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视觉传播过程中的建构与表达

2018-03-04 21:51白珊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平民化话语权

白珊

摘 要 选秀节目《创造101》不仅获得了较高的网络流量,也成为展现现代女性形象的舞台,更成为当前审视作为身体视觉符号的女性之“美”,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建构的一面镜子。“美”的所指含义总体上表现出趋向于受主流话语权控制的方向:在社会权力主体和商业媒体的运作之下,宣扬“肤白貌美大长腿”就是“美”的意义。然而,另有一部分公众试图引用身体美学内涵并凭借互联网传媒技术的发展,引导新的平民化的审美价值的建立:他们强调“美”的平凡性和多样性,以及身体主体性在“美”的内涵中的重要作用。在商业媒体、社会大众以及参赛选手三者之间,“美”的意义经历了多次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因此,在未来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权利主导者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协调互动发展,成为建构更为合理全面的审美价值观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美;《创造101》;话语权;身体主体性;平民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073-04

《创造101》是腾讯视频于2018年4月出品制作的中国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也是自《超级女声》之后的中国又一档获得较高社会关注度的亲女性选秀节目。该节目召集了101位偶像女团练习生,通过任务、训练、考核,让选手在明星导师训练下成长,经过循环人气投票、暂时淘汰的流程,最终通过人气投票选出11位女练习生,组成全新的偶像团体出道。

从播出之日至2018年6月23日收官,《创造101》吸引了许多大众的目光,其中“创造101”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达到156.5亿,讨论量达1.1亿;同时,截至2018年8月13日,《创造101》的网络视频总播放量已达50.4亿次。可以说,《创造101》成为当下互联网视频产业的佼佼者和网络流量的获利者。除此之外,从较高的网络讨论量的背后,我们依旧可以看出,作为女团选秀类节目,《创造101》更成为向大众传播和塑造女性身體形象与性格气质的一面镜子。101名女性,101种风格,她们的外形和身体成为商业媒体、网络大众以及她们自身三者共同建构的对象。同时,作为女性身体符号——美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定义,什么是美,怎样为美,“美”成为这一节目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觉符号。

1 何为美——“美”的意义初讨论

在《创造101》节目播出期间,有关参赛选手王菊的讨论一度高居微博热搜话题榜前三位,且其名字等相关内容在百度和微信上的搜索指数也增长迅速,王菊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格外抢眼。

相较于其他选手,例如吴宣仪、杨超越等,她们眼睛大、皮肤白、身材姣好、长腿迷人,而选手王菊却有着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材,给人一种“土肥圆”的既视感,一改大众对女团人选的定位,成为大家评头论足的首选人物。然而随着选秀过程的进行,王菊的人格魅力在节目中不断彰显出来,于是网友们纷纷对其“路转粉”,并就“何为美”的问题展开了一番讨论。在节目中,以吴宣仪、杨超越为一类的选手们,她们代表着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美女形象——乌黑秀发、白嫩皮肤、红润嘴唇、坚挺胸部、美腿纤腰、婀娜体态、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等,在节目中获得超高点赞人气,并在节目最后名列前茅成功组团出道。而另一类选手,则是以王菊、yamy等人为代表,她们相貌平平,身材一般,却拥有充实的内在和完美的人格,依旧可以在节目中获得关注和人气。这一转变表现出社会大众对何为美的态度的新变化,大众开始追求和赞赏一种平民之美,正视美的不完美性和美的内在性,逐渐改变着自身的审美态度。

正如玛丽·道格拉斯(Dame Mary Douglas)所说:“身体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再现,也是个人经验与外在世界的沟通渠道”。同理,作为身体外在形象的“美”也不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事实,同时更是一个文化事实。“美”作为女性身体符号的代表,它的所指意义在《创造101》的视觉舞台中不断被建构并赋予新的内容。在商业媒体、网络大众以及选手自身三者的互动下,“美”既表现出一种迎合大众和商业利益的时尚美,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接纳美的多元化的倾向。因此,本文试图以社会境况以及女性自身为两大切入点,来阐释“美”作为女性身体符号,在网络视觉传播境遇之下的新定义与新变化。

2 话语权力的互动与博弈——“美”的被建构

文化的主导话语往往会掩盖或贬低主观差异性,以至于把社会特权阶层的主体意识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属于全人类的自然、规范而明确的主体意识。而“美”作为一种身体符号,其所指含义亦成为社会文化主导话语所建构的对象。“美”不是主体自我的表现,而是在与他者的关照和联合中产生的。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男性的视觉压力和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操控,女性始终是社会中的弱势全体,其身体之“美”为权力拥有者所定义,且不断脱离女性主体,成为一种漂浮在外的、无意义的表象。

