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韦勒贝克

2018-03-07 22:21
当代作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维勒贝克米歇尔

米歇尔·韦勒贝克简介

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是法國最著名的当代作家,没有之一。米歇尔·维勒贝克,1958年2月26日生于法属留尼旺岛,六岁时到法国本土与祖母生活。二十岁时以诗歌创作开始文学生涯,1991年开始版作品,包括诗集、小说、评论等,作品多次引发法国知识界论战,被称为“继加缪之后,惟一一个将法国文学重新放到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作家”。

今年,他没有新书上架,但照样占据各大书店的角角落落。不仅出版社纷纷重编他的旧作,不少作家更是以他为研究对象,从各个方面剖析他、理解他。

米歇尔·韦勒贝克人物经历

米歇尔·维勒贝克,1958年2月26日生于法属留尼旺岛,六岁时到法国本土与祖母生活。二十岁时以诗歌创作开始文学生涯,1991年开始版作品,包括诗集、小说、评论等,作品多次引发法国知识界论战,被称为“继加缪之后,惟一一个将法国文学重新放到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作家”。

米歇尔·韦勒贝克创作历程

米歇尔· 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 社会边缘的天才。是当今法国文坛最畅销的天王作家,被誉为自卡缪之后,少数几位在法国 以外的地方拥有广大读者的小说家。 他的第一本小说《战线的延伸》 (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 ,写的是一位生 活无趣的软体工程师, 他的工作内容就是跟一位长的很丑的同事一起到全国各地, 教授客户新的电脑程式, 但是他却打从心底讨厌他的工作和现代社会的所有一切。 第二本小说《基本粒子》 (Les particules é mentaries) lé ,一九九八年推出后立刻红遍 全世界,并且让韦勒贝克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这本书藉著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是没有性欲的科学 家,另一个则是没有性就活不下去的作家,来讥讽和藐视现在统治法国和西方社会的战后婴儿出生潮的一 代(出生于 1945-1963 之间) 。 第三本小说《月台》 (Platforme) ,二零零一年推出,描写西方旅行团到泰国去买春,住 进一个性解放的度假村,不料这座度假村却遭到伊斯兰基本教义份子的攻击,最后男主角的女朋友不幸身 亡。这本书就在 911 恐怖攻击事件之前不久上市,韦勒贝克先知之名因此不胫而走。 他的第四本小说《一座岛屿的可能性》 ,是他自认最满意,也最具有野心的作品,法雅出版 社在去年八月三十一日出书之前,还特别将为出版的文稿给少数几家媒体过目,并且要他们签下保密的切 结书,结果搞得满城风雨,也达到了宣传的最大效果。 在欧洲,你有可能没看过米歇尔· 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书,但绝对不可能 没听过他的大名,没听过他名字的只剩下聋子。 韦勒贝克每出一本书就像砸一颗炸弹,把欧洲文坛炸得火热腾腾,不管是佳评、抨击、引起 的争议,都强烈火爆,天摇地动。 他的作品集合暴力、现代社会的变态、消费的生存形式、肤浅的宗教诉求融于一炉,引起争 议在所难免;但是他的行事风格更令人咋舌,什么都不在乎,对谁都不买帐:从不出席新书发表会,绝少 在公众场合露面,屈指可数的电视访谈中几乎一个问题都不回答,经常在采访中拂袖而去,完全不留余地。 他是个隐形的公众人物,无法捉摸。 之所以公众,是因为他的小说和大名人人皆闻,之所以隐形,是因为他是个谜。

米歇尔·韦勒贝克人物作品

弗拉马里翁(Flammarion)出版社推出韦勒贝克著作合集,共计1500页,包括从2001到2010年出版的三本小说,分别是《平台》(Plateforme)、《一个岛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é dune Ile)和《地图和疆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里面还包括他的三十多个访谈,他不仅大骂雅克·普雷维尔(Jaques Prévert),还表示了自己对摇滚明星——尼尔·杨(NeilYoung)的仰慕之情。

埃尔纳出版社(Editions delHerne)的主打系列——埃尔纳笔记(CahiersdeL'Herne),这次以韦勒贝克为主题,出版一系列相关文章。埃尔纳笔记因其编辑选题自由,并对内容要求苛刻,在文学圈内,影响深广,这次以活着的作家为主角撰文,比较少见。此外,该出版社推出韦勒贝克的一篇关于叔本华的小册子,也是首次面世。

