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新闻公信力的消解与重构

2018-03-04 21:51吴朝辉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消解重构

摘 要 近年来新闻公信力在不断下降,其原因是受消费文化冲击,新闻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肆意扩大新闻容量,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新闻价值,而导致新闻质量下降;为迎合受众阅读喜好而大量使用不规范语言,致使新闻语言失范。新闻工作者需通过强化社会责任感,严把质量关;提高业务素养,规范新闻用语等途径重构新闻公信力。

关键词 消费时代;新闻公信力;消解;重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126-02

新闻报道具有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特点,起作用在于反映事件、指导舆论、服务社会、传播知识,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由其可信度和专业权威性,而被公众所信賴,并由此积累起公信力。然而,近几年由于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却在逐渐流失,对新闻媒体、对社会、对受众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消费时代环境中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如何重构,是摆在各新闻媒体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 新闻公信力消解现象调查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中国推进消费时代,对我国带来巨大冲击。新闻受此影响,公信力逐渐下降。笔者就此问题在某市做出调查。根据媒介的不同,将新闻的受众分两类:传统媒体的受众和新媒体的受众。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主要是老人,其次是党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高中生。他们对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没有质疑,但对娱乐新闻不感兴趣。但是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的受众群在逐渐转向新媒体。新媒体受众群体庞大。但不是对所有新闻内容都关注。30%的人只关注部分新闻内容。对时政要闻的关注度在80%以上,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在70%左右。对娱乐新闻和其他非主流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不到50%。大部分受众认为只有时政要闻是真的,其他新闻都有可能是假的,或者部分内容是假的。对于娱乐新闻和非主流事件的耸人听闻事件,普遍认为真假难辨,而不予相信。在新媒体受众群中,有近80%的受众对当今新闻中的造假现象和过多宣传娱乐新闻表现出失望,7%的受众表示不能接受新媒体新闻内容庸俗化和新闻语音使用网络流行语。调查结果表明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在下降,民众对部分新闻持质疑态度。

2 新闻公信力消解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酵升级,中国进入了第二消费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是消费对象和消费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已经超出了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上升为欲望的满足。消费对象由物质产品上升为符号消费、影像消费、文学消费、信息消费,甚至是身体消费。这个时代如费瑟斯通所言:“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文化产品不仅与市场联系在一起,而且为追求更多经济利益,而批量生产。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曾指出“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急速的增长。”新闻就是在这种文化的冲击下被当成一种商品而大批量生产。而新闻的真实性决定了其不适合批量生产。新闻的特性与时代的需求交织碰撞,导致新闻数量的膨胀和质量的下降。

2.1 新闻内容质量下降

在消费时代背景下某些新闻媒体为谋取经济收益而不惜牺牲新闻质量。具体表现为:

一是制造假新闻以博取受众点击量;另有部分媒体人为谋取私利而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方配合,隐瞒事实真相,提供虚假信息。二是新闻内容低俗化。如今充斥于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首页的新闻大都是低俗新闻,以娱乐新闻为主。比如:2017年王宝强离婚事件,那段时间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各种信息充斥于手机电脑网址首页,而与此同时的另一公众事件——奥运会却不得不让屏于王宝强。据笔者对360网站主页面某一日的统计,娱乐新闻有7条。生活特殊事件的新闻有4条。而关于时政的新闻和关于教育和民生的新闻几乎没有。低俗化的内容使民众对新闻失去了兴趣,对新闻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2.2 新闻语言失范

为了提高新闻产量,为了抢时效,新闻写作质量下降,新闻稿件漏洞百出。错别字频频出现,如将“黄帝陵”写成“皇帝陵”。为了迎合受众,新媒体新闻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以及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语句。如《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两大著名经济学家激烈“撕逼”》。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简练性、严谨性的特征,在民众心中代表着权威。但是大量错别字、网络流行语和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病句,令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3 新闻公信力重构

新闻媒体肩负着宣传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使命,理应坚守新闻写作的底线,严把新闻质量关,为民众提供真实、可靠、优质的新闻信息,帮助民众客观、真实、及时地了解时事动态,还原事实真相。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蔡名照在《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也提出“要全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重构新闻公信力是使命所在。作为新闻工作者需要抵制消费主义冲击,强化社会责任感,提高业务素养,以重构新闻公信力。

3.1 强化新闻工作者责任感,严把新闻质量关

新闻媒体肩负舆论导向的社会职责,有义务维护大众心中的“真、善、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罗以澄《强化媒体人的职业修养》中指出“媒体人要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舆论工作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新闻媒体人要能抵制消费文化的冲击,坚守道德底线,严把新闻质量关。

一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坚守新闻真实性底线,不为博取观众眼球而制造假新闻。导致新闻公信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假新闻的不断出现。制造虚假新闻或隐瞒部分事实真相都导致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质疑。因此重构公信力首先要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入手,提高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新闻工作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民众提供真实完整的新闻信息。二是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报道的责任是客观完整地报道事件,还原事实真相,为民众提供完整的信息。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个人好恶对事件进行评价,也不得对事件信息有所取舍。三是牢记使命,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在新闻事件中筛选正面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件,加大对国计民生、好人好事、以及科学文化事件的宣传力度,弱化低俗化的非主流的信息的传播。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提高新闻舆论的权威性。

3.2 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规范新闻用语

首先,强化专职新闻工作者规范写作的意识,提升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新闻用语的基本特征是精炼、准确、严密、朴实、客观。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守新闻用语的特征,增强规范用语意识,自觉遵守汉语规范。在新闻写作中避免使用错字、别字和不规范的不为大众所熟悉的网络词语和短语;不使用低俗暴力的语言;遵守汉语语法规范,不使用病句。同时,新闻工作者还应主动发挥宣传和导向作用,积极宣传规范使用的新闻用语。其次,加强通讯员培训,提高兼职通讯员规范用语的意识。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定期培训班,提高兼职通讯员新闻职业素养。同时,新闻宣传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类活动,加大规范用语的日常宣传和普及力度,通过正面引导和宣传,提高通讯员文化素养,提升广大民众规范使用汉语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自媒体新闻的写作水平。最后,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以宣传主管部门为核心的各大宣传媒体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出台相应的监管制度,严把记者的写作质量关。同时,各网络新闻媒体要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抬高新闻投稿的门槛,对于由通讯员和自媒体提供的写作质量较低、用语低俗的新闻稿件不予采用,或修改后使用。

参考文献

[1]罗以澄.强化媒体人的职业修养[N].人民日报,2016-04-19(7).

[2]乐守红.自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异化与净化[J].传媒观察,2017(11):39-41.

[3]蔡名照.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求是,2018(18).

[4]王瑾.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创新初探[J].新闻传播,2015(5):100.

[5]黄猛.论新媒体背景新闻用语底线法则[J].中国报业,2017(5):60-61.

作者简介:吴朝辉,讲师,从事语文教学和新闻宣传工作。

猜你喜欢
消解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及消解路径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