2.1 父权制下对“美”的社会化凝视

“凝视”不同于单纯的观看,它是观看者凭借着一种权力关系施加于被观看者的一种具体的行为,其中隐含着主体与客体、压制与被压制的关系。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论述的全景监狱一般,在《创造101》中,101位女性作为参赛选手在节目中进行表演,处在屏幕内、表演舞台中央的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大众所观看窥视的对象,并基于传统父权制的社会关系,成为凝视的客体和被动者。而社会大众,特别是男性观众,无疑处在屏幕之外,成为凝视关系中的主体和主动者,他们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观看和凝视,并对“美”的意义进行建构。

在对《创造101》的观众性别统计中可以了解到,其中有41%的用户为男性。由于父权社会制度的长期影响,这四成的男性,无疑成为凝视关系中的绝对统治者和视觉压力的重要来源。他们作为凝视主体,一方面通过观看节目来满足自身欲望,享受窥私女性的愉悦;另一方面,他们也运用自身权力机制并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来对女性的“美”进行建构,从而影响选手的自我定位。例如,在《创造101》中,选手赖美云被男性网友称为“宅男女神”,吴宣仪则被认为其笑容“甜过初恋”。男性观众为女性选手的“美”贴上不同的标签,并通过点赞等方式来为他们喜爱的选手进行投票,支持其成团出道。而那些被男性所贬低的女性,一部分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穿着或是面部表情来迎合男性的目光,另一部分则自暴自弃,从而在比赛中失去竞争优势而淘汰出局。男性对女性“美”所指含义的界定,既反映了社会境况下的性别压迫,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性别压迫。

除了这四成的男性在凝视的过程中利用自身权力对“美”进行建构外,占观众人数中的绝大多数的女性亦作为凝视的主体,而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部分女性观众,即使各自在现实中与社会上所限定的“美”相距甚远,她们依旧会对那些不完美的选手进行评判,并迎合部分男性观众的目光进行跟风投票。通过此过程,她们试图满足自身对“美”的欲望,弥补自身不完美的局限性,从而获得社会认同。然而事实上,她们间接成为男性凝视之下的被凝视者,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自居于男性窥视的场景之中,并以他者的目光塑造自己,迎合父权制下的审美观念,成为“美”的被束缚者,从而将进一步助长男性对于“美”的控制权和主导权。

利用自身的视觉压力和权力机制,男性观众成为选秀节目中的主要仲裁者,他们为“美”限定标签和范围,对“美”进行定义,使女性不得不改变自身的形象以迎合凝视主体的目光,从而成为凝视关系中的客体,亦成为“美”的定义被动接受者。

2.2 社会话语权对“美”的控制与掌握

如前所诉,“美”作为一种身体符号,其内涵不仅包含生理层面的意义,更指涉文化社会方面的内容。它的含义除了受到来自父权社会的凝视压力之外,社会中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权力主体,更成为操控“美”的含义的主导者。这些权力主体包括:商业媒体、整形医院等社会权力机构。它们不仅可以利用自身话语权对“美”进行新的诠释,同时也掌握着主流审美价值的绝对操纵权,并根据自身的商业利益需求而赋予“美”以新的含义。

作为《创造101》的节目制作方——腾讯视频,在节目的前期生产、后期制作以及最后的播出过程中,始终是“美”的第一操控者。无论是每轮公演中歌曲的选择,还是选手服饰妆容的设计,腾讯视频试图建构一种甜美可爱的审美风格,为“美”带上温柔清新的标签。例如,粉红色的制服设计意在突出女生娇小可爱的造型特点,短裙的设计则重在突出女性的身材特点,营造一种苗条、高挑的视觉效果。当不同风格的女性都被裹入到这样一个粉红色的包装之后,每个人的个性不断被磨灭掉,“美”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同时,与这一“甜美可爱风”相近或相同的“美”的形象将进一步凸显出来,得到大众的认同;而与之相差甚远的个性化风格,则会被定义为“丑”或“不美”,加深大家对其的反感度与排斥度。除此之外,在节目主题曲的歌词中这样写道:“你越喜爱我越可爱”,腾讯试图将女性之“美”建立在他者的关注之上,只有获得大众支持和点赞的,才是拥有美丽且符合当下审美意识的女性。因此,在商业资本的操作和媒体的宣传之下,女性之“美”在节目中被重新定义并不断强化,腾讯通过制造这种“美”的感觉主义,从而使大众越来越依赖于它所带来的感官刺激,适应并接受这种“美”的设定,认为女性之“美”就是这种柔弱、可爱、充满粉红气息的形象。

