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多极化”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2018-03-06 07:41徐从发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多极化建筑学培养目标

罗 艳,徐从发,秦 玉

(昆明学院 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昆明 650214)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形势发展迅猛,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建筑拔地而起,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建筑行业也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保持着年均约8%的增长速度。每年各单位对建筑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这种情势导致建筑学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在册的建筑学院校从20多所增加到213所(2014年中国科教评价网统计数据),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5万余人,增长近10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建筑教育定义为:“21世纪的建筑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建筑教育已不能够满足新世纪的要求,代之的是以培养未来建筑师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型建筑教育。”[1]我国现代建筑学教育以培养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人才规格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与世界现代建筑教育的理念相吻合。因此,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建筑学教育的目标基本类似。

然而,建筑学培养目标与实际效果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注重以二维渲染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方案设计培养,建筑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以大量的方案设计为主要内容,在工程技术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欠缺导致建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从事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接受单位的培养。也就是说,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够单独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培养目标没有实现。其次,高校的盲目扩张和建筑专业人数的猛增,使教育资源压力增大,以至不能满足培养的需求。一些高校出现师资力量不足、以相近课程教师代上专业课程、缺少实践环节等现象。另外,由于设计单位大部分以设计负责人制为工作组织形式,对工程技术型建筑人才的需求较大。

种种原因导致建筑学的培养目标失效。因此,我们应结合中国建筑发展的现实需求,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建筑学的培养目标问题。建议细化建筑学培养目标,采用多极化的目标培养方式进行现代建筑教育的改革。

一、建筑学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的鸿沟

(一)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培养初衷

国内建筑学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综合分析其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共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宽口径产出人才;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够独立从事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工作;三是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筑师。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哪一类建筑师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从宽口径、厚基础这方面来说,培养目标符合了大多数人的期望,表面上看,建筑学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侧重发展,但是培养目标决定的课程体系却束缚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利于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

(二)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学教育采用欧美学院派教育体系的模式,注重以美术为基础的二维图像的表现,虽然近年来建筑教育的基础问题受到各方的热烈争论,但以美术为基础仍沿用至今。在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筑方案设计的训练占据了统治地位,几乎所有大学都按照每学期两个设计内容的频率,高强度而非高深度地进行专业训练。在交图时间的控制下,学生往往尚未思虑成熟,就开始着手建筑成果的表现,通过漂亮的表现图以掩盖技术的不成熟。在这种课程设置的训练下,学生往往缺乏对建筑空间和技术层面的考虑,舍本逐末,追求漂亮的方案和表现图,其结果则是毕业生不能直接独立工作,仍需在工作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理科、文科、工科、艺术等诸多领域,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特点。建筑方案的艺术性取决于建筑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味,要求建筑师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很深的艺术修养。而建筑学一直以来只针对理科学生进行招生,虽近年来,有一些高校尝试文理混招,但理科学生的仍占绝大多数。在应试教育的主导方针下,理工科学生缺乏相应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所以,建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是不具备工程技术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低水平“专业人员”和三流设计水准的方案设计师。

另外,建筑学专业涉及许多实践环节,对高校的硬件要求较高。近年来,高校的盲目扩张和建筑专业人数的猛增,高校教育资源压力增大,有些甚至不能满足培养的需求,培养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环节,或以相似环节取代。一些高校在建筑教育中存在失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教育的质量。

(三)建筑发展的现实需求

1.城镇建设的需求。目前,我国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不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更新都需要大批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社会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几乎每年都是热门专业。但是,并不是都需要建筑方案设计人员。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升,对建筑的了解不断加深,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一些甲方的意愿,他们所需要的是解决工程技术性的专业问题,所以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非常大。

2.设计院的需求。设计单位的改革使设计单位由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变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设计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创造价值的技术人员。而且,由于设计单位大部分以设计负责人制为工作组织形式,一般一个设计负责人带领一个工作小组。设计负责人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方案能力,并且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甲方的偏好和简便的工作方式。所以在经济利益至上的前提下,设计负责人往往把握了方案设计部分,刚毕业的建筑学学生参与方案构思阶段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工作是针对设计方案绘制施工图。一个方案的构思成熟之后往往需要一个5—10人的小组进行后期图纸的绘制,所以,设计单位对工程技术型建筑人才的需求较大。

