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申遗看秦岭古道文化价值

2018-03-09 20:23吴松显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四川蜀道概念和申遗相关举措,深入分析了秦岭古道历史文化价值和联合申遗对策,提出了秦岭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对我国古代秦岭古道这一珍贵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 蜀道申遗;秦岭古道;文化价值;联合申遗

关于秦岭古道的研究开始较早,成果颇多。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蜀道,其他路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但即使是蜀道研究也侧重于蜀道的历史渊源、兴盛及衰败、形制、路线、走向、以及名胜传说和旅游价值等历史方面,而对于蜀道申遗的现实对策性研究则相对较少。七年以来随着蜀道申遗工作的逐步进行,学者们在总结历代蜀道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涌现出一批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和旅游学等关于蜀道申遗的相关著作。目前学术界关于蜀道申遗的名称、起点、联合申遗、何种形式申遗还有诸多争论,本文从秦岭古道的文化价值角度出发,对陕西省秦岭古道的文化价值和申遗对策进行研究,最后提出關于申报秦岭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思考建议。

一、蜀道概念和申遗举措

1、蜀道的概念

蜀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古代一般是指狭义的蜀道,即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李之勤在《蜀道话古》中指出单从字面上考虑“蜀道”应解释为蜀地的道路或者蜀国的道路,蜀地或蜀国通往四方临近地区的道路。但从历史演变来看,将蜀道释义为四周的邻近区域,尤其是当时的首都长安通往汉中或者四川的道路更为贴切一些。[1]王蓬在《中国蜀道》一书中认为,广义上讲通往蜀国的道路,都可以称之为蜀道,但是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载的蜀道却是指长安通往成都的川陕驿道。[2]王子今也在《中国古代文化交通文化论丛》一书中认为蜀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所有交通蜀地的道路,后者指穿越秦岭巴山联系川陕的道路,并认为长期以来文化史上已将蜀道定义为川陕驿道。[3]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蜀道的定义一般是指狭义的蜀道。即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蜀道也不仅应包含四川通往陕西汉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道路,还应当包括陕西境内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等秦岭古驿道。

2、四川蜀道申遗的相关举措

蜀道申遗本应是相关区域内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协同申报,然而现在只有四川省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四川省于2015年启动了蜀道申遗工作。2016年8月,省政府成立了四川省蜀道申遗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11月,蜀道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取得了正式申报资格。目前,申报文本预审稿已经完成。2017年3月,预审材料已按程序正式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4]拥有众多人文遗迹的文物大省陕西却并没对秦岭古道这一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产生相应的重视,三省也没有对蜀道进行统一命名,仍然是各自行政。四川省蜀道申遗的提名地仅包括本省境内的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4条古蜀道及相关区域,如果2018年四川省单方面将蜀道申遗成功,届时陕西省将很难再进行秦岭古道的申遗工作。

二、秦岭古道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1、秦岭古道的概念

秦岭古道的概念从时间范围上指的是中国古代秦岭交通路线,起始范围是先秦至明清。它不仅仅包括现在的陕西通往成都的“蜀道”,还包括长安通往汉江平原的“楚路”。秦岭古道在我国古代长期作为国家级官方通道,与长安作为国都的地位密切相关。就此而言,秦岭古道的研究就是指周、秦、汉、隋、唐时期长安作为国都的交通状况,这也是秦岭古道的政治学和国都学含义。[5]

