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常州旅行的跨文化书写研究
——以《看常州》为例

2018-03-07 04:07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常州书写旅行

杨 艳(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导言

旅行和旅行书写往往相伴共生,旅行者将自己在新的文化和地理空间中对他者的体认转化为文本,其中包括“旅行报告、旅行书籍、旅行日记、文件、回忆录等记载旅行体验的各类书写形式”[1]。《写作旅途——阅读旅行书写》(Writes of Passage: Reading Travel Writing, 1999)中詹姆斯·邓肯(James Duncan)和德里克·格里高利(Derek Gregory)认为旅行书写是由“多因素综合而成的、零散的、空间性的构建”[2],其中“零散”强调的是旅行书写中的再现形式的多样性,既有文字文本,又有地图、照片、绘画等等。鉴于此,本文选取《看常州》(汉英对照版)(Changzhou Through the Lenses, 2012)为研究文本,该书中融合了文字、图片、照片等多种媒介形式,呈现出鲜明的“零散”特征,通过对书中各国作者(摄影师)对常州的观察、阐释及思考的把握,探究他们跨文化书写的文化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对外宣传中城市形象的塑造。

二、《看常州》中的跨文化书写

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看常州》是常州第一本由外国摄影家主创的城市风貌综合画册,摄影师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希腊、荷兰六国分布于欧、亚、美、澳四大洲,作品传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大雪无痕’的手法”,彰显“中庸之道的态度”“和而不同的智慧”,体现“图文并茂的风格”[3]。

根据序言中的介绍,画册中的所有作品皆由摄影师自己选择、整理和编辑。虽然在摄制过程中,他们也曾征询过常州宣传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中方的回复是,按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拍摄,照自己的习惯去拍,只要拍摄的是(他们)眼中真实的常州、原汁原味的常州就可以了”[4]。正是由于中方这一原则,读者得以较为真实地在《看常州》中看到外籍人士眼中的常州。全书共分为“亲身感受(鲍勃﹒布利尔)”“绿城之行(蒂安娜·古科)”“摄影师的天堂(加利·马奎尔)”“访东坡足迹(黄一鸣)”“一座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城市(福原健三郎)”“一座去了还想去的城市(李少白)”“一座创新的城市(奥尔加·史蒂菲托)”、“龙城常州(鲁本·兰德格仁)”八部分,其中“亲身感受”“绿城之行”“摄影师的天堂”“一座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城市”“一座创新的城市”“龙城常州”六部分出自外国摄影师之手。常州对这些外国摄影师来说是陌生的,来到这块生疏的地方,他们四处采访,融入常州百姓生活。翻看他们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对常州的创作热情和深刻思考。

鲍勃·布利尔来自美国加州洛杉矶,2003年曾因制作一部纪录片初次来到中国,近年来还拍摄撰写出版南京游记《悠悠秦淮》和贵州杰出人物访谈录《这些贵州人》,对中国地理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认为“常州是一个充满设计感和创造性的城市,是一个文化底蕴和交通发达的城市,也是一个有韵味的城市”[5]。他的手记中提到自己拍摄的三个重点:美食、工厂和戏剧,他聚焦城市中的细节,探访幕后的故事或是观看某种东西的制作过程。如在美食中,布利尔对常州的东坡肉尤其情有独钟,“(他)一路走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拍摄各处制作东坡肉的方法,从五星级酒店拍到学校食堂,这一路上可想而知吃了不少,足够长五磅肉了”[6];拖拉机、牛仔裤以及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工厂或工作室都是布利尔的拍摄对象,他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按下机器按钮和推动控制杆的人们,甚至认为“这些劳动者的双手永远比(他)那双整天敲击键盘的手更具有魅力”[7];面对常州的地方戏剧,他认为“幕后才是魔法发生的地方”[8],因而他的镜头极力捕捉的是看似极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穿着丝绸的戏服,画满油彩的面孔,或者是某些短暂的瞬间,乐队伴奏停下来休息时点上一根烟、某个演员努力对付戏服上“不听话”的扣子、演员站在混乱的人群之外准备跨入聚光灯之下。

澳大利亚摄影师加利·马奎尔认为“一座城市就是指居住于某个地理位置的人群,他们拥有自己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人处于首要位置,因为他们保存着有关这个地方的记忆和历史故事,而生活环境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助于故事的叙述”。[9]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马奎尔的镜头始终围绕常州的普通人展开,他甚至计划每天去一个常州家庭拍摄,但由于和整体的拍摄计划相冲突而不得不放弃。马奎尔在常州的街头和其他地方拍摄了“成百上千人物肖像”,更有趣的是,他在淹城春秋乐园30分钟内拍摄下数十张愿意让他拍照的中国游客。正值妙龄的少女们、其乐融融的父子、尚在襁褓中的婴孩、热恋中的情侣……都被一一忠实地记录下来。

希腊摄影师奥尔加·史蒂菲托将常州称为“一座创新的城市”,认为常州为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提供机会进行各种富有成效的创造活动”[10],同时作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城市,史蒂菲托的镜头还捕捉到了在艺术学校里练习芭蕾舞的孩子们、在当地餐馆中聚餐的常州人、举办婚礼中的幸福恋人、退休职工的悠闲生活等这些轻松愉快的场景。

