王,能不能再多给些?”猴王略作思考说道:“这样吧,就把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这样总够了吧!”小猴子听了,高兴地笑了,连声说“谢谢大王,谢谢大王”,猴王也笑了。同学们想一想,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猴王笑的秘密是什么?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猴王的对话深深吸引着。是啊,猴王为什么笑?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生动的情境,引发出关联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操作情境,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抽象的,教师单纯照本宣科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索的沃土,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和眼发现知识的机会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前面,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折一折角,摸一摸角的顶点,小组内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利用学生动手做一做角,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了角。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设计了撕一撕、拼一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撕下三角形的三个角,再把三个角拼一拼,拼成了一个平角。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经历了一个从现实情境到抽象数学情境的过程,通过多种感官去体会和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并进行抽象概括。这一过程,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准备。对情境的呈现形式要充分重视,是教师讲故事还是以动画形式呈现,是教师的直观演示还是让学生亲自实践。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突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特点,同时以学生是否能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为评判情境优劣的标准。还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效率,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

猜你喜欢
猴王倍数桃子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挑选新猴王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桃子
桃子
倍数魔法
挑选新猴王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数学题
等我回来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