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题

2018-03-05 08:10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8年33期
关键词:印章篆刻

(总分:120分 时间: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请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róu_______________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yōng_______________

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利哈乔夫《论教养》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_______________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_______________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分别填充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4分)

(1)天()之乐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美奂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襟()坐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耀武揚()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常常有一些借代手法,比如:“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代农事,请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分别指代什么?(4分)

(1)干戈寥落四周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古代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农历每月初一叫“_____”,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_____”,农历每月十五叫“_____”,农历每月十六叫“_____”。(4分)

二、阅读与理解(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8题。(13分)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艺术:

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①在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十分独特的一个门类。它从最初的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以文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将汉字文化在印章这样的方寸之地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精彩发挥。

②中国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现存最早的铜制印章,是相传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的三枚商代铜印,印面是图案和文字(或族徽)相结合。

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商业活动的发展,社会上对于昭示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加强统一的措施,同时也为印章的名称、形式、文字和使用方式都制定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规定。强盛的汉朝创造了繁荣辉煌的文化艺术。在印章艺术上,人们将印章自身的形制特点与汉字形体的结构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印面的方寸之地,将字形作艺术化的改造处理,创造出一种端庄稳重、饱满雄浑的风格面貌,推动中国印章艺术达到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④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使这门从前主要是由工匠承担的技艺,加入了人文意味,由此使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⑤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艺术家所特有的形式敏感与奇思妙想在印章领域得到充分发挥,印章艺术因此进入另一个全新而奇妙的境界。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⑥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将他们的学识修养、兴趣爱好和经验技巧融会于篆刻艺术之中,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同时,印章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成为中国画、书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使用印章,但只有中国人将实用印章转化为篆刻艺术。其中的奥秘,除了汉字形体本身具有的象形——表意特征的天然优势外,还在于中国人特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发现和提炼艺术价值,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应该说,这是一种高明、和谐、自然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宝贵贡献。

(作者刘恒,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

5.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信息。(4分)

6.标题“方寸之地气象万千”有什么含义?请在第①段中找一个恰当的句子进行解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画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积累链接:篆刻工艺要在“方寸之地”创造万千气象需要精巧的构思。魏学洢的《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精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具情态。(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9~12题。(16分)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①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敗。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

②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神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③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是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

④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⑤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A)一事功,(B)事事功;(A)一阵子,(B)一辈子。其间不会躁动、不曾走神,也永远不忘初心、不言放弃。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惑。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

⑥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

⑦“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作者马祖云,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22日)

9.阅读全文,分析作者认为认真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仿照第④段画线句,为本段观点再补写两个事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第⑤段,在(A)(B)处填上一组关联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指出文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8题。(15分)

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

①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

②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③一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苏轼,用超然达观的古调对月吟咏;想起独坐家中的李清照,用凄苦孤寂的语调对春景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而这档《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一大型文化节目,古诗词联翩而来;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迭出,让观者心魂俱醉。难怪开播次日就拿下豆瓣9.4的高分。

④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⑤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哪怕被太阳照拂不到的微弱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者最深的感动。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这让我们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⑥《三字经》《木兰诗》《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

⑦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 A ,《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 B ,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⑧当网络罩住全球,人们曾经忧虑国学传承之难,仿佛一触即溃。而今,在众多文化人、媒体人、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精品节目的纷纷加持,哀叹或可稍缓,先人远香,而今仍酣

⑨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湮没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无用”的东西,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我们的孩子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⑩《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如果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卷土重来呢!

(作者李泓冰,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8日)

13.认真阅读全文,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子,顺其思路,续写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品读第⑤段,说说由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唱出诗歌《苔》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平仄节奏”“重章叠句”是从第⑦段中抽出来的,请将其还原到A、B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細读第⑧段,请写出你对画线句“先人远香,而今仍酣”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积累链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请写出《蒹葭》中表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他(她)仿佛在水中小洲”的诗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9~22题。(10分)

越王勾践剑:胜者为王

①在博物馆,有两把剑分别代表着胜利与失败,一把属于胜利者,越王勾践;另一把来自于他的一生之敌,吴王夫差。

②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它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 A ,也不能像刀那样 B ,更不会像棍棒那样 C 。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深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剑。以小搏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③在汉代画像石上,常常能看到剑客的形象。孤胆英雄专诸,一诺千金的季札,怒发冲冠的荆轲,视剑为生命的君子,从不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当利剑出鞘的一瞬,即使是万乘之主,也会惊慌失措。

④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段故事,吴越争霸。其实夫差并不是天生的失败者,他的父亲被越王勾践杀死,复仇的执念让他发动了第一次吴越战争,在这次辉煌的胜利中,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一代越王匍匐在夫差的脚下,成为一名马夫。三年的奴隶生涯,勾践让夫差彻底松懈,最终得到赦免。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懒惰,勾践睡在干草堆上,把苦胆悬在头顶,时时品尝

⑤勾践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在吴王夫差陷入北方战争的时候,他突袭了吴国的都城,刺出了最致命的一剑。姑苏城下,夫差成了战败者,他乞求宽恕,但勾践没有给他选择的权利。

⑥胜利者可以尽情装饰自己的佩剑,那是属于王者的尊严。它通高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而重量只有875克。不足两瓶矿泉水的重量,不仅如此,它的含锡量约为16%到17%。剑身千年不朽,剑身用锡金属熨烫出菱形花纹,剑柄镶嵌绿松石,底部的11个同心圆整齐排列,距离仅为0.2毫米,让两千年后的数控技术都为之汗颜。

⑦越王勾践吞并了吴国,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当他手握宝剑,登上诸侯会盟的王座,他知道所有的忍耐都是值得的。千军万马在高呼万岁,一生的死敌已成为冢中枯骨,作为天下最有权力的男人,他的佩剑当然要足够炫酷,才能震慑住蠢蠢欲动的诸侯们。

(选自《如果国宝会说话》2018年1月)

19.越王勾践的成功体现了剑的什么品格?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四字词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将下面的三个词语分别填写到第②段的A、B、C三处。(3分)

殴打弱者、远离敌人、挥砍自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第④段的画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⑥段中主要運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3.请以“寻找遗失的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50字的作文。

(设题:邓红艳)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印章篆刻
我们有印章咯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篆刻
瑩波篆刻
自制橡皮印章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大象的印章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