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的知性与理性观

2018-03-11 08:40黄乃巴李年
神州·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黑格尔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黑格尔所坚信能真正把握到真理的理性实际上还停留在知性的高级阶段,并没有能真正超越知性而步入理性的殿堂,彻底地窥见到真理的美妙。黑格尔所推崇的理性是个循序渐进而实际上永远都达不到真理的有时间性的东西,他的感性的、具体的、直接的表象与概念的、抽象的、间接的本质之间永远存在着鸿沟,在黑格尔那里,这两个层面是破裂的,根本没有达到间接性囊括在自身中的直接性。而只有直观,才能完全超越时间而能够瞬间达到实相的,实相是思想的识不能够理解的神秘。只有神秘主义者所说的忘我的,在经验中体验到的直观才是唯一能够理解,达到真理的理性。

关键词:黑格尔;大小知性;大小理性

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知性与理性有着不同的含义。康德的理性是知性离开经验而要求全知的那种知性的刨根究底的本性,在这种过程中产生了先验幻想,也就是辩证法与矛盾。但理性是不能产生真知的东西。黑格尔却相反,他认为知性是个认识的一低级的环节,必须要发展成为理性,知性是抽象的,片面的,而理性才是具体的,全面的,真实的,矛盾才是事物的真实本性,只有把握矛盾的辩证的理性才能认识事物的实相。黑格尔对他以前的所有哲学家的哲学认识方法即方法论做了批判后,创立和发展了自己发现的新的认识方法即辩证法与他所说的理性,他认为客观事物的本性就是对立统一,只有理性,只有辩证法才能把握对立统一,矛盾,而知性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黑格尔最伟大的功劳就在于他的辩证法,不然他和谢林就不能区别开,黑格尔只能是重蹈谢林的覆辙而成为第二个谢林。黑格尔之所以与谢林不同,就在于他运用了辩证法,谢林的出发点的主客的絕对同一对于解决康德以来的主客的彼此同一性的问题极为有利,但谢林没有发现,创立辩证的新方法,只有老旧的知性的分析法,所以他根本不能把握住他所发现的那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客绝对同一这个出发点的有利地位。把这个好处只能拱手让给黑格尔。但其实我觉得黑格尔自己也没有真正把握住辩证法的核心。按照黑格尔的逻辑,我们的认识就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灵魂阶段,它和纯存在,理念的潜在与自在阶段都是彼此相应的。第二阶段是意识阶段,它与本质,定在,理念的异化与自为阶段相应。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它和概念,自为存在,理念的实现、回归、自在自为阶段相应。这三个认识阶段的变化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就是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第二步是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我们大致把第一阶段理解为知性的产生与酝酿期,知性经过漫长的酝酿后终于在现实中孵化出来,成为我们的概念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这就是这里所说的第二阶段 的特点。第三阶段是发现这种知性的概念思维的缺点,把它作为一个环节扬弃后包含在更高的认识方式里,这种认识方式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在更高的思维形式里,更广的视野中把知性作为一个部分的环节包含在自己里,认为只有这种辩证法,只有这个理性才能客观地,真实地把握客观真理,这里才真正地出现了客观本体与主观认识的同一。这就是理念的自我回归,精神的人世间的实现,就是上面所讲的第三阶段的情形。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观察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与概念就是一种具体抽象化的能力,把现象本质化的能力,我们把具体的感性的纯存在的认识对象在概念的认识中定在化,规定性化,概念思维本身是线性的,接二连三的,并不能把认识对象一下子,同时给与。所以在这种思维的把客观的纯存在物给与规定性而定在化的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确实把握住了纯存在的客观物的某些本质性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我们也遗漏掉了它的不重要的,偶然的,非本质的,非内在联系的各种各样的,众多的其他规定性与因素,所以我们真是挂一漏万,把本来活生生的,无比丰富的,具体的那东西,改造成了现在的简化的,呆板的,静止的抽象的存在物。在这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客观物主体改造的骨瘦如柴,面目全非,死无生气,阴气森森。这就是我们的思维的性子,我们知性的本性,这就是认识从感性的抽象的存在开始发展到反映这种存在的正确的抽象的上升过程,这就是列宁指出的,“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正确的抽象的东西都不是离开真理,而是接近真理”[1]所说的过程,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一步的实际实现。第二步是从这种间接的抽象的普遍性重新联系具体的直接的感性之物而过渡到,回到把间接性包含在自己内的直接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在这里感性与理性相同一,直接性与间接性相同一,有限与无限同一,存在与本质同一,有规定性与无规定性相同一而实现了真正的概念,总念,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理念在异化中认识到理念自身。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认识,把握这种理念自身的理性本身我认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理性。而实际上是一种知性之内的东西,并没有超出知性而达到理性领域,它还在知性的范围内迷失方向而遨游于知性的高级的远处的地方,只是它比我们一般理解的知性来层次高一点,向度宽一点,范围广一点而已。因为如果我们用所谓的思维,概念的话,无论是知性性的概念,还是理性性的概念(知性中的理性即小理性),实际上都不能客观地,真实地把握住实际存在,客观存在,都不能达到间接性包含在自己内的直接性,实际上这里存在的就是间接性,而没有直接性。因为我们用理性的概念来把握对立统一体的客观事物时,我们只能用间接的方法,先把具体的事物用知性来抽象化,然后又否定,扬弃知性的抽象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直接物。