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传人张宇走进央视《谢谢了,我的家》今日“泥人张”

2018-03-06 02:42
北广人物 2018年8期
关键词:泥人张张宇传人

此次,身材高大、容貌俊雅的“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走进了央视《谢谢了,我的家》栏目,接受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采访。

“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是从事彩塑创作与销售的家族企业,从第一代张明山先生至今,已有191年历史。“世家”一词出自《史记》,表示家族三世以上从事同一事业,而“泥人张世家”,艺传六世,代有名家。张宇是第六代泥人张,自幼进入泥人张世家老作坊,随祖父张铭、父亲张乃英学习传统彩塑技艺。两百年风雨磨砺,六代人薪火相传,不管是市井百姓的生活,还是戏剧人物的表现,都是创作的根源。

“破旧立新连着革故鼎新”,这句话说起来轻松,拿笔写到纸上也只需要几秒钟。但面对着传世百年的招牌和秘方,有多少人敢抡起手破开它呢?其实抡起手的瞬间,立刻要破除的并非一百年前技艺的古法,而先是当下之人的心魔。“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此次坦然地说,“泥人张,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说“泥人张,已经结束了”?其实不是结束,其内核是传承与创新。“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在离开天津进宫之前,特意将儿子张玉亭叫到作坊,当面把之前自己的泥塑模具砸碎了,然后告诉他,“你今后只有靠自己了”。当时张玉亭才十几岁,没有模子就没有靠山,就意味着重新开始,老主顾的订购,一家老小的吃喝,都要自己想办法了。世人认准“泥人张”,或许是觉得张家每一代都有模子传下来,所以买来的泥人,和两百年前的文物,是一样的,而张家也可以靠着第一代的招牌,千秋万代地卖泥人。可其实根本没有,从一开始就没有。只有第一代张明山,才是“泥人张”,其后的每一代“泥人张”都不一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一代传人的特点,又是需要自己去寻找。这应该是一种鱼跃龙门式的挑战,但又确乎是一种幸事了。因为在时代的作用力下,两代人在技艺和艺术追求上差别会很大,少年人出去学了新的东西回来,父辈也理解不了。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从终点回到原点,再从原点往前走,“泥人张”在“终结”的命运中代代传承。

张宇说,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调教和规范,也仅仅在于一句“你这个东西品位不够”。所谓的作品就是品位,品位才决定了作品能否留下来。

当主持人问起张家有哪些规矩即家风时,张宇回答说,“讲究一个‘真’;多看、多思、多练”成为了泥人张的家风家训。张宇介绍,家里有“父不教子”的规矩。自己在六七岁进作坊,可以看,可以玩,但没人教。看的这个过程,能学多少,是自己本事。对于张宇来说,从还没入门起,技法的培训已经完成,后面就是自我成长,几家匠人高手过招,活下来,便是师傅。而这一切,都是靠自己摔碎自己的旧作而养成的。对张家来说,比“泥人张”这个品牌更重要的,是人,是一代一代人在旧作的碎片上重新站起,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世界的审察和对艺术的感触。像传说中的女娲造人一样,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模样塑造了人,人一开始便带有女娲的特征。“泥人张”也是如此,只有亲身触摸和观察过这个世界,理解过所拥有的人生,才能赋予泥土以艺术的生命。

张宇已经捏了半生的泥,他反复捶打从河滩运来的泥土块,就像在反复耕耘他脚下的土地。在他的手下诞生过许多有生命的泥人,清水一遍遍带走粘存在他指间的尘颗,也一遍遍留下了这一方地界儿特有的水土的气质。

这样看来,把手插进乡土里的活计,倒成了一种修炼。它一边连接着人和泥土、和大地,一边也连接着张家的血脉绵延,在传承中去体悟,在体悟中去践行,践行中的际遇,又为“泥人张”融入了新的风格和使命。主持人敬一丹总结说,“泥人张”传到现在已经不是技艺了,张家传承的,实际上是一种心法。“泥人张”只留下了精神价值,“变”是六代二百年所不变的东西。

冰野据CCTV-4《谢谢了,我的家》整理。CCTV-4每周六19:30播出。

猜你喜欢
泥人张张宇传人
“老精神”与“新传人”
Three-step self-calibrating generalized phase-shifting interferometry
娱乐圈神秘贵妇,拒绝刘德华后将丈夫捧成巨星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lasma morphology of ablative pulsed plasma thruster with tongue-shaped and flared electrodes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闽剧传人陈淑英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
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