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二章

2018-03-05 00:29徐可
文学港 2018年2期
关键词:龙山

徐可

黎坪访秋

十月下旬,北京秋意阑珊,已有点初冬的寒意,而黎坪的秋天却活泼泼的、热烈烈的。

黎坪是陕西一处著名的景区,位于汉中市南郑县。说来惭愧,在这次去黎坪之前,我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最美的东西从来都不会张扬,也不需要张扬。天地不言语,它只兀自美丽着;你能否感受到它的美,全凭你的内心。人类自以为是这个地球的主人,其实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又了解多少?有多少“大美不言”的人间仙境,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暗自美丽着而不为人所知?像黎坪这样一个绝美佳境,在大秦岭深处隐藏了千千万万年,直到2009年才羞答答地对世人露出真容。

凡是初到黎坪者,印象最深的肯定是这里的树。那天傍晚时分,我们的车子刚刚进入山区,车上的同伴就不断发出惊呼:这里的植被真好啊!的确,放眼望去,山上山下,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都是树啊!浓浓的秋意把树叶染成五颜六色,除了“层林尽染”,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它。当时天上下着毛毛细雨,远远近近的草木更显娇艳。说句实话,当时我的感觉是震惊,我没想到在北方有这么好的植被。

我们的观感是对的。黎坪人告诉我们,景区雨水多,河流多,气候湿润,植被丰茂,草木葱茏,森林覆盖率高达88.2%,其中原始森林就有64万亩,近3万亩的巴山松占全国巴山松总面积的60%。巴山松是中国特有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濒临灭绝的物种,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黎坪的植物品种非常丰富,堪称“植物博物馆”。2012年,黎坪景区聘请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教授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景区内植物种类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确定了树木科、属、种等88种珍稀树种,将其命名制牌。据调查统计,黎坪景区旅游线路分布有国家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8种,隶属于8科8属。其中,裸子植物2种,分别为秦岭冷杉、红豆杉。被子植物6种,分别为连香树、水青树、领春木、华榛、金钱槭、水曲柳。

陕西是我所热爱的一个省份,虽然来的机会不多,可是我对她一直心存向往。我热爱的是她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西安的古城墙、大小雁塔、碑林,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扶风的法门寺,黄陵的黄帝陵,以及地上地下那数也数不清的文物,都令我神往。因为这分熱爱,近些年来我连带喜欢上了原本并不十分喜欢的陕西美食。在从咸阳机场去黎坪的路上,在高速公路休息区,我吃了两个肉夹馍、一碟凉皮充饥,那个美味让我至今都忘不了,也因此遭到正宗吃货们的鄙视。——但我得承认,我对她也一直心存偏见——在我的印象中,陕西干旱缺水,土地贫瘠,黄沙漫天,植被稀疏,自然条件恶劣。所以,当我看到黎坪这么好的生态的时候,惊讶程度可想而知!

虽已深秋,可黎坪却细雨绵绵,仿佛江南的梅雨季节一般。我们在黎坪两天,雨水竟然淅淅沥沥没有停过,山石、树木、花草、农舍,全部笼罩在蒙蒙的烟雨中。雨中的山阴道上格外光滑,道路两侧长满了苔藓,连老树树干上也被青苔满满地覆盖住。大片的巴山松林冠整齐,树木参天,林海茫茫,松脂清香。雨水把树叶洗刷得干干净净,红的娇艳似火,绿的青翠欲滴,黄的明灿耀眼。雨水落在路边小沟里,汇成小小溪流,蜿蜿蜒蜒一路流去。天下河水都向东流,独独黎坪溪水向西流,所以这条小溪得名“西流河”。