2010年,他凭借《地图和疆域》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讲话无所顾忌,每次露面总能挑起不少话题。2015年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受袭事件当天,他的新书《屈服》(Soumission)正式发行。他在书里想象了2022年的法国:一名穆斯林问鼎爱丽舍宫成为总统。该书一度成为一次文学和政治事件。近来,他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屈服》的口袋书系列,上市没几天,在排行榜名列第十七名。

埃尔纳笔记首印6000册,后抢购一空,出版社决定下周加印。为什么法国人痴迷韦勒贝克?法国学者阿卡特·诺瓦克-勒舍瓦利埃(AgatheNovak-Lechevalier)是研究韦勒贝克的专家,负责埃尔纳笔记这一期编辑,把他比作“星座”,不仅闪闪发光,同时辐射弧度广。

“韦勒贝克创作题材涉猎广泛,包括: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之外,也爱好广泛,他当过演员,导过电影;他登过台献过唱,诗歌启发过不少歌手;在艺术层面上看,他完全可以当个艺术家,或给别人启发。”勒舍瓦利埃这么分析道。

他天资甚高,追随者众,其中不少知名作家和歌手,都曾表示过对他的喜爱之情。这些人里有艾玛努尔·卡尔尔(Emmanuel Carrère)、雅丝米娜·雷札(Yasmina Reza),甚至伊基·波普(Iggy Pop)、于连·巴尔纳(Julien Barnes)和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都是韦勒贝克的粉丝。

米歇尔·韦勒贝克作品主题endprint

法国当红小说家米歇尔·韦勒贝克是一个认识“匮乏,及其不对称依赖”——这个任何人身上都有的问题的很好的标本和路径。

法国当红小说家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即将于9月8日推出备受期待的新作《地图与疆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而先睹此书的《巴黎人报》上周提醒读者:新作显示,韦勒贝克的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动,已往作品中的虚无主义、看破红尘和心死于全人类的厌世调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嘲弄。

小说中出现的作者本人住在爱尔兰,假笑成瘾,酗酒成性,衣着邋遢,门前是“爱尔兰养护最差的草坪”,颇似真实生活中的韦勒贝克——他常被形容为色情作家、法西斯、种族分子、大酒鬼、卖瓜的王婆婆和虚无主义者,其母因为他在《平台》中对她所作的毁灭性描写和他翻脸,痛斥儿子是个“说谎者、大骗子……寄生虫”。

《巴黎人报》透露,《地图与疆土》半是惊悚小说,半是讽刺喜剧,记录了一个以拍摄米其林老地图成名的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沉浮。

韦勒贝克以往屡教不改的宗教批评和厌女症等问题没有在新作中复现。

区茵婷在“在虚构中自杀”中这样写道:作为能在海外获得认同的为数不多的当代法国作家之一,维尔贝克(韦勒贝克)一向善于用恶毒的口吻鞭挞世人。这次他的新书《地图与疆土》则找到了新目标——他自己,当然,还包括一班媒体宠儿,比如达明安-赫斯特、杰克-昆斯,还有TFI网络的主持人简-皮埃尔-佩尔诺等。

事实上——他这种自嘲或许是对其母亲露西-塞卡尔蒂的回应。因为在之前的小说《平台》中,维尔贝克讲塞卡尔蒂描绘得极为负面,让母亲遭受不少谩骂。两年前,塞卡尔蒂报复性地写了本书,将自己的儿子形容为一个“骗子、一个冒名顶替的人------一个寄生虫”,虽然维尔贝克确实有不少荒诞的“头衔”,不过他在法国国内外却被英雄化,被誉为最有口才的当代作家之一、草根阶层愤怒的代言人------

维尔贝克如今居住在西班牙,自2005年起就进入了歇息期。他的小说都热衷于描述性与伊斯兰。第二本小说《基本粒子》讲的是一对40出头拥有一半血缘关系的兄弟,终日沉湎在手淫、色情表演的世界中。而《平台》讲述的则是性观光业和伊斯兰恐怖主义,他形容伊斯兰教皇是“危险”和“最愚蠢的宗教信仰”。

他对伊斯兰教的“憎恨”一直如幽灵般徘徊在作家维尔貝克和心理衰弱的维尔贝克之间。他的母亲在他还在初学走路时便离开了他追寻新生活,并皈依伊斯兰教。他由祖母抚养长大。他的祖母是虔诚的斯大林主义者,他打从心底里爱着她的同时,却又在意识形态上讨厌她。喜爱维尔贝克的批评家说,当他能克服这些个人内心的魔鬼之时,便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在新书中,维尔贝克或许正是通过嘲讽的形式将自己安插其中来达到目的。

