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篇炽烫的家国情怀

2018-03-04 21:52张大勇
湖海·文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射阳河畔

张大勇

射阳河在世代盐阜人的心中,不只是一条自然河流,而是一种精神图腾。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与礼仪,在外地的、本土的盐阜赤子,以射阳河为主题背景或地域标识的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当代就有若干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梅汝恺的长篇小说《青青羊河草》和徐恒进的长篇小说《悠悠东流水》;中篇小说有卢乃干的《放鸭子》、散文作品集有王小鹰的《苏北行》;二十一世纪以降,杨胜昌推出了共四卷册的长篇小说《弯弯射阳河》;今天,吴有龙先生近22万字的长篇小说《射阳河畔》完稿杀青,这是凝聚一位七旬老人多年的心血之作,是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年的一份宝贵的献礼。

在阅读长篇小说《射阳河畔》手稿之前,我与吴有龙先生并不熟悉。他的手稿是一位我所敬重的编辑家兼作家转托的。说实话,我贯行实诚待人,易于担当,所以班里班外,一直庸人多忙。面对这一部洋洋二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注定我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之于这位编辑家兼作家的信任,之于地方作协主席的职责义务,我还是一口应承下来,抓紧班后饭余,认真品赏,先睹为快。

这部长篇小说写法是章回体,共62个章节,按时间顺序逐章演进,写景、叙事、议论,语言对话、人物刻画、情节冲突,等等,都是我喜欢的传统表现形式和方式。相形于当下一些长篇小说的尖新形态,“传统的”似乎并不讨好讨巧。但我以为:长篇小说的表现形式之外,此类作品胜出之道,还在于主题和内容上,捧读在手的《射阳河畔》自然是一部注重质量的佳作,作品内容尤其丰蕴与厚重,时空跨度都很大。盐阜地区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方土地上洒满先烈的碧血,硝烟弥漫,军歌嘹亮,军民同仇敌忾,豪气干云,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颂曲。早期,以此为主题背景的红色作品有阿英的《敌后日记》、陈登科的《淮河两岸的儿女》、朱剑的《喊魂》和谷跃先的《铁血风云》等,但真正以“射阳河”为近景而切入展现的革命题材的长篇作品,尤其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再到土改、再到十年浩劫,再到改革开放,这样“经纬度”密织,是为鲜见,《射阳河畔》的面世,无疑有着“填补”式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其实,初读《射阳河畔》,我有几分担心:作品的开头,气势、场面很大,肇始洪荒,作者可有这份驾驭笔力?再读,“家谱”痕迹,明显累重,作者的立意难道“公私”混淆?再再读,感觉如入陶潜笔下的桃花源,“空间”越来越敞亮、越开阔,格局自然也越来越大气、高蹈,原初“担心”逐渐烟消云散,惊喜伴随一路的展阅。这分明是一部家国情怀兼顾、正大阳刚共蒸的优秀革命传统作品,是饱蘸射水写就的盐阜人民的“编年史”,是浸透日月之光华谱就的“中华颂”,是“这一个”文学元素鲜明、地域风俗风情浓烈的“射河兒女传”,这也诚如作者后记中所言,“全书始终贯穿着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样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所以,该篇站位高、立意巧,明线上是在叙述吴氏家族从“阊门赶杀”(又作“阊门赶散”)先祖吴天盛,再到十六世堂吴庭宝,再到正字辈四兄弟,再到作者的四世同堂、天伦之堂的“家族悲欢史”,其实真正的暗线,则是以“蛤蜊港”为创作“根据地”,以点代面,描写射阳河畔的一代代子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驱除外侮、从战乱到稳定、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由穷致富的”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伟大进程,爱家、爱乡、爱国之情充盈于章章节节之中,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又扬眉吐气、珍惜今朝。正如一首歌所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的家”,这样的“家谱”式的作品,其是就是盐阜大地上的《白鹿原》,就是射水滨的《红高梁》,就是组成我们国家、民族、政党壮丽史册上的七彩纤维和一帧拼图。

再说这部作品的文学艺术性。我以为有几点是要充分肯定的。一是场景渲染,有着震撼之张力。譬如“漕河村遭日寇扫荡”、“慰安妇饱受屈辱”、“张士英红心赤胆”、”贫穷全家一条裤”等章节,字字如刻,令人泪目脔心,过眼不忘。掩卷而愤慨顿起,胸有火炙,怜民爱国之情之爱熊熊燃烧,不可抑遏!作者深谙用“撕破式”的表达来描写“悲剧”,也正是前述一幕幕血淋淋、泪纷纷、凄惨惨的画面、场景,深深地打动受众的心府。二是人物刻画,有着传神之功力。作品中人物出场密度较高,有名有姓的人物几近百位,但少有“模糊”和“淹没”。譬如像“神奇的鬼、善良的鬼”之黑白保长吴正堂、大智若愚之铁脚周炳南、“瘦”不落座之指导员顾祝礼、玉树临风之河北尹桥吴三先生、荷包掏尽之上海滩的戚家女,还有飞毛腿的陈子昂、神枪手杨树,等等,无不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鲜活。这部长篇小说,就是一部长长的人物画廊,群像展示,赵钱孙李,甲乙丙丁,ABCD,各神其神,殊为难得。三是俗雅巧渡,有着化腐为奇之笔力。作品中不时注入乡风民俗、方言俚语,引用早年创作的唯一的一首无题诗,还有传说、古刹、佛法,等等,叙说、描写抑或品说,拿捏有度,恰到好处,有征为信,有尊不亵,有情莫腌,令读者受众在大俗大雅之中,浪高谷底,依然清醒明辨,对作品多个“侧面”的闪光,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又有较强地域色彩的“辨别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遵循,也是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的考量圭臬。因了这部作品内容的亲近与熟悉,自然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就有了分外亲切、格外关注的一面。解放前期我党在阜宁成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蛤蜊乡党支部、“射阳河畔的刘胡兰”——张士英,等等,史实确凿,小说在再现这些历史场景时,动了不少脑筋,没有拘泥于史料,人物境界、作品价值都得到了有机、有效的升华。但笔者对整篇谋布上也有一些“感觉”。有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不揣己薄,笔者在阅读到作品的最后部分,即建国后的一些章节,以为文气有点涣散,不如前构;加之过度囿于史实,不够放开,而且人名事件,原貌呈现,弄不好会无竟招惹,值得商榷;更重要的是缺少故事性、缺少情节轴、缺少疾缓度,主要是缺少“编筐收口”时的惊鸿一瞥、惟余茫茫、欲罢不能的独特韵味,“大功告成”的自觉痕迹十分明显,就像大河到了入海口,直奔无迂。我深知: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位七秩老者,对于一位初涉长篇巨制的基层写作者,有点苛求与过甚了。但我忖度,自然受人信托、自然慎重造序,自然“写阅”互动才能“全部”完成作品,就必须将自己的读后感说出来。我也坚信吴有龙先生会予以理解与宽谅的。

一部“家谱”,竟能妙笔生花演绎为一部袖珍版的地方志书史册。同样,人的一生,其历程也是一部大书。我记得国外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来到世上,做到三件事,就不枉虚度人生。哪三件事呢?爱一个,种一棵树,写一部书。我想吴有龙先生都做到了,尤其是写一部书,他做得出色、大气,更能激励后昆、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射阳河畔
白布河畔苍鹭飞
你不在
江南春·春燕
苏州河畔的畅想
柴达木映画
河畔健步庆“三八”
射阳大米亮相农交会
消失的射阳湖
射阳第十届丹顶鹤文化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
射阳第十届丹顶鹤文化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