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3-05 04:46陈星宇赵华王金荣唐苗苗马超张自胜
法制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卷青少年

陈星宇 赵华 王金荣 唐苗苗 马超 张自胜

摘要:校园欺凌现象危及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坏了社会和谐,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日趋严重,校园欺凌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校园欺凌作为部分儿童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病态现象,在学习、身理、心理健康等方面严重的影响着被欺凌者。故而,本次社会调查就是为了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校园欺凌现状,从而分析欺凌者施暴原因以及给被施暴者带来的影响,最终为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贡献力量。

关键词:问卷;校园欺凌;青少年;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043-02

作者简介:陈星宇(1997-),女,汉族,甘肃定西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在校本科生;通讯作者:赵华,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校园欺凌事件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世界上最早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挪威,在我国,校园欺凌相关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犯罪心理、反社会性人格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必须重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甘肃省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特点

为了研究甘肃省校园欺凌现象,本课题组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原因、群体、方式以及学校的处理方式和预防措施等设计问卷,通过在兰州市随机选择中小学发放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的方式得到了相关数据,回收有效试卷共100份。(一)甘肃省校园欺凌的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分析得出:1)校园欺凌发生群体88%是中小学生,或有66%的社会人士参与;2)受害者是与施暴者的同龄学生或低年级学生;3)欺凌行为表现在施暴者对受害者实施的身体或心理的伤害,包括但不限于造谣、恐吓、侮辱和殴打等系列行为。(二)甘肃省校园欺凌施暴行为的类型

校园欺凌中的行为有殴打(所占比例为96%)、辱骂、孤立以及散播谣言、损毁名誉、猥亵、强奸这六种类型。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思想、心智不成熟,未建立起对法律的敬畏和正确的是非观,但部分学生的生理已与成年人无异。施暴者在处理与人际关系时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标准,从而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三)甘肃省校园欺凌特点

分析得出甘肃省校园欺凌特点多样化,调查中主要有呈现以下几种:

1.普遍性。在调查研究中显示,有近67%的人经历或见到过校园欺凌,有93%的人听说过校园欺凌。

2.欺凌方式多样性。此次调查内容显示有以下几种:辱骂、毁损名誉、孤立、殴打、猥亵、强奸这六种类型。

3.恃强凌弱性。据调查,校园欺凌事件的施暴者普遍有较强的侵略性,缺少恻隐之心、控制力及责任感。施暴者通常是拉帮结派(占72%)、身体强壮(占16%)、脾气暴躁(占60%)、喜欢上网玩暴力游戏(占33%)、认为不会受到处罚的学生(占58%)。受害者则普遍较为害羞、怯弱,人际关系管理较差,处理问题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受害者通常是人际关系较差(占75%)、身体瘦弱(占47%)、外貌有碍(占39%)、家庭贫困(占41%)、老师特别关照的学生(占16%)。二、甘肃省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据调查,家庭教育因素、学生缺乏法制教育、社会因素、对必须承担的后果缺乏认识、学生心智不健全、学校环境及其氛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不足是主要原因。(一)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欺凌者的家庭主要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青少年的幼年阶段父母对其的教育、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也多有暴力等缺乏理智的行为。

被欺凌者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关注,对孩子受到欺凌时的求助多为漠视,挫伤孩子向监护人求助的心理。(二)学生心智不健全

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而言,在团体的归属感极为重要,在那里他们能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并与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和欺凌做对抗。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校园欺凌事件的当事人之间并无直接利害冲突,而是基于“义气”“帮助”朋友“教训”被欺凌者(占74%)。且部分学生缺乏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引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选择以欺凌他人的方式来向团体宣示自己的存在。(三)学校环境及其氛围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的培養中,轻视法制教育、心理引导、德育培养和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的重要性,致使校园欺凌层出不穷。

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占45%),或不能认真对待该类事件,以批评双方当事人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占27%)。助长了施暴者的暴力心理。(四)社会因素

参差不齐的网络媒体带来的不良社会风气也是产生校园欺凌的因素之一。我国的影视剧与网络游戏还未分年龄观看或娱乐,其中的暴力凶杀情节未经筛选就被青少年所吸收。青少年通过对此类的模仿学习污秽语言和暴力性行为。

(五)学生缺乏法制思想,对须承担的后果缺乏认识

多数欺凌者在实施校园欺凌时并未意识到其行为已触犯了法律,只局限于其行为会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批评,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认识不足。而其根本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于学生缺乏法制教育占70%,对需要承担的后果程度缺乏认识占60%。

(六)学生对校园欺凌认知、应对能力不足

84%的学生对该类事件表示愤怒,48%的学生对该类事件表示恐惧,1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并不知在此类事件中如何使得自己的权益得到合法有效的保护。有22%的学生选择以暴制暴,还有10%的学生选择默默忍受。但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更是导致新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三、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发生率高,危险系数也在逐步增大。而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法规大多强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校园暴力施加者和受害者之间,更倾向于保护前者的法益,而忽略了后者。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可依法采取的相关措施更是寥寥无几。事实上,通过部分手段校园欺凌可以得以有效减少。预防校园欺凌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当对孩子在学校的状况时时关注,重视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进行合理引导,在孩子有暴力解决事情的倾向时应当及时纠正。对于突然出现的异常行为应当及时进行了解和沟通,在孩子受到欺凌时的求助给予支持和帮助。(二)强化校园法制教育

学校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处理此类事件。学校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培养,为学生普及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知识。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对暴力事件中违规学生进行严厉处分。实行家校联合,多方面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三)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

主要通过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司法公安机关通过进行“法庭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各界应当消除暴力、“古惑仔”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中华美德培养,积极开展公益等活动。(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或规章制度

1.立法机关及时制定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

建立学生纪律档案,將有明显实施侮辱、辱骂、诽谤、殴打、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行为且屡教不改的情况纳入档案记录中。在有明显改过表现并取得受害者的书面谅解后的可酌情消除,在升学考试、国家考试、服兵役、个人征信报告等中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他人造成的损害在医疗费用基础上进行惩罚性赔偿。因校园欺凌引发的损害,受害者可通过诉讼,要求学校进行民事损害赔偿。

依据行政区域划分学区,逐层任命反欺凌专家,设立专项反欺凌基金,定期开展反欺凌教育和培训。受害者可通过提起申诉得到救助,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失职单位追究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依法严惩校外成年人教唆、引诱、组织、协助、胁迫中小学生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犯罪案件,营造和谐教育教学环境。

2.学校武保处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学校关注学生的日常情况,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关注。工作人员针对学校内部偏僻的角落加强巡逻,与辖区派出所合作,对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逗留的社会人员提高警惕,对高发事故地加强监控。

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社会各方的配合方能出成效。只有共同关注、高度警惕欺凌事件,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参考文献]

[1]鲁宓.陪孩子面对霸凌:父母师长的行动指南[M].廖婉如,译.心灵工坊出版社,2011.

[2]南琦.向霸凌Say No!认识—对付—走出霸凌的校园暴力防治三部曲[M].远达出版社,2011.

[3]杨婕,马焕灵.挪威校园欺凌防范机制研究——以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119-123.

[4]陈荣鹏,方海涛.美国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借鉴——以2010年《新泽西州反欺凌法》为研究视角[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5(06):55-59+101.

[5]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3-6.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问卷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问卷网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