水随山赋形,山因水而活。纷纷飘飞的雨点、缓缓流淌的溪水、倾泻而下的瀑布,赋予了黎坪的秋天灵动之美。得益于雨水的滋润,黎坪的树木都苍翠茂盛,生机盎然,似乎不知冬之将至。有的挺拔而俊秀,有的婀娜而多姿,色彩斑斓的树叶让我们目不暇接。所有珍稀树种都挂有标志牌,“连香树”“灯台树”“鹅耳枥”“小果南烛”“猫儿屎”“千金榆”“金钱槭”“暖木”“铁木”“铁杉”……这些或俗或雅、或庄或谐、或直白或含蓄、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本意,是劝弟子读《诗》,这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列举的理由之一,竟然是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与“事父”、“事君”这样的纲常伦理相提并论,这就有意思了。按我的理解,这体现了孔夫子对大自然的敬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方能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同时,在大自然的熏陶和感染下,人的心灵也会变得纯净、丰富而富于美感。大自然是人生最好的课堂,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人生哲理,可惜这一点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黎坪的草木如此丰茂,品种如此多样,正是学习自然、了解自然极好的机会。我逐棵仔细阅读着标志牌上的说明文字,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存储资料,以至于一次次掉队落伍,一次次被同伴催促。

诗人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首小诗因为饱含人生哲理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总不免给人以凄美、惆怅之感。难道秋天就意味着凋落、死亡吗?来到黎坪,我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黎坪秋叶颜色丰富,碧绿、金黄、橙红、橘红、深红,交相辉映,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景观。它们美得热烈,美得绚烂,美得奔放,美得轰轰烈烈、蓬蓬勃勃。秋天本应是沉静的,而黎坪的秋则个性张扬,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在拼命绽放,所有的生命都在尽情释放。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哪里有一丝死亡的阴影?

黎坪的秋叶,飘落的姿态也优雅至极。在著名景点红尘峡,我们正在欣赏飞瀑碧潭,飞珠溅玉,忽见一大群蝴蝶自远方飞来,在峡谷间翩翩起舞,优雅动人。深秋时节,哪来的这么多蝴蝶?我正自疑惑间,有眼尖的同伴终于看出,哪里是什么蝴蝶呀,那明明就是落叶。奇特的是,它们并不像普通秋叶一样飘落而下,而是长久地在空中轻舞飞扬,如同蝴蝶振翅起舞一般,尽情展示它们的美丽。然后才缓缓落在地上、落在水面。五彩缤纷的树叶飘落在大地上,把大地点缀成巨幅画卷;飘荡在清澈的溪水中,溪水变成流动的画卷。落叶,那不是生命的枯萎,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更灿烂的形态。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咏秋多是悲凉之声。战国时代宋玉在《九辩》中就发出这样的哀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读后让人心寒。宋代欧阳修在其著名的《秋声赋》里描写得更加凄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本是自然界的规律;花开不喜,花谢不悲,这才是人生应有的达观与超然。所以,我喜欢王维面对秋天的怡然自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更欣赏刘禹锡的积极乐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endprint

在黎坪访秋,我收获了满满的喜悦。

龙山探奇

中华龙山是黎坪的一个有名的景观。从到达黎坪那一刻起,我们就不停地听人说起它,说它酷似传说中的巨龙,惟妙惟肖,堪称奇观。对于一切穿凿附会的说法,我都心存疑虑。很多地方、很多景区都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被冠之以各种诱人的名字,说得神乎其神,可是真的看过之后,大多不过尔尔。相对而言,我对山川河流的兴趣,比对奇山怪石的兴趣要大得多。拗不过黎坪人的热情,我们去了。不管如何,眼见为实嘛。

那天照例下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黎坪黄洋河景区,在“中华龙山”标志牌前下了车。抬头仰望,一座大山赫然在目。我们在黎坪所见的山峰,无不布满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生意盎然;而这座大山,巨石嵯峨,筋骨纵错,大块大块的石头寸草不生,整个山体岩石呈红褐色,充满阳刚之气,霏霏的雨水也没让它变得滋润柔软一些,在这青山绿水中显得与众不同。

远望龙山,但见山势伟岸挺拔,山体沟壑纵横,的確像一条条巨龙在空中腾飞。近前观察,有些山石很像龙爪,石头表面是不规则的圆形图案,纹路很深,像极了龙的鳞片。龙鳞瑰丽奇异,龙形飘逸奔腾,仿佛是巨龙在飞舞。据说,从空中俯瞰,整座山如同一架红褐色的龙骨,硕大的骨骼呈现着龙首、龙脊、龙翼、龙爪、龙尾。称之为“龙山”,倒也恰如其分。

