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e—NAV发展的分析和应对措施建议

2018-03-08 03:13罗坚
科技资讯 2018年36期
关键词:对策发展

罗坚

摘 要:本文从对当前IMO、IALA等国际组织对发展e-NAV的要求入手,通过对丹麦、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e-NAV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e-NAV发展建设的一些特点,并总结了对e-NAV建设发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提交MSP案例、以物联网作为发展切入、建立高层次的合作共商议事机制和开发系统集成平台等我国发展e-NAV的4项建议。

关键词:e-NAV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c)-0234-02

e-NAV近年来一直是世界海事领域的一个热门主题,但是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广泛认可的成功案例,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对这一概念在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和在实践上的重重困难。但航海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建设交通强国,在e-NAV领域应当有所建树。

1 当前e-NAV发展现状的分析

1.1 IMO、IALA关于e-NAV的要求

IMO作为e-NAV的主导机构,持续地推动e-NAV的发展完善。2013年,IMO提出了包括9项内容的e-NAV发展战略。IALA专门成立了e-NAV分委会,并已明确了四大基本要素:技术架构、导航PNT、通信方式和数据模型。

1.2 国外在e-NAV领域的动态

世界各國围绕e-NAV开展了许多研究探索,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欧盟力推蒙娜丽莎项目,根据e-NAV架构构建了一套测试应用平台。该项目主要包括基于AIS、ECDIS、深度数据模型、环境管理工具的动态航线计划,船员证书自动认证,高精度测绘数据,海事信息共享计划等。美国近年在e-NAV方面的主要举措包括:进行AIS推进和技术引导,进行RBN/DGPS改进和推广,重点进行eLoran改造,承担IALA海上用户需求调研和分析。日本开展了AIS航标及虚拟航标的深入研究和应用、AIS二进制电文的进一步应用、E-NAV用户需求调研等相关工作。

综观各国对e-NAV的研究探索,有几个共性特征。

(1)研究试验重点都是通信、电子海图领域,主要集中于GNSS脆弱性及其改进方案的研究、GMDSS现代化、VDE、AIS、电子海图等具体技术,而对于综合集成的进展相对较少,这也是e-NAV的难点。

(2)涉及的要素主要是水文气象信息、高精度定位、航线航路信息等内容,都还没有跳出海事范畴,没有从更大范围整合信息,且有的项目提出已较长时间,近年没有突破性的成果。

1.3 我国在e-NAV领域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e-NAV领域的现状总体可以概括为:成就不小,声音不大。

我国VTS世界最多。全面建成了沿海AIS网络。电子海图(航道图)覆盖了沿海主要航路、长江干流和珠江水系。开展了北斗卫星系统在海事领域的深化应用,DBDS、北斗CORS、北斗遥测遥控等提供了GPS之外的可靠选择。建立洋山港、长江口e-NAV示范区等,开展能见度不良情况下靠泊、NAVDAT等e-NAV有关项目。这些项目都取得了较好成效,有些在世界范围也是首创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存在一些较明显的问题。我们对于e-NAV更多的是解读和跟踪,落地的试验探索项目还不够多、代表性还不广泛,没有及时将成果形成提案上报IALA,在国际上没有形成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

2 对e-NAV的几点认识

(1)e-NAV是一个长期的过程。e-NAV不是与传统航海的一次割裂,我们很难突然地突破原有模式和思维,e-NAV的发展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实现e-NAV更是一个庞大工程和艰巨任务。

(2)e-NAV没有固定的模式。e-NAV的终极目标是实现“e”。对船舶而言,需要的答案永远都是“安全或不安全”。但各地自然条件、通航状况和风险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在发展e-NAV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从目标和结果出发的原则,尽量减少具体技术和方法的限制。

(3)e-NAV没有终点。人工智能、无人船艇都将进入海事航运领域。这些目标的实现基础都是e-NAV,其实现过程就是e-NAV不断发展的过程。e-NAV的发展没有极限,因此所有的e-NAV工程都只是当时技术条件的综合体现和应用。

3 对我国e-NAV发展的建议

总体而言,e-NAV目前仍然是一个有待开拓的领域,对于我国提高话语权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3.1 开展试验探索,积极提交MSP(海事服务集)案例

MSP是岸方提供给船舶的标准化、通用性海事服务的集合,当前包括了17种服务。IMO将MSP视为e-NAV从功能到实现的手段,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我国在e-NAV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基于这些成果,我们可以按照MSP的规范,进行产品描述、建立数据模型和接口设计,在IMO进行注册认证。比如,我国在洋山港、长江口开展的e-NAV示范区建设,我们可以以此形成相关的MSP提案,把成果推广出去。

3.2 利用物联网为切入建设中国版e-NAV样本

物联网概念通过合适的技术或设备,广泛采集、传输和处理物体信息,形成一个物物相联的泛在网络。物联网可以作为e-NAV的技术框架,广泛采用视频、RFID、红外感应、激光识别、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结合大数据云存储,使得所有与航行相关的自然信息、管理信息,都能全面采集、可靠传输、迅速处理和智能应用。那样船、环境、管理方能够在这一网络中沟通对话,共享信息。这将是e-NAV的一次突破。

3.3 建立高层次的合作共商议事机制

e-NAV涉及利益主体多元、诉求多样。目前已经开展的示范项目,信息大多局限在海事甚至仅仅航标、通信、海图领域,相关的港口作业、引航调度、船公司动态等信息难以获取。究其原因,不同部门出于信息安全、部门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形成了信息壁垒,各自为阵、信息不通。因此有必要从更高层次建立合作共享机制,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的全面、互通,才能更加高效、智能地决策、管理和运行。

3.4 开发系统集成平台,实现智能应用

e-NAV容纳了涉及各要素、各层面的海量数据。但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的深度挖掘、分析并准确传递给用户,数据仅仅只是数据,而不能成为信息、不能有用。在IALA e-NAV140文件的e-NAV架构图中,也对数据和信息的根本区别进行了示意。因此e-NAV定义中的“e”或者“harmonized”,都要求统一集成、协调优化的数据平台,才能发挥海量数据的效用。e-NAV数据模型已经确定为S-100,而无论e-NAV基本要素中的通信技术、PNT或者MSP中的产品,都是具体的支持技术和填充,而且大多有备选方案。因此我们应当将关注重点落在技术架构的实际转化上,即一个统一集成的应用平台及其后台。e-NAV不是技术手段简单的堆砌叠加,而是深度优化重组,才能便于使用、促进管理。缺少一个集成优化平台,数据越多,反而越是繁复累赘,越会引起混淆混乱。现在国内外不少集成系统,目前只是将不同的系统拼接在同一个界面,但是数据信息没有实现关联共享和调用。

参考文献

[1] Information Paper on the draft IALA Recommendation e-NAV 140 on the e-Navigation Architecture–the shore-based perspective (Ed 2)[Z].

[2] IALA e-NAV9 output paper 2[Z].

[3] 李巍.物联网技术在海事通信领域的发展及应用[J].应用技术,2013(35):495.

猜你喜欢
对策发展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