其实,用真实中的人物进行虚构小说创作,维尔贝克并非第一人,但像他那样在冷嘲热讽中道尽人间荒诞苍凉的,或许只在少数。有媒体认为《地图与疆土》是“醉人的却又让人气馁的”,但反叛程度却比他之前的4部小说都要有所收敛(包括《基本粒子》和《小岛的可能性》),因为里面既没有对伊斯兰教作任何攻击,也没有公然表露出他对女性的厌恶。

维尔贝克的新书,就算在还未正式面世前,就已成为今年秋天赢得龚古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这显而易见地与小说的价值观无关,而是因为这样一个最受崇拜、书籍最畅销的法国小说家却从未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怎么也说不过去。有人说,是否能夺得龚古尔文学奖,关键在于哪家大型出版社能说服评审团今年“轮到”他们夺大奖了。

在我看来,维尔贝克的受欢迎程度和西方国家单亲家庭更为普遍有关——而单亲家庭不仅在形式上残缺不全,而且在内容上伤痕累累——而伤痕就是匮乏。在中国,情况会不一样,与维尔贝克的共鸣基于对大母亲——国家、政府的不满。随着中国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相信中国读者对维尔贝克的共鸣也会与日俱增。问题在于:社会意义——批判精神是一回事;个人问题是另外一回事:有些人以叛逆拯救生活;有些则在愤怒中自暴自弃。

米歇尔·韦勒贝克艺术特色

法国当红小说家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即将于9月8日推出备受期待的新作《地图与疆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先睹此书的《巴黎人报》上周提醒读者,新作显示,韦先生的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动,已往作品中的虚无主义、看破红尘和心死于全人类的厌世调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嘲弄。

小说中出现的作者本人住在爱尔兰,假笑成瘾,酗酒成性,衣着邋遢,门前是“爱尔兰养护最差的草坪”,颇似真实生活中的韦勒贝克——他常被形容为色情作家、法西斯、种族分子、大酒鬼、卖瓜的王婆婆和虚无主义者,其母因为他在《平台》中对她所作的毁灭性描写和他翻脸,痛斥儿子是个“说谎者、大骗子……寄生虫”。

《巴黎人报》透露,《地图与疆土》半是惊悚小说,半是讽刺喜剧,记录了一个以拍摄米其林老地图成名的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沉浮。韦勒贝克以往屡教不改的宗教批评和厌女症等问题没有在新作中复现。

8月底到10月初乃法国传统的出版旺季,每年此时推出的新书之多,堪称全年之最。而后在10月底进入文学颁奖季,包括龚古尔奖在内的多个法国重要书奖将接连开奖。

韦勒贝克作品的中译本包括罗国林译《基本粒子》和余中先译《一个岛的可能性》。

米歇尔·韦勒贝克人物荣誉

爱德蒙·德·龚古尔(1822一1896)和于勒·德·龚古尔(183。一1870)两兄弟是19世纪法国的著名作家,但他们之所以留名青史,主要是得益于他们创立的龚古尔文学奖,而非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 187。年,弟弟于勒·龚古尔先辞人世,爱德蒙·龚古尔与另外9位文学界同仁创办了一个文学社团,这便是龚古尔文学院的前身。1874年,爱德蒙立下遗嘱,以他的遗产为基金设一文学奖,专门奖给“每年的最佳长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集、最佳想象性散文作品”,以“奖励青年,奖励具有独创性的才能,奖励思想和形式上的新的和大胆的倾向”。从1903年第一次颁奖以来,龚古尔文学奖年年11月都推出文学新作,一直持续至今,并成为法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一种文学奖。 龚古尔文学奖的评选委员会由10人组成,每年评选一部当年发表的作品。他们平时审阅提交上来的初选作品,进行自由评议。随着宣布期的临近,评委们的争论也变得日益激烈。endprint