然而,正如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霸權”理论中所论述的,大众对于这种由商业媒体等权力主导者所建构的“美”的认同,实际上会进一步强化权力主体对于“美”的话语权的掌握与控制。它们将继续利用自身的权力优势,并根据商业利益,为女性的“美”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从而给整个社会的“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现实中,大量女性为了追求节目中某位受欢迎的选手的外形而开始进行自我改造,小到在妆容和服饰上的投资,大到进行医疗整形手术,她们试图使自己“像”某人或者和某人一样“美”,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更好地与社会契合。但是,这些行为,将更加刺激社会主流话语权对“美”的控制,弱化女性在“美”的建构过程中的角色分量,降低女性的社会地位,以此往复,恶性循环,“美”逐渐脱离于女性主体,为他者所掌控,成为漂浮在女性身体之外的一层毫无生机的皮囊。

2.3 小结

尽管女性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美的改造从而获得一定的权利与社会认同,但这依赖于被他人的仰慕和注视之上,并趋向于重塑女性对社会权力主体的依赖感,迎合占主流地位的审美范式,强化社会对于女性“美”的控制。在社会环境中,女性始终处在“美”的被动状态下,“美”的所指意义由他者建构,是一种脱离女性主体本身的畸形美。因此,女性在“美”的问题上的解放,不能仅仅依靠改变个人的身体外貌条件,而在于更大程度上地改变那种界定什么是美以及怎样为美的社会境况和权力主体,从而使“美”回归女性主体本身。

3 解构与诠释——“美”的再定义

“美”作为身体符号,其所指含义虽然需在社会境况中被建构和诠释,但又不能完全由其解释。“美”依旧需要依附于物质的、生物的个体,需要回归到人体本身,这是美的意义产生的前提条件。如何使虚构的、理想中的“美”的所指意义与现实中女性身体的能指相融合,成为当下至关重要的命题。因此,社会中的少数个体开始试图走到主流文化的边界之外,解构占统治地位的“美”的含义,创造自由、多样化的女性之美,这暗示着大众普遍自我超越的前景,表明社会审美价值的转向与变化。

3.1 “美”的身体主体性回归

王晓华教授在论述其主体论身体美学观点时曾强调:“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基本命题是:人类身体的美在于其主体性的充分实现。”然而,长久以来由于社会权力拥有者对“美”的话语权的主导,女性身体总是“美”的“在场的缺席者”:原本作为“美”的能指指向的女性身体,在这里却成为“美”的客体,脱离于“美”而游离在外,其所指内涵不是通过女性身体所展现出的样子来进行诠释的,而是只能凭借社会权力拥有者的目光和主流价值观的确认得以建构。“美”与身体脱节,主流审美价值评判的都是“美”的客体的历程,聚焦点都在于“美”如何被看见、塑造、规训、改变等,其符号含义被彻底扭曲。事实上,“美”一定是合目的性、合身体性的,只有当合乎身体的尺度,合乎身体的欲望时,“美”的意义才得以实现。因此,如何使身体回归到“美”的内涵中,将“美”与身体相联合,成为转变传统单一审美价值,建构合理身体美学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当“美”与身体主体相联合时,“美”的符号所指含义由其能指身体主体所支撑,其内涵不再是漂浮在外的、虚幻的构设,这有利于保证“美”的符号意义的完整性的建构。

另一方面,在“美”的内涵中,随着身体的价值不断提高,大众开始更多的回归自己的身体,直面自己的美丽,而不再只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网红美女所带来的视觉刺激,心灵内在的“美”的享受成为大众追求的新目标。

由此,大众对“美”的标准的接受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社会整体的审美价值水平也将进入新阶段,并将推动解构传统主流话语权对“美”的限定,促进“美”作为一种身体符号的意义更加成熟合理。

3.2 大众文化的新意识与“美”的平民化

身体主体性的回归与强调,改变着人们对于“美”的态度,同时也推动着大众对“美”做出新的诠释。除了这一认知领域的能力提高外,社会大众特别是女性也开始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在建构新的“美”的内涵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优势。首先,随着社会观点的逐步开放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女性登上社会政治、经济的舞台,特别是当前女性作为社会消费人群中的大多数,其消费能力和经济实力也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根据自身喜好和对“美”的态度,女性开始自主选择消费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社会的消费趋向以及大众传媒的宣传方向。当前市场上的服装及化妆产品,时刻关注着女性需求的变化进行新的设计和创造,从而迎合其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带动女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化的身体实践活动之中。这些活动不再仅仅只是外表的包装,女性也开始对自己的内在进行改造,提升自己的气质和素质,从而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实现自身价值。在此过程中,女性开始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身体,特别是伴随身体主体性的回归与强调,女性渐渐不再基于传统话语权对“美”建构的标准,而厌恶自身并不“理想”或“完美”的身体;相反,她们学会欣赏并接受自己的美以及不完美之处,并从此在的身体出发,意识到社会在“美”的问题上的重要偏差,解构传统社会话语权主导下的审美意义,确立女性身体在“美”的定义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且逐渐对“美”进行新的建构。这种回归女性主体的“美”的含义,不仅指称女性外在形象的靓丽动人,同时,这种“美”的外表下更蕴含着“美”的象征意义,它是女性自信、自由、乐观、优雅的标志。因此,《创造101》不仅是一档女团的选秀节目,而且也为当下女性展现自我,表现个性之美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舞台。像王菊、yamy、sunnee这样不被传统审美观念所接受的女性,却可以在这里展现她们自身的个性与独特之处,得到社会部分女性的认同与赞赏。女性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与选手身上包含的所谓“普通之美”的内涵形成新的共识。这种“反常规”的普通激发了认同和新的想象中的可能性。由于这些选手的平凡之处与不完美的地方,现实中的女性才能与她们产生共鸣,认同自己的形象以及其所包括的地位与气质,并为建构新的“美”的定义创造更多可能性的空间。