3.本土建筑师的发展困境。以吴良镛、关肇业、张锦秋等为代表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祖国的建设方面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作品,如关肇业设计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张锦秋设计的西安历史博物馆等。但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及我国在建筑教育方面本身存在薄弱环节,所以大型建筑设计邀请国外建筑师操刀成为流行,比如北京的几大公共建筑设计方面(国家大剧院、鸟巢、中央电视台大楼、水立方),这些大型公共建筑均采用了国际招标的方式,无一例外全是外国设计师中标,这不能不说本土设计师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荆棘。但是,本土设计师正不断崛起,何镜堂院士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中中标,这一成绩为中国建筑师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国际化的今天,虽然我国的建筑师需要面对全世界的竞争对手,但是依然充满朝气。

4.高校教育改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较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改革的方向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高校教育改革使高校间具有了竞争性,提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知名度是高校生存的动力。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各项经费划拨,而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扩大就业率,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对高校来说非常必要,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无疑也是采取相同的模式,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性强却不精不专的人才。

二、国外建筑师培养方式的启示

(一)意大利“分类教育”模式

意大利大学建筑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常所说的建筑学,设在建筑学院内,另一类称为建筑工程,设在工程学院内。两者均以培养建筑师为目的,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建筑“创作”技能的培养,而后者则较侧重于建筑工程“技术”技能的培养,两者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区别,但在主干课程上区别不大。由于后者设在工程学院内,其数理基础课的要求接近工程学院其他专业,所以对建筑学本专业的主干课的分量有一定影响,但工程技术知识更为全面。为了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建筑学院一般根据建筑及相关领域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每十年左右对其课程结构进行更新。

同时,在同一学院同一专业中,建筑师的培养方向也有所侧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具体情况自由选择一个教学组,或偏重建筑构思、或偏重建筑技术、或偏重城市规划、或偏重于结构等,甚至可以在不同年级选择同一类型建筑进行设计。

(二)俄罗斯“专才培养”模式

俄罗斯建筑师的培养是从少年儿童开始的,在俄罗斯的许多城市中设有建筑艺术中学以及更初级的各类儿童建筑启蒙教育工作室。专门从事9岁前、10—12岁、13—16岁以及16岁以后年龄组的初级、中级少年儿童的建筑启蒙教育、学前建筑教育。学生在建筑艺术中学就开始进行建筑学的基础训练,这种学前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与民众对建筑的认识和艺术修养,而且也减少了中学生报考建筑学专业的盲目性。同时,建筑学院每年都开设入学考试辅导班,辅导中学生准备入学考试,提供他们初步的专业知识。

建筑学的初步教育在一、二年级进行,通过这一阶段的专业建筑思想的学习,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建筑的初步认识,还要授予学生建筑构图的最基本原则。建筑基础教学阶段安排在三、四年级,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精心策划的一些设计题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建筑知识和专业技巧。学生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根据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兴趣选择第三阶段的专业教育。委员会教授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专长、研究的项目,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专业系中。每个系都有自己单独的教程,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专业解决有关社会、建筑文化、建筑技术、构成艺术、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工较为详细的全面专业训练。

(三)美国“职业教育”模式

美国正规的建筑学教育始于1865年的麻省理工学院,经过了一二百年的发展和改进后,美国的建筑学教育和注册建筑师制度成为了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通常情况下必须获得美国国家建筑学认证协会认可的大学所颁发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在获得了正规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后,学生就有资格从事为时三年的事务所实习,然后可以参加州或全国的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

美国建筑院校的特点是注重与建筑师职业注册制度的接轨。比如,MIT建筑学学生分为职业学位类和后职业学位类两种。前一类学生必修的设计课分为三级,其中第三级阶段有实际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后一类学生,因录取时已要求有职业学位和工作经验,则着重学生设计观念的培养。

从上述国外高校建筑专业培养情况来看,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而细致,与职业教育联系非常紧密。虽然培养出来的都是建筑师,但方向各有侧重。高校针对不同的侧重和方向,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培养各种不同方向的建筑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的建筑教育是要培养全面的、适应性强的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要培养大而全,而不是专而精的人才,这也是我国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存在差距的地方。

三、建筑教育发展思路

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需求来看,建筑专业需要的是少数的大师和一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就满足现实需要来说,我国建筑教育应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但是,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建筑行业的竞争已经发展到国际层面,我国建筑师的培养仍然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培养多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将来在国际竞争中才能不落人后。多极化目标的创建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细分建筑人才类型