无论我们用理性概念去把握对立统一性的物时,无论时间多短暂,都不是刹那间地,同时地把握对立统一物的,而是分成两步来把握的,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两步,所以实际上这种最终把握的东西本身还不是真正的直接物,而是抽象的,间接的,分两步来把握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把知性本身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就是低级的知性中的知性,我们把它称作知—知性或知知性。第二层是高级的知性中的理性,我们把它称作知—理性或知理性。把包含知知性与知理性的知性叫做大知性,大知性中的知性(也就是知知性)叫做小知性。大知性中的理性(也就是知理性)叫做小理性。我们认为除了大知性以外还有不能包含在大知性中的另外的理性,而且认为那个才是真正的理性,真正的符合客观矛盾物的,能把握真正辩证的东西的理性,我们可以把它先称作大理性。这样我们再来看黑格尔的理性就能知道,黑格尔本人真正想表达和想指的把握辩证东西的理性就是大理性,而实际上他所想到的,运用的,表达出的,了解的理性不是大理性,而实际上是小理性,知理性,知性中的理性。这种理性本身就本质上还是某种知性的东西,所以只有大理性才能把握的客观的对立统一物的真理,这种任务就小理性不能真正的胜任,它的任务太大而它的能力太小,它们之间本身就有矛盾,只有彻底地抛掉知性而达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理性即大理性才能把握住,才能揭示出实相来。这个大理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观,直观是黑格尔所完全反对的,他把费希特,谢林,耶可比等人所提倡过的直观斥为主观的任意的幻想,神秘,丢掉哲学方法的无方法等。由此可见黑格尔所说的理性并不是大理性,而是小理性。所以我们在这里做个结论的话,就可以说,一切纯思维的都是知性的,知性中并不存在超越思维的东西,只有超越了思维的时间性,线条性才是真正的超越知性。所以我们用这个标准去衡量黑格尔,他的理性就在知性中,他的理性就没有超越思维的线条性,时间的相续性,所以他的理性还是知性的,并不是直观。“知性与当下的直观和感觉相反。直观和感觉纯全涉及具体内容,且始终停留在具体性里,而知性对于其对象则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作为更高一级的总念,是感觉和知性的辩证统一。它包含着具体性,也包括着抽象性,因为它所把握的乃是具体的普遍性。”[2]其实这就是大理性,直观的特性。而不是小理性的。在直观里确实有知性,概念思维的成分。但是概念思维并不是独立自在的,而是完全失去了自主性。直观就是直觉,就是下意识的认识,而知性就是意识,是分别性,是各个规定的独立化,弄的支离破碎的能力。所以按认识的发展阶段来说,第一阶段的理念的潜在与认识的灵魂阶段,虽然也很像大理性与大直观,即很像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观的结合。但是这时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分化出知性能力或知性直观来(大直观与小直观,感性因素与感性直观,知性因素与知性直观的区别我会在下面做出解释),这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知性直观来(虽然有知性因素),根本没有知性直观,所以不可能有以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观来构成的大直观,大理性,真理性。所以虽然有知性的量的发展或知性的种子与苗头、胎儿、知性因素,但是实际的真质的知性即知性直观还没有降生到人间,所以这时并没有大理性与大直观的那种感性与知性的结合。这时实际上并没有产生认识,真正的认识是从知性直观的认识来看的,所以黑格尔说这时是理念的潜在阶段,意思就是说这时理念的认识的运动并没有开始,而是为开始做准备的时间。在第二阶段的理念的异化与认识的意识阶段,开始出现了认识的运动,但这时的认识是错误的,自我设定非我的时期,理念的异化或理念认识自身时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异化,这时的特点是意识,知性或概念思维阶段。在第三阶段,理念的实现与回归阶段,这时理念认识了自身,也有了实相的认识,真知。在这样来看,第一阶段无所谓认识,所以无所谓真与错(因为没有产生知性直观①)。第二阶段是错误的认识,片面的认识。第三阶段是真理的认识。所以这三个的实质的运动是从混沌到谬误到真理的认识过程。做个结论的话,第一阶段即理念的潜在、认识初级或原始阶段是感性阶段,多数的感性因素与少数的知性因素,感性因素是质的因素,知性因素为量,感性因素处处占支配地位,是感性直观阶段。在这里只有本体,未存在认识。第二阶段即理念的异化与认识的知性阶段,本体是统一的,但在我们认识中,感性因素与知性因素严重分裂,而且知性因素处处占优势,在支配着那忽视这的另一部分即感性因素,是知性直观阶段。在这里本体与认识分化,但分化过头产生了分裂。第三阶段是理念的自我认识阶段,这里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观趋于综合统一,产生了对对立统一的本体真正认识而本体与认识发生统一。黑格尔说“敏感(等于大直观或大理性)一方面涉及存在的直接的外在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涉及存在的内在的本质。充满敏感的观照并不很把这两方面分别开来,而是把对立的方面包括在一个方面里,在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3]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里划分,人的心里分成下意识与意识(前意识是两种意识的过渡带,并不算独立的成分)两个部分,但我觉得未来还要加一个超意识。按照我们自己的参照系来看,下意识或潜意识是非理性的感性因素的绝对优势与多数和理性的知性因素的绝对少数的阶段,是真正的非理性的动物式的自然的存在阶段,是感性直观阶段。意识是知性因素的占优势阶段,是理性的人类的社会性的存在阶段,是知性直观阶段。而超意识是前面这两个阶段的综合同一或有机的结合。即吸取非理性的感性直观的好处,又拿下理性的知性直观的优势,同时丢弃他们各自的片面的有害的缺陷,进入更高级的认识阶段,是大直观或真理性的大理性阶段。这个更高的认识阶段比现在的理性阶段来说,是某种质的飞跃,所以我们用现阶段的旧的理性的世界观来很难把握,我们现在的认识阶段是知性的,概念的,思维的,头脑的阶段,所以我们习惯于一切都线性化,把同时拥有无数的规定的对象用规定的先后排列来一个一个地割裂,支离破碎,给与中把握。在我们看来它们是无数的部分的彼此粘贴与拼凑,并不是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的统一。虽然我们总是称自己已经把握到了对立统一,把握了矛盾,但实际上并不是,一般我们在看一个物体时,总是把它看成完全自在的,纯粹的它本身,我们并没有把它看成质的自身与量的他物的不纯粹的自己,而在把握对立统一的时候,我们在去特意地用概念,用思维,并没有自然地,刹那地,体验地,直观地认识矛盾,把握对立统一,所以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地把握对立统一的明证。