黎坪人告诉我们,在2008年之前,这里还是一座普通的大山。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这座山被震裂开来,显露出由大片红色砂砾岩石构成的特色景观。黎坪景区回鹿坝村老支书毕科荣是中华龙山的第一发现人,他带领村民用4年时间挖出被土掩埋着的龙山,这条蛰伏亿万年的海底巨龙,终于抖落一身的泥土,昂然挺立于天地之间。58岁的毕科荣因此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当代徐霞客。

众多的地质学专家多次考察后说,中华龙山形成于四五亿年前的奥陶纪,这些龙鳞石是海底形成的,由于地壳运动才重见天日。在这里,亿万年前的海洋古生物化石随处可见。在高山上呈现出海洋性地貌,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实属罕见,有极高的科考和观赏价值,有人称之为21世纪人类又一个伟大发现。但中华龙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待深入研究。

至此,我关于“龙山”的疑问算是解决了,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都说龙山像龙,那么龙是什么样子?谁见过龙?谁能给出权威答案?

迄今为止,我们关于龙的所有知识,关于龙的所有印象,无不出自前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以及根据这些传说绘制的图画、制作的电影电视动漫和特效镜头。在这些文艺作品中,龙大致是由鹿角、麒麟的头部、鱼鳞、蛇尾、鹰爪等等组成的一种神异动物。我们心目中形成共识的龙的形象,就是这些文艺作品灌输给我们的,并没有一个人真真切切地见过龙。那么,我们说这座山像龙,其实是像我们从各种文艺作品中所看到的虚幻的龙;至于前人是怎么想出那样的形象的,只有天晓得。

在中国,龙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富五车的学者固然能把龙文化说得头头是道,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也能把龙的故事讲得津津有味。上下数千年,龙的形象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涉及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凤表龙姿、虎斗龙争、活龙活现、龙盘虎踞、龙蹈豹略、龙腾虎跃、笔走龙蛇、藏龙卧虎、风虎云龙、伏龙凤雏、矫若惊龙、骥子龙文、凤翥龙翔、蛟龙得水、龙骧虎步、龙跃凤鸣、龙马精神……这样的成语举不胜举,“龙”也好,“凤”也好,都是尊贵、吉祥、美好的象征。形容一个人杰出,我们称之为“人中之龙”;希望下一代有所成就,我们谓之“望子成龙”。

问题是:龙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中国古代有过龙吗?据说,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他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可是,这些记载都是天马行空的传说,没有一处确凿地记载:某年月日某人于某处见过真龙。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解释:“鲵之大者谓之鰕。”《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些文字介绍了龙的形象和特性,可是同样不能证明龙的存在。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一万年前山西吉县柿子滩就有了鹿角鱼尾祖龙岩画;八千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就有了卵石堆塑亚祖龙;六千三百年前的环渤海湾有猪龙、鹿龙、鹰龙、牛龙……考古发现如此丰富,可没有一件是龙的化石。

因此,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认为,长角的龙是上古先民虚构的形象,只存于神话传说之中。但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的“新中国龙”化石,对前人的说法又构成了冲击。生活于两亿多年前的“新中国龙”,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这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许,“龙”形体上有真实或大体真实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化了。

不管龙是神话传说也好,还是曾经真实存在过也好,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至少在几千年中,没有过关于真实的龙的任何记载。就算它真的存在过,那也是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的事了。可是中国人对龙还是念念不忘,还是津津乐道,甚至自称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可见龙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其实,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在乎龙是一种真实存在还是虚幻的传说,也没人在乎龙的形象究竟是何模样,人们在乎的是龙的象征意义。龙形象有多重含义,龙文化内涵丰富,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所以,几千年来,龙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始终活在中国人的想象中。

这么一想,我似乎明白了,黎坪人为何要把这么一座奇形怪状的大山,命名为“中华龙山”。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山
龙山药王庙
断刀(短篇小说)
龙山郡:有“龙山文化”就有龙山小米
龙山花开
吉林首个候鸟保护移动警务室在珲春启用
浪淘沙·岳阳龙山行
仰望千丈岩
湘西龙山县“木偶戏”考察研究
生命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