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汉文化交际中不礼貌言语的思考

2018-03-07 05:11陈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艾玛英汉礼貌

陈煜

(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语用失误是学术界对于不礼貌的基本定义,其作为礼貌的边缘现象并没有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礼貌和不礼貌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一定的相对性,这是归因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对于不礼貌行为定义的不同。一种不礼貌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无伤大雅,同样的,一种在自身看来比较礼貌的言语可能会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成为不礼貌言语。显然,文化背景是导致这种差异性存在的主要原因。而切适性则是衡量一种语言行为是否礼貌的主要标准。具有切适性的语言行为一般情况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礼貌的。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体会不同语言文化下的切适性和具体语境,并能够改变母语中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方式,使之更加符合当下文化的语言特点,避免出现不礼貌言语,是当前英汉文化交际中的主要任务。

1 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语言学家Grice曾经提出过“合作原则”的说法,将关联准则、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等界定为谈话中的礼貌准则。但是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交际中的很多行为无法界定。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六条准则,来界定交际中的礼貌与不礼貌言语,其中包括了同情准则、策略准则、谦虚准则、赞扬准则、一致性准则和慷慨准则。例如,策略准则是英语语言文化中的重要准则,一般情况下如果交际中缺少策略准则,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不礼貌言语的出现。又如,在交际中涉及本人时,如果一致性准则优先于谦虚准则,那么也可能导致不礼貌言语的出现。

2 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在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礼貌原则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中华文化与各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属于汉语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顾曰国提出过汉语语言文化中的五条礼貌准则,其中包括德、言、行准则、求同准则、文雅准则、称呼准则和贬己尊人准则。这五个准则的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话时不能够太直接,应该委婉,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在称呼中不能够直呼其名;在与别人交往中要通过贬低自己的方式来抬高对方;在交际中力求和谐,但是还要适时讲究“和而不同”的原则;在道德、语言和行为方面,尽量多付出少索取。在一般情况下,违反上述原则的,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不礼貌。

3 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差异的原因

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出现差异。在英语语言国家中,基督教对于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其宗教思想鼓励人们重视自我感受。文艺复兴的兴起更加强调了人文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个人的价值体现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个人主义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盛行,对于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

在汉语文化当中,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是统治国家的主要方式,等级制度比较严密。加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集体,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集体观念,封建礼制也对汉语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集体主义是流动在中国人血液中的观念。

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在文化交际中不礼貌言语的定义有所不同。比如,英国人和中国人的交往过程中,英国人喜欢别人直呼其名,而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觉得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这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曹操与刘备交谈中,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其名,而是以“使君”代替。

4 英汉文化交际中的不礼貌言语产生的原因

4.1 行为动机的差异

行为动机是交际活动的主动推动力,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行为动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有可能导致交际中不礼貌言语的产生。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会导致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在交际时出现行为动机的不同,导致在一方看来是比较礼貌的言语,在另一方看来却不怎么礼貌。“高语境文化”是汉语文化的主要特点,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权力、等级、关系等。“低语境文化”是英语文化的主要特点,社会因素影响较小[2]。

比如,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中,艾玛和魏国以及魏国的妈妈关于餐桌礼仪产生了分歧,艾玛坐在了餐桌的主位上,魏国认为这是不尊重长辈的行为。但是艾玛认为座位可以随便坐,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主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在英语文化中,非常注重个人主义,自己的家庭不应该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十分强烈,婆婆认为自己儿子的家和自己的家没有区别。这样的行为动机的差异,就导致了在交际中出现不礼貌言语,艾玛只是按照英语文化中思维方式与婆婆进行讨论,并没有不尊重,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土生土长的婆婆却感受到了不礼貌。

4.2 求同准则的差异

导致英汉文化交际中出现不礼貌言语的另一原因,是因为求同准则之间存在差异。在交际的过程中,保全对方的面子被公认为是一种礼貌的行为。不礼貌言语的产生与英汉文化中对于求同准则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关。

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对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和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有着相同的认识,两者都是各自文化中礼貌原则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文化交际中,当谦虚准则和一致准则产生冲突时,英语语言文化则更倾向于一致准则;而汉语语言文化,则更倾向于谦虚准则。因此,虽然两种文化对谦虚准则和一致准则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冲突时的倾向性不同,就成了导致英汉文化交际中产生不礼貌言语的重要原因。比如,当双方对于一件事情产生意见分歧时,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则更倾向于将一致准则放在谦虚准则之后,通过贬低自己的方式,减少自我的夸大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达到“和而不同”的目的。但是在英语语言文化中,虽然也会通过缩小自我标榜、夸大自我批评的方式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一致准则要优先于谦虚准则。而且在英语语言文化中,贬低自己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对方会认为这是一种虚伪。

4.3 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

在英汉文化交际中出现不礼貌言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及其使用场景的不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汉语文化中表达时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通过侧面迂回的方式进行委婉的交流和沟通,让对方去揣摩自己的意思,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但是在英语文化中,则更加注重高效性和直接性,一般是采用有话直说的方式,不会拐弯抹角。在汉语文化中,铺垫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语言模式,通过长长的铺垫,最后阐明自己的要求,以求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劝告或者批评时,也常常采用比较多的委婉语,尽量减少对方的不快。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人们会对一件事情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都不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3]。

在英汉文化交际中,如果双方就委婉语的使用不能够达成一致,那么就会导致不礼貌言语的出现。一方喜欢用委婉语,就会认为对方的言语太过于直接,对自己缺乏尊重;另一方不喜欢委婉,更喜欢直接,则认为对方的语言太过于隐晦而显得不够真诚,是一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禁忌语也是导致英汉文化交际中不礼貌言语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清楚对方文化中的禁忌随口就说,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比如,英语文化中对于收入、年龄等的禁忌,在汉语文化中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4.4 称呼准则的差异

造成英汉文化交际中出现不礼貌言语的另一原因,是称呼准则之间存在差异性。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交际中,如见面后的打招呼、离开时说再见等,无论是在汉语文化中还是在英语文化中,都被视作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是,称呼的不同会导致在英汉文化交际中产生不礼貌言语。比如,在汉语文化中,晚辈是不能够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的,这将会被视作一种极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在称呼中也有“您”和“你”的区分。但是在英语文化中,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并不会让父母感到不被尊重[4]。

比如,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中,胡一迪称呼艾玛为艾玛嫂子,但是艾玛却坚持让他称呼自己的名字艾玛,不用加“嫂子”这个词。胡一迪为了表示尊重,认为自己不能够直呼其名,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是在艾玛看来,直呼姓名的方式根本不会让自己有所不快。

4.5 “自己”和“他人”地位的差异

在汉语文化中,往往将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以示尊重;但是在英语文化中,则非常重视自身感受。比如,他人对自己进行赞美时,中国人往往是加以否定表示谦虚;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往往会说声谢谢,欣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比如,英语教师在夸奖中国学生时,如果中国学生说“No,not at all”,那么就会给教师造成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

5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出现自身未察觉的不礼貌言语,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不快,影响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同情准则、策略准则、谦虚准则、赞扬准则、一致性准则和慷慨准则,是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德、言、行准则、求同准则、文雅准则、称呼准则和贬己尊人准则,是汉语文化的礼貌原则。两者存在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英汉文化交际中不礼貌言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行为动机的差异、求同准则的差异、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称呼准则的差异和“自己”和“他人”地位的差异造成的。

猜你喜欢
艾玛英汉礼貌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艾玛打雪仗(下)
艾玛打雪仗(上)
艾玛打雪仗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暗恋是一种礼貌
艾玛·罗伯茨:“星二代”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