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

2018-03-09 06:29于洪岩
速读·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于洪岩

摘 要: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转变,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职业的发展,更会导致严重后果发生。因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改善

美国有研究指出,在教师、医生、护士、农民、律师、家庭主妇、教士、修女中,教师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最高。有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有关部门以及幼儿园应高度重视及时调整与疏导,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影响着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

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幼儿教师作为大众群体的一员,其心理健康标准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当然,在考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除了要符合大众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考虑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职业压力大

1.社会期望高: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除了要有事业心、爱心和奉献精神,还要有教育教学技能以外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单方面从幼儿教师日常工作中来讲,工作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2.工作压力大: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极为繁琐的。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有写不完的各种计划、观察记录、布置环境、对外观摩、公开课等等。教育改革的速度太快,稍一放松就落伍。教师职业倦怠已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

3.幼儿的多元性、个性化:如今的孩子家长都希望教师重视他们的“独生子女”,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家长及幼儿园的需要,但又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也造成了教师角色过度负荷。

(二)自我要求水准高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使幼儿教师深刻意识到如不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适应教学岗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无外乎也对幼儿教师带来了压力,这样的工作性质都在促成他们勤奋工作、充实自身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职业角色冲突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四)工作上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在于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有时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无理取闹的特殊情况发生,将教师逼迫到极限(打官司、降职、失业、索取补偿费用等状况发生),导致教师心理压力极大、内心的困扰使自己变得压抑、焦虑,甚至无法进入正常工作。

(五)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由于幼儿教师往往都是女性,情绪容易波动以及领导和同伴之间的评价都会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而“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六)网络媒体舆论压力

近年来,网络媒体视频关于教师虐童事件,造成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偏激看法,由个别恶劣现象导致对幼儿教师整体队伍的严重损害,使幼儿教师在工作和身心健康方面又多了一层压力。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热爱幼教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能正確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

(一)注重引导,提升职业素养

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养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及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

(二)给予机会,充分展现自我

作为园长、管理者应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获奖中产生自信,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他人的尊重是幼儿教师最大的满足。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三)营造良好氛围,改善教师心境

幼儿园有责任利用各种途径为教师建设与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同时积极开展专家引领,加强园本教研,积极发挥学习组织与教师个人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做新时代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从容应对时代发展的压力,让教师在充分体验工作成功的乐趣中形成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有效解决心理困扰

经常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从而促进教师思想与情感的深入交流;在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主动细致人微地观察教师的工作与情绪,帮助教师客观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或途径,从而及时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舒缓教师心中的不良情绪,保证幼儿园每位教师每天都能开心快乐地工作,并享受工作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五、结论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心灵的播种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赢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维护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包括幼儿园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区等在内的全部社会机构与力量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