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朗读学生最喜欢
——心弦朗读方式析理

2018-03-04 09:12浙江省江山市长台中学吴康兴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5期
关键词:音声语音形式

浙江省江山市长台中学 吴康兴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雅戈尔中学 姜梅仙

现实:如此朗读我不爱。

孩子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他们不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期以来,我们的朗读都是沿用“清楚、响亮、有感情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喜欢:早读课上声音压抑;课堂里被逼着“书声琅琅”“朗读,爱你实在不容易。”

我们学习白话文,采用印欧语系的念读方式,学到的是读字的形式,并没有学到言语的本质;学到的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而没学到语言“最初和最基本的层次显然是情感语言”。所以,百年以来,我们的朗读和朗读教学仅仅停留在“清晰响亮”上,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也就无怪乎我们的孩子不喜欢朗读了。

古今:言语表达皆情。

事实上,自古以来,对于作文和读文都是非常强调“融合着主体的生命情气”的。

在朗读课文时,应“音从心出,声形于外”,努力做到文字作品与声音形式“一张皮”,要“贴文章”,这样,“言”与“文”才能够合一。对文字作品的语句、内容、情感等了然于心,虽说是施读者在用自己的口“读”他人的文字作品,但实质上是在用自己的口和心借徣他人的文字作品来“说”自己的内心话语。台湾何三本教授认为,朗读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将书面文字变成有生命的声音语言”,要“将书面文字变成有生命的声音语言”,势必要“情在意中,意在言外”,要“读”“尽人情”。我们应指导学生“出着音儿读”甚至“出着音儿说”。本于“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朗读,我们称之为“心弦朗读”。

愿望:达意、表情与言。

课堂朗读作为语文学习,要围绕语言学习,实现“达”文本之意,表学习者之情和抒发学习者之“志”的目的,要强调“达意、表情、言志”:

达意:就是通过朗读“达”文本之意,清晰明确地传达出文本的意义、内涵。

表情:“达意”只是手段,目的是借文本来表达施读者的思想感情。

言志:通过达意表情来抒发施读者之“志”。

音声的产生和发出,必须植根于施读者(有声语言的创作者)之内心的感动和共鸣。应该努力挖掘作者的“意”“风”“志”“情”“德”,以洞观文字作品的全貌,然后,才出乎朗读之口,闻于受读者之耳。“朗读”不是单纯的 “清晰响亮”的念字出声,而是传情达意的再创作,是“成于外而化乎内”的统一性的自然流露。

形式:朗读是首动听的。

我们只是将心弦朗读所呈现的完整的声音表征的状态称之为“语音流”而已。朗读的声音形式都不是匀速、水平、直线行进的,朗读的声音状态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曲线。

从声音形式上看,语音流呈现出的语音形式是音声上的不间断语音流曲拱形式,其不同的语音流类型在语义上都有其内涵上的相关性和情感上的延续性,即语音流有着明显地依附于言语内容和情感的特性。曲拱,就是语音流的时起时伏,这是语音流的总的态势。由此组成语音流曲拱的音声美。

语音流曲拱的音声美在情感功能方面的意义,可用“功能轴”表示。假设有一条轴,从左到右是一条具有向量的轴线,众多的语流音句形式都可以在这条功能轴上找到合适的位置。轴上的向量(箭头指示方向),用来表达语流音句内涵的感情强度,越往右表示情感越外显越强烈。在功能轴上,可大致分为若干个区段,每个区段都有一个基本感情强度的定位。由于语义的内涵和情感的差异,不同的语音流句的形式表达情感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语篇整体的语音流来看,每个语音流句都不相同,具有不可替换性。

从语音流曲拱形式上看,其音声形式与传统的写作法中的“起、承、转、合”相同。“起”,启下也,是开始时的陈述,从音声上看一般是平稳的;“承”,承上也,要和前面的语意结合起来,这就出现了情绪上的反复与波动,音声形式也由平稳开始不平稳;“转”,转换也,上下文语意发生变化,表现在音声形式上,便出现语音流和节奏上的较大幅度的跳跃、起伏,情感也同时发生变化;“合”,总收全篇,文章首尾圆合起来,表现在音声形式上,常会出现“回归”现象,即返回到开始状态,但音域层级不会与先前一样,可低也可高,可抑也可扬。

再从朗读者内心而言,在使用文字文本进行语音流曲拱的推演与设计时,须先建立起一种“内在语音流曲拱感觉”,用以指导和审视语音流句之间“低昂互节”的音域变化。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施读者对先前感知过的音声所产生的经验、知觉、记忆和意象的组合,是在感知和理解基础上经过情感的共振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倾向性、冲动欲、情感激活和强烈的表现欲,是施读者对朗读的音声形式的“听觉、视觉”。能在自己的内心产生回响的东西,才能在他人的心头产生共鸣。

朗读必须要有丰富的音域层次感,语音流的起伏感,甚至有一种繁复的“对位”感。由于不同声部的旋律同时向各个方向运动,又必须之间保持和谐,就产生一种紧张而异常丰富华美的效果,(用时髦的话叫“张力”)充满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用急迫的语调表达紧张的心理,用低抑的口气表达辛酸和凄凉,用飘、高、滑的声音,可以营造一种愉快自信的语感……朗读出来的声音形式,让人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画面,甚至比电影上更细微、深入、逼真。

比如,朗读《警察与小偷》里警察追小偷的那一段对白,如果朗读出来的声音形式能够让朗读主体不仅能“看”到筋疲力尽的小偷,在同样是强弩之末的警察前面,一边斗嘴一边迈着灌了铅似的、东倒西歪的步子“顽强”前进;你还能数出他头上的汗是吓出来的多还是累出来的多,能看见他狡黠又心虚的目光,回头吐舌头的样子,百般找借口的油滑表情,还有嘴上决不吃亏的笑容,那么,还有什么不能诱我们的学生“入瓮”的呢?

展望:感文动心形于。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沈约认为,“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我倒觉得,作文如此,读文也未必不如是。朗读就是要因为感动而共鸣而朗读。只有这样,课堂朗读才会“人声鼎沸”,也只有这样,朗读的功能才能彰显出来,文本的精神力量才能被激荡起来。

猜你喜欢
音声语音形式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魔力语音
小议过去进行时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方正在输入……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