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治理提升单位基层治理能力

2018-03-09 20:36陈彦仓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大数据

【摘 要】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单位基层的治理直接影响着单位成员的工作环境,用智慧治理提升单位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彰显。智慧治理具有发掘真相、汇集众智、智慧民主、科学考核等优点,可以实现公信力、责任力、执行力、监督力、服务力等微观治理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包括转变观念、平台建设、鼓励参与、工具训练、突破和扩展等手段。

【关键词】 智慧治理;基层治理;大数据

国家治理现代化可分为政府治理现代化、市场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每个领域由多个不同层次组成,包括中央、省市区、县市区、乡镇街道等等,在这个科层制体系结构的金字塔中,单位这一常见的基层组织构成了其底层基石,并作为社会组织细胞构成了社会形态并影响着运行机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和完善必定对单位基层的运行模式产生深刻的、颠覆性的影响,同时,单位基层治理的实施进展也制约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由此可见,将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贯彻到单位基层工作中,用治理理念重塑基层工作模式和场景,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

随着新一代轻装信息化的发展,智慧化信息工具的普遍应用,单位治理工作走向智慧化已是必然选择,用智慧治理提升单位的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单位基层治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单位基层治理的必要性

1、用单位基层的有限资源去完成日益繁杂的任务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中国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步入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社会物资、信息、资金流动加速,生产率提高,价值观分化的同时,利益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反映到具体的每个基层单位,就显现出工作繁重杂乱、千头万绪、时限紧迫,与此相映照的则是人手短缺、经费窘迫、工具物资不全,这导致了大量单位领导者的“人财物饥渴症”,总是感觉人手不够,经费偏少,而一旦满足了人员编制和经费的要求后,又可能进入人浮于事、资源浪费的怪圈。

2、科层制失灵和市场激励机制失灵

科层制的优点是稳定可靠,易于控制管理,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是适宜的,但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瞬间可得,科层制的低效、迟滞、有限作用、应变性差等弊端显露无遗。传统的单位工作模式下,领导者是依靠自身的个人魅力、知识、能力、信息先机、行政权威等优势来带领员工工作的,但在信息化社会中,这些优势渐次减少,而员工在这些方面的动能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增加,从而导致了科层制领导方式的失灵。

为激励员工工作,很多单位都采取了市场激励机制,以量定奖,以质定奖。但事实上,很多工作是很难进行量化衡量的,不同工作之间的平衡更是无从谈起,对不同工作顾此失彼的量化,结局就是量化较高的工作有人抢,量化不合算的工作没人干。尤其是临时性、一次性的工作,如果量化管理工作没有及时到位或没有吸引力,更是缺乏积极性。

3、攀比和单位文化

科层制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其单位文化是单调凝重的,而深度借用市场激励机制的单位文化则以无序竞争为主要特征,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某些人的个体愿望,然而单位整体工作目标的实施往往不可预测。

无论是采取科层制还是市场激励机制,在一个单位中,员工的绩效评估以及相互之间的平衡和攀比,都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单位工作的氛围和员工的士气,并成为单位文化的负面组成部分。很多员工对其认定为不合理待遇的肇因大多指向了领导者,并成为下一步工作的包袱和羁绊。

因此,单位基层治理势在必行。

治理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公共管理领域,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始于90年代,并根据中国实际进行了解读。“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1]管理的向位是自上而下的,而治理的向位则是上下互动的或多向位的,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者单位领导者,治理的主体则是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基层治理从机制、本质都无异于其它层次的治理,仅仅是层次和范围局限在单位基层范畴内,最大的特点就是协同合作的成分可以更多一些。

二、基层智慧治理

1、智慧治理

智慧治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和市场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利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社交网、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多个公共事务领域中,进行多向位互动的治理。

智慧治理是公共治理的一个范式。它强调利用智能技术去完成公共治理的目标任务,事实上,公共治理所强调的多元共治和协同互动等核心要义只有在智能技术的参与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单纯的治理就是无法落地的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但智能技术的实现又引导、轨制了公共治理的理论发展和推进路径,从而形成了智慧治理这样一个独特的治理形态。

2、平台建设

智慧治理需要相应的平台建设,目前很多单位已經建设或正在建设的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部门门户网站等平台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硬件和网络的角度讲,现在很多单位的配置已经足够了,关键任务是系统应用和业务融合,在智慧治理框架下,重塑业务流程,实现互联网+单位治理,并融入到整个系统中去。大力推进和完善单位三微一端建设,保持其活跃度和人气,打造单位及其所有成员全方位活动所对应的一个数字虚拟世界。

3、数据基础

数据是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基础,是推动和实现单位基层治理的技术支柱,并将直接关系到单位基层治理的水准和质量。但是,很多单位在这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包括:数据源较少、格式不兼容、数据意识缺失。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很多与工作相关的资料得不到及时的整理、分类和数据存储,数据经常性地遗失、散落,导致了数据种类和数量偏少、数据不完整、数据格式错误或数据不准确,数据质和量的低劣给智慧治理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单位应健全制度,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确保真实、准确、可用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 刘邦凡,詹国辉.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 2014(2)107-113.

【作者简介】

陈彦仓(1962-)男,汉族,硕士学位,从事公务员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电子政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大数据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基层治理法治化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青海省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