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03-08 20:50张云飞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习近平

张云飞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新理念、优化自然条件新思路、绿色发展新方略、国土空间新布局、国内生态治理新设计、全球生态治理新方案,构成了其“四梁八柱”。只有坚持对该思想的自信和自觉,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治理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梁八柱”已清晰而完整地呈现出来,掀开了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篇章。

生态文明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思想,习近平深刻揭示出人、田、水、山、土、树之间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科学说明无机物和有机物、人和自然是一个通过物质变换构成的生态系统,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形成了其生态本体论思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根据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科学”思想,习近平深刻揭示出自然和文明、生态和文明内在相关的历史演化规律,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形成了其生态史学思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在确定生态环境领域的公域和生态环境产品的公物的基础上,习近平揭示出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的深刻道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其生态正义论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财富源泉的思想,习近平科学揭示出了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发展规律,提出了生态价值和生态资本的概念,形成了其生态经济学思想。在广义上,这一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总纲。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习近平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目标,形成了其生态政治学思想。

总之,上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先导。

优化自然条件新思路

促进和实现自然物质条件持续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从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的高度,习近平提出了夯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新思路。

实施人口绿色发展计划。人口持续性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在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的同时,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人多压力大。因此,必须实施人口绿色发展计划,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是原材料的来源。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因此,必须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快推动能源领域的革命。能源是动力和照明的来源。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推动能源领域的全方位革命,建设能源低碳型社会。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是生产和生活的场地,是吸收排泄物和废弃物的场所。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因此,必须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安全型社会。

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建设灾害防范型社会。

这样,习近平就明确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中的基础性内容和要求。

绿色发展新方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发展的协调发展。就此,习近平提出了绿色化和绿色发展等新方略。

坚持绿色化和绿色发展。绿色化实质上是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原则、理念和目标的推广和实践过程。绿色化和绿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概念。“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当然,实现绿色发展不能脱离“新发展理念”这个有机整体。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我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社会结构要素的革命性变革,关键是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目前,必须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節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实现绿色化,必须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既要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自信。

加强绿色科技和绿色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事业,必须将创新发展作为动力。一方面,要抓住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趋势,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要看到生态文明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绿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这样,绿色发展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身抓手和有效路径。

国土空间新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价值。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其功能来看,国土可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方面。我们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三种空间的合理结构。同时,要加强空间规划管理,实现多规合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也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是国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坚决捍卫国家海洋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前提下,必须把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陆地生态文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统—起来。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节点。生态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可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因此,必须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按照海绵城市等生态城市范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区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化原则。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必须将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作为重点突破的重要领域。

可见,习近平提出了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成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特色。

国内生态治理新设计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相关要求之后,习近平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这样,就突出了制度创新的价值。

大力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将绿色化原则贯穿和渗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切实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了强化制度的约束作用,必须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红线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深化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改革。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要重视顶层设计,强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的作用;又要推进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生态治理机构。

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态文明领域中的问题。为此,必须不断完善有效约束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抓紧落实生态文明考评制度。不能再以GDP论英雄了,必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使之成为风向标和指挥棒。

总之,注重制度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闪光点。

全球生态治理新方案

在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习近平也十分重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世界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诉求。这应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基本遵循。

加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前提下,《巴黎协定》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G20杭州峰会促进了协定的生效。

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为了有效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必须着力深化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以加大绿色投资,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相互交融、通达、促进,共同编织出我们深刻而美好的愿景。

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这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經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只有坚持对这一思想的自信和自觉,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责编/孙垚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习近平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标题党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