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文化工程的实践与创新

2018-03-08 03:13蒋毓新王楠胡齐琪
科技资讯 2018年36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实践创新工程

蒋毓新 王楠 胡齐琪

摘 要: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文化工程”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体现教育公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融入资助工作始终的一项育人文化工程,至今已实施17载。本文主要论述了该工程的实施过程,对工程实施的特色和成效进行凝练,进而对高等学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精神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资助育人 工程 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c)-0200-03

1 资助育人文化工程实施的目标与思路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陕西师范大学以精准资助为手段,以全面育人为目标,树立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实施“资助育人文化工程”,在对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对学生实施“精神资助”,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心理焦虑和情绪孤独,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核心价值观,能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 资助育人文化工程实施的方法与过程

2.1 确立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育人文化之魂

为了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形成资助育人文化,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学校在2000年就确立了“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工程实施理念,成为推动学校资助工作开展、传承育人文化的精神之魂。“受助思源”旨在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常怀着感恩之心,时刻铭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的关心与呵护;“获奖思进”旨在教育学生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同时,弘扬学校办学74年以来积淀的“拥书自雄,抱道不曲”优良学风,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传递爱心”旨在教育和培养学生不仅要深刻感受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所给予的关怀,更要将这种大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及公益活动,用自己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回报社会。

2.2 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凸显育人文化导向

“资助育人文化工程”既强调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点”,更注重鼓励优秀学生进而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这个“面”,做到“制度设计合理、政策导向明显、资助政策完备”,根据受助学生的地区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立针对性强的资助项目,强调育人工作的文化导向。各类奖学金项目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旨在鼓励学生通过认真研究和勤奋学习成为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各类助学金项目主要用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旨在为学生缓解生活压力,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安心学习、励志成才;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项目则主要用于鼓励学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了资助政策,同时,精心设计了“微爱.远行”等多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资助项目。

2.3 加大资助育人投入,发挥育人文化实效

为了拓宽学校“资助育人文化工程”的受益面和覆盖面,学校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补助标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促进育人文化实效的发挥。学校设立捐赠配比政策,对社会各类捐赠资金设立的奖助学金,按照其资助总金额20%的比例配比资助经费,以扩大该资助项目的影响力和受助面。同时对学院争取捐赠项目基金实行40%的配比激励政策,激发了学院为学生争取资助项目的积极性。学校每年投入约450万元,把每月发放的非师范生“粮油副食补贴”更名为“非师范生生活补助”,将资助标准从每人每月28.8元提高到60元;每年投入60余万元專项资金用于提高“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等项目的奖励标准。上述奖助标准的提高,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另外,学校每年投入50余万元设立非师范生困难补助专项基金,用于非师范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临时补助;每年投入20万元为学生设立专项应急救助资金,确保每一位遭受意外伤害或突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4 创新资助育人模式,深化育人文化内涵

学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模式,通过设计个性化的资助方案、实施发展成才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深化育人文化的内涵,教育引导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外语学习资助奖励方案,出台《高水平外语考试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学生学业单项奖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习能力;设立“微爱·基金”“微爱·远行”“微爱·助跑”等个性化资助项目,有针对性地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实施了发展成才计划,突出实践导向,将原来零散的勤工助学岗位进行整合,实施模块化管理和项目化运作,主要分为实践创新项目、科研创新项目及志愿服务项目3个模块,每年划拨50万元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勤助科研创新基金”,划拨60万元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勤助实践创新基金”。特别是学校为此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资助工作中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h,每学年不得少于30h,并以此作为学生申报各类奖助学金的必要条件之一,从制度上着力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做到“受助思源、感恩回报”。学校精心策划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受助学生知恩感恩,从2003年起,将每年4月确定为“诚信教育活动月”,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诚实守信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园里营造出“人人学习诚信、人人宣传诚信、人人践行诚信”的良好氛围。

3 资助育人文化工程实施的成效及经验

3.1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

學校“资助育人文化工程”在服务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对受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三个有效”的结合。一是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学校在学风建设顶层设计,将资助育人纳入重要内容,通过政策鼓励、榜样激励,带动优良学风养成。学校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受助学生谭聪伟,大学期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发表6篇SCI论文,保送到清华大学硕博连读;计算机科学学院2013级受助学生张正,连续3年专业排名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毕业前夕收到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东北大学和多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录取offer。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引导并支持受助学生通过组建爱心社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做贡献、受教育、长才干。由学校受助学生组建的爱心社团,每年都会组织受助学生参与学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由校团委发起的“知识援助行动——城市家庭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活动”,迄今已多次受到团中央、团省委的表彰。另外,作为爱心社团之一的自强社发起的“善行100”社会实践活动曾受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表彰。三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依托学校作为陕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这一平台,将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与精神帮扶、心理疏导有效结合,通过对受助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的方式,有效解决受助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迷茫和心灵上的低谷,一定程度助力了受助学生健康成长。

3.2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资助育人效果显著

学校“资助育人文化工程”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懈追求。学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知恩感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互助共享的优良品质,不断挖掘资助育人功能。2007—2016年,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各类奖助学金人数占总获奖学生总数的80%以上;保送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学历深造的达3000多人;涌现出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张京京,“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陕西好人”荣誉获得者刘炜,“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6年里约残奥会”乒乓球团体金牌、个人银牌获得者杨倩,被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基层就业典型徐文凭、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凭借一己之力,建起两座学校”“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宋飞朝,获得全国“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常嘉玲,第一、二届“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受助学生,充分体现了育人成效。

3.3 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做法经验得到推广

学校“资助育人文化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是主管部门高度评价,并予以推广。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及陕西省教育厅的官方网站、相关报刊等都对学校资助工作的特色做法进行了专门报道推广。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更是给予了学校资助工作“用心感受、用情温暖、用爱记录”的评价。二是主流媒体广泛深入报道。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对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资助管理中心微信平台推出了“陕西师范大学助力学生成才梦,资助工作不放假”的主题推文;多年以来,学校为留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办团圆宴、发放自制暖心月饼等慰问活动多次被新华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微信、网易新闻等多家新媒体平台报道,并获得数百万网友点赞支持。三是吸引了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大量社会类助学金涌入学校,奖助金额由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今天的几百万元,成为学校学生资助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和方法,努力开创学生资助文化育人工作新局面,学校的经验和体会是: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始终,着力推动解决受助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为受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必须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道德品质,紧紧围绕“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这个根本,不断丰富并发展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和内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三是必须积极搭建提升受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类实践平台,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拓展育人途径,全面培养和提高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受助学生获得实现全面发展的机会。在新时代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应当继续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凸显学生资助工作的政治责任和育人使命,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重点,深入推进资助育人文化工程顺利实施,积极探索全员与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 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评论,2016(7):31-34.

[2] 姜沛民.育人为本 需求导向 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4-17.

[3] 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6(8):42-44.

[4] 包家官.发展型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9(1):72-75.

[5] 赵贵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94-96.

[6]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45.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实践创新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