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存在意义感的调节作用

2018-03-09 09:25杨东东
速读·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调节作用心理健康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的生命意义量表(MLQ)和一般健康问卷(GHQ)测量了247名在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大学生存在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且存在意义感在个体寻求意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存在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

目前,心理学界对生命意义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Steger首先提出生命意义感应该包括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前者属于认知维度,后者属于动机维度,并首次对这两个维度进行了清晰的区分和界定。存在意义感强调的是一种结果,反映着个体对自己生命目标和生命有意义程度的认识;寻求意义感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反映的是个体不断努力,以实现生命目标的程度。

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之间密不可分。研究表明,存在意义感和人的心理问题呈负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的心理问题。同时,存在意义感和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也呈正相关。而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关于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生命意义感和一般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存在意义感对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被试

从哈尔滨市随机选取三所大学,每所大学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300份问卷,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总的有效回收率82.3%。被试最终的状况如下:大一68人(27.5%),大二100人(40.5%),大三79人(32.0%);男生140人(56.7%),女生107人(43.3%);学科类别有一缺失值,自然科学专业人数为168人(68.0%),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数为78(31.6%);被试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0.73±1.44)岁。

(二)研究工具

1.生命意义量表

采用Steger等人编制,刘思斯和甘怡群修订的生命意义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该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即存在意义感量表(MLQ-P)和寻求意义感量表(MLQ-S)。两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07,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1和0.72,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1,表明量表的信效度良好。该量表采用7点记分,得分越高代表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

2.一般健康问卷

采用李虹等人修订的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该问卷包含20个项目,包括忧郁、焦虑和自我肯定三个维度。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63、0.64和0.75,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2,表明问卷的信效度良好。该问卷采用“是—否”记分法,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

二、研究结果

(一)寻求意义感、存在意义感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三者的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寻求意义感与存在意义感的相关系数为0.14,且相关显著(p<0.05);存在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为-0.24,且相关显著,(p<0.01);而寻求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p>0.05)。

(二)存在意义感在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将寻求意义感和存在意义感变量分别中心化,并将二者分别作为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将心理健康各个指标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存在意义感对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结果发现,存在意义感能显著调节寻求意义感和GHQ-20(即一般健康)之间的关系(ΔF=9.55**),即存在意义感可以调节个体在追寻生命意义时的一般健康问题。为了进一步理解交互作用的本质,我们考察存在意义感取高值(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和低值(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时,寻求意义感对GHQ-20的预测效应。结果显示,低存在意义感条件下寻求意义感对GHQ-20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寻求=-0.18,P<0.05),而在高存在意义感条件下的寻求意义感对GHQ-20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著(β寻求=0.17,P>0.05),表明存在意义感在寻求意义感和一般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中具有减弱作用。

存在意义感在寻求意义感和自我肯定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即存在意义感能调节个体寻求意义时的自我肯定水平(ΔF=13.15***)。运用上述同样方法考察寻求意义感对GHQ-20的预测效应,结果显示,低存在意义感条件下的寻求意义感对自我肯定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著(β寻求=0.16,P>0.05),高存在意义感条件下的寻求意义感对自我肯定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寻求=-0.19,P<0.05),表明存在意义感在寻求意义感和自我肯定关系中具有减弱作用。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中,存在意义感对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能够显著调节寻求意义感与一般心理健康和自我肯定的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发现,寻求意义所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有条件的,只有对于存在意义感较低的群体,寻求意义才和更高的自我肯定水平以及更少的心理问题相关,而对于存在意义感较高的群体来说,追寻生命意义不仅和自我肯定水平提高无关,还可能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的增加。

对于存在意义感較低的群体而言,他们处于存在虚空状态下,即感觉生命没有意义可言,这种状态会使其产生心灵性神经症和甚至自杀等问题。寻求生命意义会填补空虚,造成一种紧张状态,这对于人的精神完满必不可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因此对于存在意义感较低的群体,要想促进其心理健康,治疗师可以重新定位其生命意义制造一种适度强度的焦虑。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于存在意义感较低的群体,寻求意义会和更高的自我肯定水平以及更少的心理问题相关。但是,本研究的这一结论和Park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Park等人认为当个体存在的生命意义较少时,寻求生命意义和抑郁水平的提高以及幸福感的降低密切关联,只有那些已经拥有大量生命意义的人们,寻求意义的程度和幸福感有明显正相关,和抑郁明显负相关。本研究和该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还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发现。

对于存在意义感较高的群体而言,他们已经拥有大量的生命意义,其心理健康水平是较高的,当他们发现了另外的更重要的生命意义并努力追寻时,已有的生命意义可能会因为个体过度专注未能实现的意义而被忽略,而已有的生命意义带来的充实和满足,也可能会被寻求新的意义受挫后带来的心理问题遮掩或取代,因此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于存在意义感较高的群体来说,追寻生命意义不仅和自我肯定水平的提高无关,还可能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的增加。

由上述可知,对于低存在意义感群体而言,寻求生命意义的积极作用毋庸赘述,但是对于高存在意义感群体而言,既然追寻生命意义可能伴随着消极结果,那么这一群体是否可以放弃追寻生命的意义?显然,对于这类群体而言,生命意义的追寻仍然无法停止。寻求生命意义是人类的初始动机,当人有更重要的生命意义可以追寻时,尽管可能会导致心理紧张,以及其它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都是获得精神完满和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总结

总之,本研究发现存在意义感能够调节寻求意义感与一般健康问题和自我肯定之间的关系,存在意义感在其中具有削弱作用;存在意义感不能显著调节寻求意义感和忧郁情绪以及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虽然本研究发现了生命意义感与一般心理健康的关系,但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研究采取的是横向设计,对于存在意义感的调节作用是否具有长期性并无法得知。另外,本研究关于存在意义感对寻求意义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teger M F.Meaning in life[M].Lopez S J.Encyclopedia of positive psychology.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ing,2009:605-610.

[2]Park N,Park M,Peterson C.When i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Related to Life Satisfaction.[J].Applied Psychology:Health and Well-Being,2010,2(1):1-13.

[3]Cohen K,Cairns D.Is Searching for Meaning in Lif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ubjective Well-Being[J].Confirmation and Possible Moderators.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3(2):313-331.

[4]Kleftaras G,Psarra E.Meaning in Life,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A Comparative Study[J].Psychology,2012,3(4):337-345.

[5]Doan T,Sapmaz F,Tel F D,et al.Meaning in Lif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5:612-617.

[6]Dezutter J,Casalin S,Wachholtz A,et al.Meaning in life: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ronically ill patients[J].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2013,58(4):334-341.

[7]Frankl V E.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M].Boston:Beacon Press,1962:99-135.

[8]Steger M F,Frazier P,Oishi S,et al.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53(1):80-93.

[9]劉思斯,甘怡群.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6):478-482.

[10]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作者简介

杨东东(1989—),男,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院系: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差异与员工关系影响分析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
公司治理对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调节作用
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