2、秦岭古道具有更高的申遗价值

(1)长安中心视野下的秦岭古道研究。在中国古代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千余年间,长安作为全国的都城,处于秦岭古道的交通中心,秦岭古道的研究也是基于长安视角下的课题研究。关于秦岭古道最早记录见于周初。王子今在《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一书中提到周原甲骨所见“[克]蜀”文字,证明蜀地交通条件已得到初步开发。[6]周代疆域南有巴、楚、邓;北有肃慎、燕、冀;东至薄姑,濒临东海;西达陇右。[7]为了巩固政权,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统治,中央政府必然重视交通建设。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也是周朝国威影响所在的地方。在宗周西方的大散关,有周道谷,是通往巴蜀的要道,由镐京经周原出大散关,是西周建国前后通往巴蜀的路线之一,在今四川彭县和新繁等地发现有商末周初的器物也可辅证这一点。[8]及至战国时期“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说明秦岭古道在战国时代已经开通。到了秦汉时期的“绝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又对秦岭古道进行修整与沟通,武帝时期“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史记·河渠书》)。[9]同一时期长安经过玉门阳关的交通要道为匈奴所阻,为沟通西南和开疆扩土的需要,又将通往成都郡的蜀道向前延伸,修筑“西南夷道”,“指求身毒国”,从而开辟了第二条丝绸之路。王莽时期,“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汉书·王莽传上》)。秦汉时期,由长安向南,循褒斜道、散关道、子午道,经汉中至成都。隋唐时期在继承秦汉沟通西南地区交通的基础上,将子午道劈为“荔枝道”贯通陕西和川东各府县。纵观我国古代长安作为国都的千余年间,中国的驿道交通网都是以长安为中心,沟通西南地区的秦岭古道也是以长安作为起点。为了经营巴蜀,通往蜀地的道路都是中央政府主动修建或者维护的。

国都东迁以后,长安虽不再作为国都,但其交通地位依然重要,秦岭古道作为沟通川陕的交通要道,依然被封建王朝所重视。元代由京师大都与西南的官路皆以长安城所在的奉元路为中心,长安依然是中国西部的交通中心。明代“永乐以后,番马悉由陕西道”(《明史·食货志》),川茶和汉中换取西番地区的马匹,也多经京兆府长安。清代以京师为中心有三大交通系统,其中“官马西路”中的“兰州官路”、“四川官路”都是以长安为中心,秦岭古道依然是沟通西南地区的官方通道。[10]即便是政治中心东移以后长安依然是西北军事重镇,沟通中外的交通枢纽,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长安一直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大陆桥梁。endprint

穿越秦岭通往蜀地的几条道路,随着政治中心的不断东移,先后也会产生主次轻重的变化。从最初的“故道”到褒斜道的开通使用,秦始皇的“南阙”,汉高祖的“蚀中”,王莽时期的通子午道,再到曹魏迁都洛阳的秦岭驿道数道并行,随着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行成,蜀道主线路发生大致自西而东为趋势的转移。[11]无论是穿越秦岭的蜀道还是楚道,都是秦人在以长安为中心的视野下对道路的命名。所以无论是从政治学还是国都学的角度,秦岭古道的研究价值要远远大于蜀道。

(2)秦岭古道的起始范围远超蜀道。秦蜀古道起点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长安(西安),终点在四川成都,这些古道加在一起,总计长度约4000公里,其中陕西境内有313处道路本体遗迹,陕西段的秦岭古道总长度约占道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12]李虎在《陕西秦蜀古道刍议》一文中提到计算秦蜀古道在陕西境内段总里程时,应当除去古道在平原地区的坦途,才能真正体现出古道的特色,并根据李之勤老先生对《通典》《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等文献的推算,得出仅穿越秦岭的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和褒斜道总长就有2468公里。如果再加上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分布于陕西境内的近千公里路段,陕西境内的秦蜀古道总长保守估计也有3500公里,最后得出结论:即使不包含蓝武道、库谷道、义谷道、锡谷道等通往汉江平原的秦岭古道,陕西境内的秦蜀古道也占到了蜀道总长的三分之二。秦岭古道的辐射范围,向东到河南洛邑,向西到甘肃天水联通丝绸之路,北至陕北高原,南达汉江平原,以长安为中心的秦岭古道,地处天下中心,辐射全国,占据我国古代半壁江山。[13]从秦岭古道的里程和辐射范围来看,秦岭古道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蜀道。

