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浅析

2018-03-09 05:16蒋文
卷宗 2017年36期
关键词:劳动力区域经济

蒋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部区域对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资源及初级产品流动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劳动力

东部怎样对中、西部产生影响呢,这显然有两个基本的渠道:一是东部吸引中、西部的生产要素,二是东部的商品进入中、西部市场。后者显然就是理论研究部分提出的“市场挤占效应”,尽管直观上非常容易理解,但却难以获得地区间的贸易数据,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区域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

1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这种特殊生产要素的流动在理论上具有复杂的含义,它对人均经济水平(人均GDP)的影响似乎不易判断。一方面,季节性流动不改变区域的人口基数,在促进流入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使流出地获得高于本地同等劳动力的报酬,否则劳动力通常没有流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永久性迁移在增加流入地经济总量的同时也扩大其人口基数,对流出地的影响则正好相反。因此,劳动力流动对区际人均GDP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但是,鉴于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户籍制度长期难以有效打破,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渐进特征,现实中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非常多,时至今日,劳动力流动仍然受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地方保护主义、城乡文化差异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跨省、跨区域的永久迁移更是困难重重。在我国农业人口过多、农村劳力长期严重过剩以及上述制度背景等条件下,我国劳动力向沿海地区的集聚以普通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为主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动特征,低技能和弱势群体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流入地获得的带回流出地的劳动报酬与他们实际所创造的价值难以对等,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能够实现永久迁移(解决户口问题),但这部分人一定是流出群体中的“能人”,即使如此,他们很可能也只能成为流入地的较低收入者,但相对于流出地,他们又可能是高收入者,因此他们的迁移可能同时降低流入、流出地的人均GDP,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类似,但更可能有利于流入地,高技能、高学历等因素使他们实现永久迁移要容易得多,而高技能往往使他们成为流入地中等收入以上的居民,对流出地而言,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出既是知识、智能的流失,更是创新能力的损失或丧失。

2资本流动

由于收集不到系统的省际间资本流动数据,本文这里关于资本流动以及下文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初级产品流动对“东部隆起”和“中部塌陷”从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主要通过引证相关文献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即东部地带)进外资一直占据了全国大陆地区引进外资总量的极大份额,中、西部占据的份额非常少,甚至截止到2007年底,东部地带的份额仍然接近85%,而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的份额分别只有10%、6%左右,西部的东6省和西6省的数据也已一并列出。外贸依存度数据反映了同样的格局。这些数据总体上从侧面或间接反映了东部的资本收益率最高而中部的资本收益率最低的特征。

除了资本流出和难以获得资本流入之外,中部还面临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间接损失资本的渠道,这就是资金以购买商品的形式主要流向东部。因为,在东部已经成为制造业核心区的前提下,东部的商品除了出口和供应本区域之外,还大量辐射中西部,考虑到由于空间距离而产生的包括信息搜寻、达成交易、运输等在内的各种成本因素以及中部与西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巨大差异,东部商品必然更多地覆盖、占有中部的市场,西部市场受到东部商品的冲击要比中部小得多,这意味着西部的产业发展可以比中部更好地得到本地市场的支持。这样,从商品流动角度看,中部间接面临资本积累不足的困境。

尽管就资金流动的直接成本而言,中部与西部可能差别甚微,但是受空间距离影响,资金流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联系无疑是紧密的。资本这种重要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地与人口的流动密切相关,一方面,人口的流动将附带资本、资金的流动,另一方面同,资本追逐利润的流动也伴随人口的相应流动。例如,高技能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往往较高,高技能劳动力从中部向东部的迁移显然将附带个人和家庭财产的转移,特别是企业家的迁移往往还伴随较多物质资本或财富的转移,或者,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东部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投资机会、高资本收益率越来越吸引中部的企业家及其资本,这对流出中部人均经济水平的影响显然是负面的,更不用说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这样,联系前面关于人口(劳动力)迁移或流动的特征,中部受广阔的地域空间上产业集聚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或市场因素主导的资本流出规模可能相当庞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资本流出规模也一定是不断扩大的。从资本流动的方向看,尽管中部流出的绝大部分资本无疑被东部吸纳,但是从前面人口流动的特征看,不排除也有一部分流向最西部省份的可能。同时,中部的商品市場一方面被东部大量挤占,在中部自身产业集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不排除中部的市场也被西部挤占。综合起来考虑,中部的资本流出一定推动了“中部塌陷”。当然,中部受产业集聚机制主导的资本流出规模大可能并不意味着西部的资本流出规模小。首先,全国性的区域经济差异或产业集聚的总体格局是沿海与内陆的分化,中部与西部的分化相对于沿海与内陆的分化要小得多,资本流动的大方向或格局是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其次,因为西部大开发及此前的财政分配格局较多照顾了西部等政策因素,西部实际上获得了更多可供流出的资本,这应该也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产业集聚机制在广域空间层面上的作用效果是一致的。

3资源及其初级产品流动

拥有丰富的资源通常被认为是好事,但经济学研究却发现了大量有违这一观点的事实:非洲资源丰裕的国家居多,但却多数相当贫穷;瑞士和日本是世界上典型的资源贫乏国家,但却十分富裕;盛产石油的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与资源贫瘠的东亚新兴经济体(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形成鲜明反差。

采掘业的相对投入规模限制了其他部门的投入水平,资本和劳动要素在部门问的转移使制造业和相关的技术服务业提升乏力,经济增长缺失关键动力;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矿产资源的开采都会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伤亡事故,直接威胁到人的生活与生存,矿源一般位于偏远地区,城市化水平大大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富裕的人群便将资金转移到环境较好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当地制造业逐渐萎缩,矿产开采积累的资金缺乏可供投资的对象,投资环境的恶化不仅难于吸引外部资金进入,也迫使本地投资者将资金转移至其他地区寻觅投资机会;资源采掘业中的产权安排存在严重的弊端,尽管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已为《宪法》明确规定,但这种所有权并没有得到优化的保障,在资源开采的许可权方面寻租活动和腐败现象盛行,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遭到既得利益者的践踏和破坏,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难以形成,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动机导致急功近利的开采行为、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由于资源采掘业中的产权安排问题,来自于资源的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个体矿主和一些不法官员手中,贫富差距便由此扩大,甚至危害到社会安全和稳定;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以采掘业及相关的低级制造业产业结构为主,这种经济环境需要的是对工资要求不高的低技术廉价劳动力,而科技人才则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本自然也就难以积累。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力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