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服务民族教育的路径分析

2018-03-09 20:21董俊光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十九大高原

【摘 要】 文章论述了甘南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特点,一是高寒缺氧的艰苦条件,二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提出高校教师服务民族教育的路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立足高寒缺氧的艰苦条件和多民族并存的实际,扎根高原,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具体要做到需要跳出“高原意识”,积极创造美好人生;用梦想点亮人生;积极营造民族和谐局面,助推民族教育。

【关键词】 高原;民族教育;十九大;合格党员

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每个共产党员成为合格党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甚至可以说,确保每个共产党员成为合格党员,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个基础性的条件。作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就是要立足实际,攻坚克难,助推高原民族教育,做一名合格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立足实际,攻坚克难,助推高原民族教育就是要从甘南、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高原、多民族并存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高原民族教育事业献计出力。

一、甘南民族地区高校的特点

1、高寒缺氧的艰苦条件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合作市海拔2936米,年均气温为1.7℃,没有绝对无霜期。”[1]高寒缺氧、条件艰苦成为甘南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一个最为的显著特点。

2、多民族并存

多民族并存是甘南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甘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亦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主要居住着藏、回、汉等民族。”[2]P18甘南州总人口为74.5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46.47万人,占总人口的62.31%,甘南州又是一个以藏传佛教为主,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并存的多宗教地区。宗教活动场所多、信教群众多、宗教教职人员多,是甘南宗教的基本特点。全州有批准开放的寺观教堂等192处,教职人员近万人,信教群众约4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59.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是安多藏区民族宗教文化中心。学校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18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70%,是内地藏族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二、高校教师服务民族教育的路径分析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早已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了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统一,坚持了人的被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面对高寒缺氧的艰苦条件和多民族并存的实际,我们应该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发扬人的主体能动性。

1、跳出“高原意识”,积极创造美好人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地反作用。祖祖辈辈生活在甘南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存在,在甘南独特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甘南独特的社会意识,即“高原意识”, “高原意识”又强化了甘南独特的社会存在,甘南独特的社会存在又进一步巩固了“高原意识”。 长期以来,甘南的发展在这种循环往复中缓慢推进。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高原意识”,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主体性,对人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人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部分甘南人的惰性。其二,形成了封闭意识,作为地处高海拔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的藏族人民,特别容易为外界所封闭,也容易自我封闭,封闭意识一方面容易导致僵化思想的发生,容易导致改革意识缺乏,创新思维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封闭意识影响了对外开放。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甘南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大舞台。“高原意识”实际上构成了甘南长期发展缓慢的主体原因。惟有走出“高原意识”,甘南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甘南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走出“高原意识”,需要甘南人民克服惰性,积极发挥主体性,大力弘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之甘南精神,大力弘扬苦干、实干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幸福的生活。走出“高原意识”,需要甘南人民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因为,无论是藏区人民自身的全面发展,还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改革创新精神的引导。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就是要将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甘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走出“高原意识”,还需要甘南人民树立开放意识。甘南人民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为甘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自己要走出“高原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广大学生走出“高原意识”,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树立甘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从而带动更多甘南人士走出“高原意识”,助推甘南发展。

2、用梦想点亮人生

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他认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他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如果说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话,那么香巴拉则是甘南藏区人民的美好梦想。内地的人们大多对香巴拉可能比较陌生,香巴拉是藏族传说中的理想家园、世外桃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那里一片安宁;那里人儿善良,那里一片清香;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它就是我们……我们的家乡。”在香巴拉中,“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痛苦,没有忧伤”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自我身心和谐。在改革开放的的今天,甘南日益走向世界,世界也日益走进甘南,中国梦日益走入甘南人的心中,日益与香巴拉之梦融合在了一起。一方面,中国梦改造、提升了香巴拉之梦,使香巴拉之梦奠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使它有别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有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有别于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亦使它成为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另一方面,香巴拉之梦亦丰富、充实了中国梦。理想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之精神动力。中国梦指引下香巴拉之梦体现了人民对理想的坚守,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成为助推藏区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也必将成为助推青藏高原与全国其他地区实现同步小康的理想信念基础。endprint

作为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梦与香巴拉之梦带入到课堂中来,有责任有义务阐明中国梦与香巴拉之梦的辩证关系,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香巴拉之梦结合起来,在服务祖国、服务甘南人民的实践中实现和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3、积极营造民族和谐局面,助推民族教育

面對多民族并存的实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人民教师,应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方针,努力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尊重、包容、欣赏、学习与帮助,积极引导广大同学“尊重兄弟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事。”[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人民教师,要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坚决抵制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之错误思潮,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认清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之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分裂分子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做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应该立场坚定、挺身而出,敢于同各种分裂活动作斗争,坚决捍卫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之大好局面,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针对民族师范学院的特点,应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之认同、对中华民族之认同、对中华文化之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认同。总之,要使和谐精神内化为我院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

总之,扎根高原、服务民族教育实质上就是将为学、为人、为业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积极为甘南教育事业之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修订本编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刘俊哲.藏族道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董俊光(1980-),河北唐山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十九大高原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