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

2018-03-07 18:41李婷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化民俗文化

李婷婷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1 引言

苏轼说过,“人之夭寿在元气,国之盛衰在民俗”,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始终是与民俗二字分不开的。无论中西方国家,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民俗习惯,从宗教信仰到生活习惯都存在差异与共同点。以前的交通不便,信息交流处于未发展状态,所以各地的民俗独特而又神奇。但现在各国的民俗,因为各种侵略、往来、革命等发生了改变,有的遗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有的因为落后而被抛弃,但更多的是结合了时代特点或是结合其他民俗而发生改变。所以想要探究民俗,了解民俗,对新时期的民俗学进行探索是义不容辞的。

2 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是什么?民俗是民风、习俗、风俗的集合体,换句话说,是常民生活形态的切实反映。再或者说,它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时所产生的残存的遗留物,里面包括了精神文化、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民俗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民间生活,通过研究文明民族和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探索民俗变更的原因与规律。

民俗学这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学者W.J.汤姆斯提出。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对民族自我认知、争取民族独立等的需求,以及民俗在生活中留下的印记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民俗学得以深入发展,成为社会学士的关注。民俗学针对信仰、风俗、民俗、传统文化及口传文化等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讨论等工作,通过研究结构和特点,在探究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尝试触碰这些民俗现象的意义。

3 民俗更改变迁的意义

民俗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民俗特征中,因为民俗文化的出现与民众的生活或兴趣有关,所以民众兴趣或生活态度的改变推动着民俗文化创新发展。这种创造与享受在保持对新鲜文化的吸纳的同时也接纳着现代化带来的便利。

在远古时期,人们处于物质匮乏、文化发展程度不高的生活状态,于是那时的民俗主要围绕衣、食、交流以及祈祷而产生。在古时期,人类已经具备了种植、纺织、制造的技术,有了领土、货币、地位、娱乐文化的概念,于是民俗里渐渐出现了传说、歌谣、宗教、美术等内容。人类文明在时间的锤炼中得到了进步,这种情况下,新民俗出现,旧民俗为了顺应新时代产生改变,甚至是因为与新时代背景相违背而被抛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众思想观念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就是民俗所要体现的内容。

4 从多方面探索新时期民俗

4.1 节日方面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不只是为了纪念或祈愿,更是深藏着民族的精神、风格,凸显着民族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中,吃文化极具代表性,如饺子是春节的重要角色,元宵节必须准备汤圆,中秋节吃月饼表示团圆,端午节以粽子纪念屈原,腊八节煮腊八粥祈愿祝福,过节大多离不开吃。尽管全国大多数地区在春节的习俗都与美食有关,但又各有各的特色:北方大多数地区都是吃饺子,但有的地区吃肉馅,有的地区则吃素馅,而南方不吃饺子,却同样要过年。并且传统节日中,除了吃,同样还要进行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传统活动:春节放炮驱赶年兽,端午节插艾草驱赶霉运,七夕节放孔明灯祈祷愿望实现等

但现如今,节日的气息越来越淡。节日仪式和内容因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更:信仰不再是过节主要因素,娱乐放松成为了主要目的。人们依然期盼着节日的到来,但更多的是因为节日可以给他们带来假期,使之在繁忙的生活中缓一口气,有个休息的时间。放炮、插艾草、放孔明灯等活动也因为随着时间的迁移仪式感越来越弱而被人们所忽视,更多的只是吃一些相应的食物来表示“过节”这个行为。

4.2 思想变化

民俗也可以说是人们思想的承载体。随着时间的变化,除了生活习惯,人们的思想也与之前截然不同。

古时候无论中西方国家,妇女顺从、被支配是生活的常态。西方女人被当成“礼物”送给他国进行友好外交,东方女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这都是等级差异的表现。而因为当时大环境下,这些都被当做了理所应当,可能有些不公平,但很少有人觉得不对或者想去改变,顺应是常态。而对于葬礼,过去的人们讲究风水,他们认为一块好的“风水宝地”可以为整个家族带来福气,而在家中立祠堂是认为将长辈供奉在堂中可以使家族顺利。至于婚礼,传统的婚礼大多都是由父母安排,并且要二者八字适合才可成婚,自有追逐爱情是少见的。并且当时一夫多妻制是大流,一夫一妻制几乎不可遇见。

但随着社会渐渐的开明,这些传统已经变成了“陋习”被人们慢慢抛弃。人人平等是社会的基本原则,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学习、工作,甚至有的女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在现在,将人当做“礼物”赠送则是违法行为。并且现代人的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封建迷信渐渐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埋葬不再讲究风水,而是统一火化后葬于公墓。对于婚礼,勇敢追求自由爱是常态,父母的意见只是作为参考,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成为爱情的绊脚石,并且一夫一妻不仅是对爱情的忠贞,也是法律所规定。

4.3 对待传说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迁移以及科学的发展,很多以前无非解释的现象渐渐可以用科学进行解密,那些传说故事也真正的成为了传说。

因为旧时期的人类对于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再加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与敬畏,就会用故事来加以解释,如闪电雷鸣的自然现象,于是“雷公电母”的故事开始被人传诵。当然,还有一些则是包含着内心对美好的向往或是某种赞颂,例如女娲造人中,人类的是由女娲用泥土塑造出的。但研究表明人是由南方古猿进化而来,所以先人编造出这个故事旨在赞颂女娲,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是赞颂女性的伟大。又如“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描绘的是当时祈雨的场景,用来祈求雨水缓解干旱、保证丰收。

但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先人流传下来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夸张以及神话色彩,我们使用科学手段将传说里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还原,而那些如“女娲造人”这种真实意义上的传说故事,我们将它继续传诵下去,但也仅是当做故事来传诵。

5 民俗随时代而变化

不难发现,各地民俗文化已经发生了融合。春节不仅仅只有中国庆祝,在当天其他国家也会举办庆典;中国婚礼大多是西式婚纱礼服,凤冠霞帔已不常见;更多的人成为了无神论者,封建迷信成了“四害”之一……民俗的变化是神速的,想要应对这种变化,我们唯有顺应时代潮流,追赶时代步伐的同时关注民俗的变化,找寻民俗文化传承或变异的规律。但对于被时间所抛弃的优良民俗,我们不能放置不管,我们应该不断挖掘未被发现的民间文化,抢就快要迷失的民间文化并对现有的民间文化加以保护,维护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维护中国民间文化的根。

传统与现代化协调发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异文化)和谐共存,这样才能使民俗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被淹没,中国民俗文化才能在发展中吐故纳新。

民俗文化的变异是不可逆转的。人类以往所处的空间相对闭锁,民俗文化的流传需要通过口头和行为方式进行,传播的速度并不快,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流失或更改的意外。而现在的人类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不仅人类生存的空间明显缩小,并且通信方式科技化,民俗文化的传播速度与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可见,民俗文化的变异与环境的改变有直接关联,民俗学研究针对这种变化需要做出新的抉择,保证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赵龙.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D] .山东大学,2007.

[2] 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2011.

[3] 王素珍.在历史的传统里拷问民俗的意义——《中国民俗学史》的寻根之旅[J] .民间文化论坛,2010(06):42-50.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间文化民俗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