除了女性利用自身新地位和社会新境遇来推动建构“美”的新内涵努力之外,普通大众也开始逐渐接受新的审美价值观念。特别是大众传媒技术的更新以及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为大众了解、认知各种美学知识,传播不同的“美”的形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众不仅可以看到那些被传统审美观念所定义的美女,同时也可以欣赏并接受不同于此的美丽,“美”的内涵不断丰富。在观看的过程中,大众将逐渐弱化心中对“美”的虚幻的理想与现实“美”之间的距离,找到“美”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也促使社会话语权的不断下放,大众可以在媒体中发表自己对“美”的看法,展现自己的平凡之美。公民的趣味和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寻求一种“美”的不完美,一种与自身相契合的状态,从而产生新的社会认同现象。而这一走向的产生與发展将不断倒逼主流话语权对美进行重新诠释,创造自由、多样化的女性之美,引导一种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与改善,建构更加合理的“美”的符号意义。

3.3 小结

伴随着身体在“美”的内涵中的强调与回归以及女性的边缘文化力量,依靠互联网传媒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众开始凭借自身力量,对占统治地位的“美”的符号内涵进行解构,同时也根据自身经验与实践,诠释“美”的新意义。“美”开始逐步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向着平民化、现实化、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也暗示着大众文化的新思路与新角度,推动社会整体文化审美价值判断标准的不断提高。然而,我们还需意识到,这种新的审美观念下的“普通之美”“平凡之美”的含义实际上依旧隐含着传统父权制社会下的限定,大众仍需凭借某一标准来界定“美”的表现和意义。而只有当类似“普通与个性”“完美与不完美”等有关“美”的对比逐渐消逝的时候,才是身体主体性真正回归与获得以及社会合理审美价值观全面建立的时刻。

4 结束语

不可否认,在《创造101》播出期间,选手王菊的外貌与造型经历了从一开始为网友所吐槽,到后期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过程。从此之中可以看出,当前一部分公众对于“美”的内涵的理解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群体对于“普通之美”的肯定与认同,暗示着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内在的可能性,同时也预示着“美”作为一种身体视觉符号,其内涵将更加合理与完善,社会整体的审美价值判断也将进一步发展。然而,《创造101》最终是以相貌一般却拥有绝对实力的王菊未能成团出道,而没有任何唱歌跳舞实力的杨超越却凭借自身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外在形象,最终走向胜利的舞台而结束。因此,这亦表现出欣赏和认可平民化之“美”的依旧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公众,对于接受并认可传统视觉美的感官冲击的大众仍是社会中的主导力量,社会权力拥有者凭借自身话语权优势始终掌握着对“美”进行定义的权力,并对“美”的建构带来深刻的影响。“美”的内涵的重新解读以及重构社会审美价值观念,在未来仍需面对种种困难。大众如何进行自我审美和自我认知、如何平衡理想美与现实美之间的距离,社会如何引导大众进行选择,建构更为合理全面的“美”的内涵,是未来仍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骨朵数据.创造101[EB/OL].http://data.guduomedia.com/show/detail?showId=10328.

[2]陶冶.电视时尚节目对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29.

[3]董金平.规训的身体、符号的身体、资本的身体——当代女性身体的哲学话语的三个侧面[J].山东社会科学,2016(9):1.

[4]360趋势.创造101[EB/OL].https://trends.so.com/result?query=%E5%88%9B%E9%80%A0101&period=30.

[5]王晓华.走向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5.

[6]张颐武.王菊现象:大众文化的新意识[J].中关村,2018(7):1.

[7]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8]王晓华.身体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

[11]陶东风.身体意象与文化规训[J].文艺研究,2003(5).

[12]杨珍.“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6-48.

作者简介:白 珊,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平民化话语权
网络圈群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路径选择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浅议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技术的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的影响分析
陈年凡客创始人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争衡·重塑·掌控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