依据我国建筑师从事工作的类型,可以把建筑师具体分为四大类:一是管理型建筑师,主要从事领导部门的设计审批、开发公司的合同管理、建设公司的施工监理等工作。二是策划型建筑师,可在工程投资咨询公司、开发公司等从事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筹备、技术信息服务等工作。三是设计型建筑师,可在设计单位从事施工图设计、结构设计、建筑设备设计等等工作。四是职业建筑师,主要在设计单位从事概念设计、建造设计等工作。

建筑教育可依据建筑师的类型以及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分门别类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构架,针对特殊的职业偏向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管理型建筑师,适合在管理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学习内容重点在建筑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和与房地产开发等。策划型建筑师,增设商务策划、概念包装等相关课程;设计型建筑师,按我国现有教学体系和计划培养,加强CAD的培训;职业建筑师,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惯例来培养,对原有教学体系和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

(二)细化培养目标

我国目前的建筑教育培养的是宽口径人才,针对性不强。建筑设计工作依据实际需要分为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部分,建筑人才的专业侧重也不一样,建筑教育可细化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侧重提出相对应的培养方案。

一是工程技术人才,该类人才要求具有熟练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具有建筑学理论基础,熟悉建筑设计,系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可在完成建筑基础训练之后,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建筑施工设计、构造设计、水、电、暖通等建筑设备设计、节能设计等一系列的训练,相应减少方案设计部分的内容,侧重技术性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新能源的使用,使学生全面掌握建筑工程技术。

二是方案设计人才,其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具有完善建筑知识理论和较高艺术素养的建筑设计师。该类人才具备成为大师的条件,他们的培养可在掌握建筑基础知识后侧重建筑艺术性、伦理性的训练,同时增加相关艺术和综合知识的课程,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同时,艺术修养具有长期性特点,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因此,该类人才的培养可整合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即在二年级完成建筑基础学习后,通过学生自愿选择、考核或专家考量之后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学习直至研究生阶段(见表1)。

(三)加强模块化教学

模块式教学一般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专项化模块、职业化模块四个环节。以五年制建筑学本科为标准来分析,普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块结构为“1+2+1+1”,即一年级的基础模块、二至三年级的提高模块、四年级的职业化模块、五年级的专门化模块。

培养不同方向的建筑师,模块化教学是基础。建筑专业学生在进行基础模块的学习后,对建筑学的各个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可以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其他几个模块每所院校培养的方向基本一致,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基本相似,所以对于类型多样建筑师的培养力度十分有限。

因此,模块化教学同样需要进行细分,以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五年制建筑学本科为例,一至二年级基础模块、三至四年级专业化模块、五年级职业化模块,在专业化模块和职业化模块中可细分为各个类型,具体见表2。

表2

在模块化的培养结构中,各个阶段独立程度越高,越适宜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分化,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塑造越有效,同时也更有利于院系快速形成自身的教学特长。

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非常少。一方面,建筑教育着眼于长远发展,实行细化培养目标,分类培养建筑师。这对高校教学资源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贡献度。因此,建筑教育的长远发展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只有投入了更大的精力,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师在国际上与国外的建筑师一较高下,形成中国建筑师的新力量。因此,必须细化培养目标,实行建筑师分类培养。此方法可在建筑教育资源优越的学校试行,具备一定的推行条件后再全面推广。

[1]朱晓青,王竹,应四爱.分异下的建筑学教育比较与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7).

[2]罗富荣.浅谈高校教育改革[J].科教文汇,2006,(8).

[3]高辉.传统建筑文化氛围中的建筑教育——意大利建筑教育特色[J].建筑学报,2000,(2).

[4]韩林飞.俄罗斯高等建筑学教育的学前教育[J].世界建筑,1999,(3).

[5]美国留学建筑学介绍[EB/OL].新浪博客—鱼爱上猫,2012-08-31.

[6]王芳,侯永强.我国建筑学教育与国外的差距及改革方向[J].四川建筑,2008,(12).

[7]韩林飞.莫斯科建筑学院建筑学教育与启示[J].世界建筑导报,1998,(3).

[8]布正伟.建筑师的类型与设计服务型建筑师的培养[J].新建筑,2004,(1).

[9]刘业.建筑学教学模块化的思索[J].建筑学报,1995,(8).

猜你喜欢
多极化建筑学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及秩序研究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