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而呐喊

2018-03-07 02:40陈娴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封建思想呐喊自由

陈娴

【摘要】鲁迅先生的《呐喊》文集包含14篇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文章以《呐喊》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以鲁迅先生刻画的人物特征为切入点,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表达了鲁迅为新时代呐喊的心声。

【关键词】《呐喊》;封建思想;自由;鲁迅

14篇小说融合成一本小说集,《呐喊》承载着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封建思想以及腐败传统的抨击;14篇小说发出了各自的声音,汇总成为一句时代的呐喊,唤醒了更多的清醒者。

很多学者评价,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把匕首,撕破了蒙在旧社会天空上的黑暗幕布,让那如同赵七爷身上的长衫,酸腐,恶臭,却又象征着封建权威和人性奴役的黑暗幕布破开来,透露些许光亮到这愚昧、肮脏、陈腐的传统封建主义社会的地面上,让有思想的进步青年、勇于向前的革命者、敢于向旧社会抗争的有志之士看到新世界、新社会的希望。

读《呐喊》,读的是封建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读的是生活在封建旧社会穷苦百姓的人性争气,读的是鲁迅先生对于万恶的黑暗社会的无情抨击。《呐喊》,让我感到一丝沉重,犹如一块石头压在心里,透不出声;犹如一块厚布封住了自己的嘴,只有大声喊出来方可痛快。

《明天》中粗笨却爱子心切的单四嫂子,在心中唯一寄托的宝儿病重之时,病急乱投医的乱象,庸医何小仙令人作呕的长手指以及唯利是图的市井泼皮蓝皮阿五,等等,刻画出了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传统封建思想桎梏却又无可奈何的母亲的悲惨形象,让人唏嘘。

《药》中的老实巴交的华老栓、始终赔笑的华大嫂、得了痨病始终不停咳嗽的小栓,以及认为可以用人血治肺痨而高价买回来的“人血馒头”和向往革命而被砍头的夏四奶奶的儿子,等等,鲁迅先生用他的“匕首”深度地刻画出了在大革命来临之时人们的陈腐、愚昧和无知。可笑的是华大嫂最后在小栓坟前祭奠,并没有看到夏四奶奶所说的影像出现时,“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让人深感其悲哀。读《药》,读得让人气愤,却又对这些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饱受剥削的百姓无可奈何。

《故乡》中称鲁迅为“老爷”的闰土、刻薄如同木偶人的“圆规”杨二嫂,以及《阿Q正传》中受尽压迫,却始终自欺欺人,认为“儿子打了老子”“老子要革命”的阿Q等人物,鲁迅先生用自己的笔将他们深度刻画,为我们还原了“五四运动”期间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和心理、性格等真实的病态写照。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八个字可以概括活在封建旧社会又逢大革命来临之前的中国人民,这八个字饱含着鲁迅先生对那时中国人民的怜惜,而这八个字更加具体地体现在了“孔乙己”“阿Q”“陈士成”等一大批穷苦人民身上。

孔乙己,一个封建社会落魄的读书人,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整天“之乎者也”賣弄自视了不起的文学才华,却无一技之长,整天在酒肆放浪。做了梁上君子的他,却又瞧不起那些劳动人民,沦为人们的笑柄,最终被打断了腿,生死不知。孔乙己尽管心地善良,却在封建社会毒瘤的影响之下,饱受折磨,传递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自视清高却深受迫害的现状。

而在《呐喊》之中,另一个代表人物“阿Q”,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人民的典型形象。可怜、悲哀,身为长工的他一无所有,受尽欺凌与剥削,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在这个黑暗社会中寻求着自己一丝活命之法。他期望改变,却因长期以来受尽压迫而无力反抗;他向往革命,希望革命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生活,却根本不懂什么是革命,寄希望于封建社会和革命时代之中求得生存,最后难免被枪毙。阿Q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典型缩影,更是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人生扭曲的真实写照。

《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描绘了在“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这是鲁迅先生自己对《呐喊》的介绍和定义,展示了传统封建社会主义最底层的现状,直入社会最黑暗的层面,揭示那个年代社会各层级的突出矛盾。

在高中课本中,《药》《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均有收录,却难以全面地把14本小说系统通读。所刻画的人物又如此生动,让人难以忘却,有时,合上这本书,闭眼想着,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何尝不是国民思想劣根性的合集?这些人物又何尝没有出现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习惯用“精神胜利法”欺骗自己的阿Q,自视清高、瞧不上劳动的孔乙己,为“中举”而发怔的陈士成,成天自视高人一等而说三道四、评头点足的赵七爷和那些看着阿Q砍头却埋怨阿Q“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以及调笑孔乙己“又偷东西”的冷漠而又无情的看客……这些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构筑了社会人生的百般姿态。如同前些日子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一群乘客看着大妈与司机互骂互掐,却无动于衷,不闻不问,冷眼相看,又如何不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这些人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跃然而来,穿过旧社会的时代隔阂,重生在了当今的新时代,但是他们并非真的“重生”,而是那千百年来蛰伏在中国人民思想深处的劣根性在心底里作祟。

在《呐喊》中,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命运都那般悲惨,那般无奈,因为他们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生活在一个命运无法由自己决定的黑暗旧社会之中,生活在一个人性被统治者压迫、自由被统治者禁锢、思想被统治者压制的封建旧社会之中。而新时代,虽然在我们身边也有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但这些人的命运并不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那么凄惨,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新的社会之中。

当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它包容、大度、宽厚,它让人人都享有着尊严、自主与自由,让各种不同的人都有生存的空间,让不同的人都能充分地享受自己的人权,都有向上进取的空间,都有追逐幸福的空间。

也许鲁迅先生看到后,会有宽慰。

【参考文献】

[1]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J].现代中文学刊,2012(06):20-41.

[2]鲁迅.从“沉默”到“呐喊”[J].领导文萃,2018(03):63-66.

[3]焦黎黎.寂寞中的呐喊——鲁迅《呐喊》解析[J].牡丹,2018(6X):36-37.

[4]林非.《呐喊》中的散文——《论鲁迅的小说创作》片断[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02):1-18.

猜你喜欢
封建思想呐喊自由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