这个自古以来就一直不无骄傲 的确是个世界 界文学宝库贡 的文学经典著流常常左右粉一度的文学奖象是一处供老朋友们相豪的退休者之家.”具有讽刺愈味的是,这种印象并未妨礴于勒·何纳尔自己在从文学创作高峰走下来“退休”之后被推选为龚古尔文学院院士、文学奖评委.另一位在世界文坛上名声赫璐的法国后现代主义巨攀菲力浦·索莱尔斯在评论龚古尔奖时不无深刻地指出.“龚古尔奖的文学社会学愈义远远大于其文学本身的愈义。”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龚古尔文学奖的9。年历史,便会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生前死后都无愧于文学大家称号的法国作家均与龚古尔奖无缘。在上面提到的那份为龚古尔文学院遗失于忘川的作家名单上,于彼杜闪此马竟还可加上商莱特、伽缪、英朗、稚克·沙尔顿纳、勒·罗曼、安德烈·纪德、阿拉贡、让·高克多、埃尔、让·孺优、瓦莱里·拉尔波、罗歇、马丁·迎尔、蒙岱尔朗、尼米耶、玛格丽特·约瑟纳尔等粗在法国20世纪文学天空的瑞璨巨垦的名字。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8日在巴黎德鲁昂饭店宣布,作家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以其小说《地图与领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荣获2010年龚古尔文学奖。

据法国媒体报道,《地图与领土》延续了韦勒贝克以往愤世嫉俗、直言不讳的风格,对艺术、爱情、金钱、政治等元素进行了尖锐的剖析。这部小说却受到法国评论界一致好评,在今年龚古尔文学奖评选中更是首轮胜出。

韦勒贝克在获奖后表示,能够荣幸成为龚古尔奖得主的一员,令他感觉有些“意外”,不过,这一奖项还是让他感觉“非常幸福”。

出生于法国海外省留尼旺、年逾50的韦勒贝克曾在爱尔兰生活多年,现常居于西班牙。韦勒贝克曾以1998年的《基本粒子》和2005年的《一座岛的可能性》(二书均有中译本),两度成为龚古尔奖决选的大热门,但均在最后关头落败。《地图与领土》是韦勒贝克的第五部小说。

米歇尔·韦勒贝克人物评价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一个岛的可能性》。 首先,是因为看到“to”的标志,我知道,这是郝明义先生的招牌。到目前为止,我已经阅读过两本from,近十本to了,就像郝先生说的那样,from是視野,to是意境。

这是一本少女的丝袜书 很长很长很长很长 充满诱惑 偶然芬芳 这偶然的芬芳给我带来许多希望

米歇尔·韦勒贝克——为未来写作

钟 蓓

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缩在沙发里,身体和沙发连成一体。他穿着黑衬衣,领子以下的两颗扣子都开着,头发凌乱,眼神游离。之前,我错过了他,擦身而过,径直在他身后的沙发坐下。维勒贝克安静得甚至略带沉闷的气场太容易让人将他当做路人甲乙,而不是知名的法国作家,不合时宜的安静和热闹的法国文化中心形成鲜明对比。

维勒贝克1958年2月26日生于法属留尼旺岛,从小远离父母,在祖母身边长大。维勒贝克患有抑郁症,他和家人的关系一度紧张。

维勒贝克被称作当今法国最具光彩的文坛奇葩,他的作品一经推出,法国文坛就有一番热议,这使维勒贝克两度成为龚古尔奖的热门人选。维勒贝克的作品主题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个特点从他早期的作品就可看出。1994年,小说《战线的延伸》中两个孤独得几乎窒息的白领阶层的无聊生活,被法国评论界誉为1990年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98年出版的《基本粒子》形象化再现几十年的当今社会性爱史,并对其进程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2005年,维勒贝克完成了《一个岛的可能性》,其中文简体字版于2007年10月推出,项目获得“‘傅雷百本图书资助计划”资助,该计划由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共同推出。

《一个岛的可能性》以荒诞的笔法描绘了谐星达尼埃尔1和两个女人的复杂恋情:一个是知性的女性杂志总编辑伊莎蓓拉,另一个是性感的二流西班牙女演员爱丝泰尔。伊莎蓓拉不喜欢性只喜欢爱,而爱丝泰尔只喜欢性不喜欢爱,性与爱始终困惑着达尼埃尔1,这两段恋情都在女主角离开后结束。达尼埃尔1绝望之余,加入了一个秘密教派,该教派借助克隆技术,让他的信徒永葆青春。不过这些克隆人没有欲望和情绪,无法感觉痛苦和快乐,失去自由和独立,他们唯一的乐趣是揣测先辈人类的情感。小说的叙述就在克隆人达尼埃尔24和达尼埃尔25对达尼埃尔1的交替阐释中展开,最后,两个克隆人,玛丽23跟达尼埃尔25分别从纽约的废墟和西班牙南部的荒原出发,去寻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堂,一座可能的岛屿……