荷兰摄影师鲁本·兰德格仁认为常州的“工业发展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将带来更加璀璨繁荣的未来”[11],在整个旅行中,他觉得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两家工厂受到的热情招待”,在牛仔服装厂,他惊叹于生产的规模和流程,在东方农机集团,他认为行走于新旧厂房之间,就“像是走过了中国飞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2]。因而兰德格仁的大部分照片里我们看到是这两间工厂中满脸笑容的工人,繁忙的车间,与工人的合影等等。

从上面的解读中不难看到,各位摄影师所创作的文字与他们所拍摄下的一幅幅照片一起勾勒出龙城多彩生活, 从不同的视角、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出一个古典与现代并存的常州形象。综合来看各位摄影师观察常州的视角是全方位的,而他们眼中的常州是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跨文化视角来看,他们的取舍与自己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心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看常州》中反映的多是常州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体现的是文化的平等对话。值得一提的是,荷兰摄影师鲁本﹒兰德格仁在其手记的结尾写到,“常州还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我还会再回来”[13],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体现出对中国(常州)文化认同的倾向。

此外在作品中也看到面对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时,作者/摄影师对传统文化日渐缺失的忧虑以及对文明古国的文化热切的期待与渴求。虽然日本摄影家福原健三郎的旅行拍摄手记是所有摄影师中最短小的,但不足三百字的短文中,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创新改变中国时,我们如何保留原有的知识财富?”[14]他认为常州正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传统和现代的和谐共存在他的镜头下表现为现代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传统中国元素的老城建筑,象征传统的竹雕、梳篦、麻糕、地方戏剧与象征当代活力的科教城、工厂中的年轻工人、工作室中年轻的设计师。实际上传统文化的“水土流逝”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必然体现为民族文化”[15],因此福原健三郎在善意地提醒中国年轻一代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作品中就没有文化误读或偏见,如西班牙摄影师蒂安娜﹒古科将自己的拍摄主题定为:神秘和水。常州的诸多水道和小桥总能让古科思考事物间的联系,她认为常州是一座充满相对关系的城市: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旧与新,青年与老年。她将常州之行看成是一次发现之旅,“发现神秘,发现自我……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增长了阅历”[16],比如说,她将园林中独特形状的拱门理解为“圆满和宇宙统一”的象征,“包含了月亮、太阳、星球和星星”,“能够打开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眼睛领略蕴含着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无尽轮回,以新的视角观察事物”。[17]必须指出的是,这一理解吻合古科为自己拍摄所定下的主题词之一:神秘,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此类解读实际上并未摆脱肇始于马可?波罗的神秘东方描写的藩篱。《马可·波罗游记》拓宽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视野的同时,着力展现出的是中国的神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遐想。但从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来看,将东方神秘化的解读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东方主义的色彩,也是当今跨文化研究中需要超越的内容。

三、启示与思考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而城市形象的真实传播离不开对城市多层次,多角度的书写,而外国作者更熟悉他们本国读者的兴趣点和接受思路,对他们书写文本的分析有助于反思对外宣传中城市形象的塑造:

首先,关注主流的现实生活。从上文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外国作者们大部分的关注点都在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人身上,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内对城市的介绍更加注重整体,力求在宏观上把握城市历史和文化,在人文观点上较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在力求保留自己特色和传统时,可更多地关注占城市大部分人口的普通人,在保持原有的注重整体的优势时更加强调细节,毕竟城市和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有了人才有了活力,才能获得发展。

其次,融入个性化的创作角度。《看常州》中的各个作者(摄影师)描述中能轻易地找到清晰的故事主线,作者如一位远游归来的老友一般与我们分享自己在常州的经历,或置身于各个特色景点,或漫步于老城区,或与城中的男女老少愉快交流,全书娓娓道来,读完掩卷,还有意犹未尽之感。相比之下,国内对城市的书写不乏有趣的题材,但是却没有使用一个会使得读者愉悦的讲故事的方式,实际上一个故事性方式的呈现会更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最后,继续加强中西合作的创作方式。从书的序言可知,《看常州》都是由中方牵头,外籍人士来常短暂游览后的创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人观察中国的角度与中国人相比大相径庭,他们可能会观察到我们自己没有看到或是充分注意的地方,他们对中国城市的观察和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认识自己的城市文化,因而可以进一步加强这种中西合作的创作方式,比如邀请在常生活、工作相对较长时间的外籍人士加入创作团队,这也许会为常州城市书写带来新的思路和灵感。

[1]黄丽娟.构建中国:跨文化视野下的现当代英国旅行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15.

[2]Duncan,James & Derek Gregory.Writes of Passage: Reading Travel Writing[M]. London:Routledge,1999.2.

[3]陈嫦青.改革名城的国际化表达——摄影画册《看常州》的策划和思考[J]. 对外传播,2012(7):48-49.

[4][5][6][7][8][9][10][11][12][13][14][16][17]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看常州[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6.11.11.11.11.44.175.203.203.203.122.44.45.

[15]宋冰,赵晓霞.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3-14.

猜你喜欢
常州书写旅行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常州的早晨
用什么书写呢?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小黑的旅行
书写春天的“草”
夏日旅行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