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香里放牧心灵

2018-03-05 00:49王丽华
中学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癖好闲书读书

王丽华

【主题导语】

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里放牧心灵,你会吮吸到大自然的芬芳,体悟到友谊的美好,感受到亲情的温馨,领略到生命的精彩……你更会从中汲取到许多人生的养分,从而更加勇敢、坚强地去生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选文一】

童年读书

莫 言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 “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人真是怪,越是不让他看的东西、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看起来、干起来越有瘾,所谓偷来的果子吃着香就是这道理吧。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所以前几年在电视上看了连续剧《封神演义》,替古人不平,如此名著,竟被糟蹋得不成模样。其实这种作品,是不能弄成影视的,非要弄,我想只能弄成动画片,像 《大闹天宫》《唐老鸭和米老鼠》那样。

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那时我的记忆力真好,用飞一样的速度阅读一遍,书中的人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地背诵。现在完全不行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 《新校园·阅读》2017年第7期,有删节)

[解 读]在这篇文章中,莫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想方设法看“闲书”的经过,无论是用半天拉磨换《封神演义》的阅读权,还是不顾虫咬钻到草垛后看 《青春之歌》,都特别感人,作者对阅读的那种极度渴盼之情,悄然拨动着一个阅读者的心。也许正是少年时代的这些阅读,在莫言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最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选文二】

老来读书

周有光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85岁那一年,我离开了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我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把81岁作为1岁,从头算起。我92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送我贺年片,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年轻时,我的健康状况不佳,得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的时候,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35岁,现在早已超过两个35岁了,算命先生算错了吗?没有,是医学进步改变了我的寿命。

从2003年冬天到2004年春天,我因重病住院。我的99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医院的工作人员送我一个蛋糕,还有很大一盆花。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就在窗子外面偷偷地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死去,叫作“圆寂”,意思是功德圆满了。可我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我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晚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还把部分读书笔记改写成短篇文章,供自己备忘,并与同好们切磋。

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天真盲从,年老的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作“两头真”。“两头真”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我家发生过一件趣事。著名的漫画家丁聪,抗日战争时期常来我家。我们一家都很喜欢他,叫他小丁。我那6岁的儿子十分崇拜他。一天,我在家中闲谈,说小丁有点“左倾幼稚病”。我的儿子向他告密:“我爸爸说你左倾幼稚病!”弄得小丁和我都很不好意思。多年以后,我的儿子到了70岁的时候,对我说:“其实那时爸爸的左倾幼稚病不亚于小丁。”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作“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我患白内障后换了晶体,重见光明;我患耳聋后装上助听器,恢复了部分听觉。转暗为明,“发聋振聩”,只有科技能为老年人造福。“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寿滋补品。

(选自《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第10期)

[解 读]85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用自己老来读书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知识无止境,阅读须终身,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年少正是读书时,让我们用周有光的读书故事激励自己,多阅读几本书吧。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选文三】

读书一定是先苦后甜

马未都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条捷径。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一个延续,我们去读书也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我们都试图在生活中,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时候,自己能高质量地生存,读书是最经济的捷径。我们获得知识,获得生存的本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靠你的经验去积累。经验一定是你自己积累的,别人告诉你的一定是一个知识。

那么学习别人的知识肯定是你最经济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腾出很多时间去读书,主要是为了能够优质地在社会上生存。但是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刺股悬梁”“凿壁偷光”,这些都是古人发奋读书的例子。今天它们都是成语,这些成语中的主人公在古代社会都成了一代学者,都成了大人物。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

物质的乐趣很容易填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走向社会,第一件苦恼的事情就是住房。要租房,还是要买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房间大一点,都希望舒适一点,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大大的卧室,很舒服,但是卧室有多大才能让你感受到舒适呢?你住在3平方米的时候,你觉得我有8平方米就好;你有8平方米的时候,你觉得我有15平方米就好了;你有15平方米的时候,你又说将来我的卧室有50平方米就好了;当你有50平方米的时候,你就会想,我的卧室如果有800平方米就好了。如果礼堂是你们家的卧室,晚上醒来的时候,你一定觉得自己是一个值班员。

这就是物质的问题。当物质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会让人不舒服。你平时做多好的饭,你吃完了以后你就不想吃下一顿。今天的饭菜真好吃,你说咱们再吃一回吧,你肯定觉得这事是一个不可以完成的任务。

物质空间是非常容易填满的,但是精神空间呢?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永远填不满。一个人甭想把自己的精神空间填满,你在学习当中就知道自己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的。如果你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会永远地去翻书,从书中获得乐趣。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一个人在一个领域中有所建树就非常不容易,不要说在各个领域。当我们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遨游的时候,我们无非是遨游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已,当你坐在这叶小舟中能够环顾四周,能有一种美的感觉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乐趣。读书一定是先苦后甜,当你能够感受到读书甜度的时候,这就是你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进步。

(选自《新小读者》2017年09期)

[解 读]这是一篇写得非常精彩的小品文,作者从读书可以获得知识入笔,引出“读书一定先苦后甜”;接着,通过论述物质空间容易填满,精神空间却永远填不满,来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性,希望人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热爱阅读,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甜度,幸福一生。

【选文四】

读书的癖好

周国平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沒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

比起嗜书如命的人来,我只能勉强算作一个有一点读书癖的人。根据我的经验,人有无读书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便已见端倪。那是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不必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心。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

从此以后,我对书不再是视若不见,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个书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我眼馋心痒,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见识。随着年龄增长,所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当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书的兴趣则始终不衰。现在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

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所以,一个认真做功课和背教科书的学生,一个埋头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都称不上是有读书癖的人。有读书癖的人所读之书必不限于功课和专业,毋宁说更爱读课外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 “闲书”。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专业发生浓厚的兴趣,作出伟大的成就。英国哲学家罗素便是一个在自己的专业上作出了伟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热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

其实,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

有一些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作家,也就是以写作为生的人。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选自《阅读(书香天地)》2017年10期)

[解 读]本文主要围绕“读书的癖好”这一话题进行议论,作者先结合自己的经历,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具有读书癖的人是如何对待读书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并对一个人怎样才能养成读书癖好作了探讨;最后,回到自己的读书之乐上,分析读书和写作的关系,表达阅读的心愿。全文夹叙夹议,不时穿插自己的经历,既增强了文章的论说力,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猜你喜欢
癖好闲书读书
癖好与人生
癖好与人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无事读闲书
中国哲理画
集萌社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