这部小说可以看做维勒贝克1998年创作的《基本粒子》的延续:一对被家庭抛弃的同母异父兄弟,生物学研究者米歇尔不懂爱,整天关在实验室里钻研遗传学,实验克隆技术,文学教师布鲁诺确实一个色情狂,成天迷恋色情猎艳。他们分别对应的是《一个岛的可能性》中的杂志总编辑伊莎蓓拉和女演员爱丝泰尔。法国文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中先认为:“布鲁诺所代表的性爱无所不在的道路是一条死路,欲壑毕竟永难填满;米歇尔体现的禁欲,把人类的繁殖(走克隆之路)与性趣完全分开的路也行不通,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安宁”,“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其实是天真且无力的”。对于问题的思考以及无解的答案从《基本粒子》延续至《一个岛的可能性》,在小说的“尾声”段落,达维埃尔25目睹了原子弹爆炸和生态灾难之后世界的残破、人类回归原始的野蛮,达维埃尔25在对照中发现了仍残存于自身而无法超越的人性,失望之余,悟到只有自己这一类“人”也从地球上消失,全新的“未来人”才会真正降临……

喜欢《一个岛的可能性》的人盛赞这是维勒贝克最好的作品,龚古尔委员会委员贝尔纳·皮沃(Bernard Pivot)就说过,这是维勒贝克“最令人兴奋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著名文学编辑菲利普·索莱尔(Philippe Sollers)也认为,此书终将“不可避免地”赢得龚古尔奖(但是最后并未获奖)。不喜欢的人认为《一个岛的可能性》“情节老套”,而且是“以前作品半色情化风格的回潮”。《巴黎人报》称:“我们的失望与期望同样巨大”。《法兰西晚报》认为,维勒贝克带来的是“一部关于未来极度悲观,而又难以消化的老调重谈之作”。endprint

采访时,维勒贝克逐字逐句回答问题,段落与段落间的长时间停顿让人误会他已经对问题做了完整回答。直到下一个问题被抛出,方才明白他还有话说。他思考着,手里不停把玩一张塑料糖纸,把它在手指上绕成一根细条,再展开,再绕成细条,再展开……

大多数时刻,维勒贝克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就像《一个岛的可能性》中的“尾声”段落的达维埃尔25,思绪游移:“我什么都不想,脑子空空地行走了40来个小时,沉湎在一阵彻底的精神迷雾中,仅仅靠一种对地图上线路的模糊记忆朝前走去。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听了下来,把我拉回到完全清醒的意識中,无疑是四周风光的奇异特点。我现在应该位于早先马德里城的废墟附近,无论如何,我处于一个由柏油马路面构成的巨大空间,它一直伸展到远处,一眼望不到边,只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才能模模糊糊地分辨出一片稍稍鼓起来的干巴巴的山岭景色……”

“啪”的一声,维勒贝克手里的糖纸被他用手指戳破,此刻,原本咯吱作响的塑料糖纸像一张皱巴巴、被撕破的脸。糖纸上的窟窿,一如封面小人儿脸上没有眼珠的眼窝,黑漆漆且深邃……

MH=米歇尔·维勒贝克

MW=周末画报

MW:为什么在前言里你说自己是“充满硫磺味的粗野作家”?

MH:因为大家经常这么说我,所以我就引用了他们的话。

MW:你是虚无主义者吗?《一个岛的可能性》里弥漫着一股虚无主义的情绪。

MH:我不是虚无主义者。我和“虚无主义”相处得挺好的。

MW:很多中国读者都把你和加缪做比较,说你是21世纪的加缪。你认可这个说法吗?--

MH:不能说这是一个荒谬的对比。我想这是因为加缪是法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在世界有名的作家。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读过很多加缪的作品,但是我很理解读者们为什么这么看。我觉得我和加缪作品的区别在于,他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人,在我的作品里,主人公还是常人。加缪作品里的主人公好像代表的是一类人,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MW:你希望通过性的描写传递出什么信息?作品改编成的电影里,这些场景被删掉了。

MH:没有特别的用意和目的。我并不是把性做为惯常的场景重复出现。首先,我没有参加电影的拍摄。其次,我认为在电影中展现性比文学要难得多。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色情文学会成为一本很好的书的主题,但电影不是这样。

MW:作家通常有创作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你写作的低谷期是什么样的?

MH:我倾向于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做。但是不得已,可能会被迫需要做些事。

MW:有长时间写不出来的状态吗?比如:4个月?

MH:有写不出来的时候,但不到4个月。4个月的时间实在太长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维勒贝克米歇尔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材料星故事(一)
不要说话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呜嗷,怪兽登陆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