(3)秦岭古道承载了更加重要的历史作用。关于蜀道的历史作用不作多述。上文提到秦岭古道不仅仅包括现在陕西通往成都的“蜀道”,还包括长安通往汉江平原的“楚路”。《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一书中提到:“东南方干道自咸阳东南行,过蓝田、越秦岭、出武关,南至南阳郡,折南经邓县(今湖北襄樊市西北)抵南郡。这是关中南下江湘的通衢,后人称其为秦楚大道”。[14]这条穿越秦岭和巴山的秦楚大道,“为秦、楚之交通孔道”(严耕望《蓝田武关驿道》),历史上称之为武关道。严耕望先生在《蓝田武关驿道》中写道:“此道交通所及之地区,就其范围而言,占全国面积二分之一以上,就其经济而言,又为繁荣蔚胜之域”,武关道的历史作用可见一斑。

(4)三省联合申遗对策研究。所幸蜀道的联合申遗目前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川、陕、陇三省政府的重视。高天佑在《关于蜀道联合申遗的建议》中回顾了陇南市在四川蜀道申遗六年来的认识与过程,认为蜀道申遗“陇蜀古道”不可或缺,并对陇南市在三省蜀道联合申遗过程中提出了六个具体建议。[15]但作者文中的联合蜀道联合申遗只涉及四川广元、甘肃陇南和陕西汉中,认为蜀道仅包含川陕甘三省十二市,并未包含古代长安穿越秦岭的交通路段,似乎也未能跳出狭义的蜀道概念。宴波在《对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中提到根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蜀道申遗必须符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条件,应当尊重历史,将“秦蜀古道”、“陇蜀古道”都划到蜀道申遗中,保证蜀道文化线路的完整性。[16]李虎则在《陕西秦蜀古道申遗刍议》一文中直接针对四川省独自将蜀道申遗这一既定现实提出,陕西省现阶段能做的工作有三个:一是争取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二是一旦古蜀道(金牛道、广元段)有幸申请成功,争取成为其扩充部分;三是古蜀道(金牛道、广元段)申遗未能通过,争取与其整合,使秦蜀古道文本破镜重圓,展现蜀道全貌,再次冲刺。[17]上述三条建议较为符合陕西省现阶段的省情,然而四川省的蜀道申遗只差2018年最后临门一脚,以上建议也是停留在设想的基础之上。在争取三省联合申遗的同时,陕西省也应早作自己的打算。

三、关于秦岭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思考建议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有六条具体的评判标准。满足其中的一条或者多条,即可入选世界遗产。我国自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先后有山东泰山(1987年12月)、安徽黄山(1990年12月)、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年12月)、福建武夷山(1999年12月)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秦岭作为我国南北大陆、自然地理及气候分界线,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秦岭是蓝田人、大荔人的诞生地,也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佛教的摇篮。除了众多人文资源外,秦岭的野生动物资源和森林资源也极其丰富,就秦岭本身来说具有重要的人文和自然价值。届时如果四川省单独将本省的蜀道申遗成功,陕西省可将本省境内包括秦蜀古道在内的秦岭古道等人文景观结合秦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组合起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人文和自然双遗产名录。最后,申遗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秦岭古道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注 释】

[1] 李之勤.蜀道话古[M].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P7.

[2] 王蓬.中国蜀道[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P3.

[3][11] 王子今.中国古代文化交通文化论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P54.P43.

[4] 见胡宁.《四川省世遗办:蜀道申遗 正在加速》,来源:中青在线讯,2017-6-12.

[5][13] 高从宜,王健林等.道汇长安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P11.P11.

[6] 王子今.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P56.

[7][8][10] 西安市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古代交通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P19.P26.P629.

[9]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P293.

[12] 见木木.《“蜀道申遗”怎能少了陕西?》,来源:陕西省旅游网,2016-7-19.

[14]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P81.

[15] 高天佑.关于蜀道联合申遗的建议[J].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论坛论文集,2017.P18.

[16] 宴波.对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J].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论坛论文集,2017.P134.

[17] 李虎.陕西秦蜀古道申遗刍议[J].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论坛论文集,2017.P204.

【作者简介】

吴松显,男,河北石家庄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