我们一般用知性的概念的时候,把对立统一看成纯对立而无统一的时候,把观念性的物看成实在性的物的时候,才会对一种事物有明晰的把握与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但是你并不是把对立统一用纯对立来把握,不把分化弄成分裂,不把自身内部的区别当成自身与外在他物的区别时候,我们所认识的方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性,而是把理性包含于自身内的,与理性有天差地别的质的差异的,超理性的,后人本的,在理性看来很像非理性的,但实质上与第一阶段的非理性有本质差别的另一种真正会把握对立统一的,同时性的,体验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并不是非理性的,实质上比理性更高级,只是比理性来太超前而不能理解的来而有点像非理性的而已。

实际上我们的知性或抽象思维只能把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的统一的客观之物的规定一个接着一个地,先后顺序地排着队地给与,但是,客观的实际存在之物并不是时间性的,而是同时性,协同性的,直观性的。所以就轻而易举地能发现客观之物的无时间性与思维概念的认识的时间性之间和客观之物的无数规定性与概念思维的认识的把握有限的规定性之间,客观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同时或间接性与直接性的同一与概念思维的认识的对它们的分裂之间天生就有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在这三大矛盾中我们能判断,能猜测概念的思维实际上永远都不适合把握客观真理,对立统一,如果想把握客观真理就必须要发现另外一条真正适合客观事物的本性的认识方式即方法论。而这个方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伪装成真理性的假理性,乔扮成大理性的小理性,那种间接地把握对立统一的理性,他的理性是完全不适合客观真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理性、直观、体验性的认识才有可能超越纯思维所天生患有的,先天性的痼疾即时间的相续性,线条性,才有可能解决这三大矛盾而真正把握住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的本性。

如果我们观察实际生活,就能发现直观在到处按隐蔽的方式在发生。先我们观察一下我们认识的别的三个小阶段即第一阶段的感性直观或感性知觉,第二阶段的心里画面即意像或黑格尔所说的表象,第三阶段的思想或概念阶段即纯思。如果我们细看就知道第一阶段的用五官所看到的感性或知觉实际上并不是纯感性,而里面掺杂着某种知性,某种理智与认识。如果我们把人的意识分为六识(按照佛教),这六识可以分为两种差别大的方面即五官与心理。这与康德所说的感性与知性的划分对应。但这里最主要的我们的观点是感性并不是纯感性,感性中就包含着知性。如果是只有感性而没有知性,悟性与理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感性,感性的发生并不是纯感性的结果,而是感性与知性和合的结果,在感性中也有微妙的知性在发生着作用,在最原始的意识里也能由于强烈的感觉刺激而引起某种认识,会引起某种知性因素(并不会引起知性直观)。所以可以做第一阶段中感性与知性是相互同一的结论。再看第二阶段的意像或表象,就知道它里面既有感性的现象又有知性的认识能力,它就是它们和合的中间物,也是一种它们的和合。第三阶段是纯思或离开感性现象的,离开像的意,纯概念。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种思实际上并不是纯思本身,而是把表象意像消融包含在自己里头的思。就是把像、意像包含在自己里头,只是不明显而已。黑格尔说“在思想中,语词所代表的普遍的东西和特殊的表象、图像已经融合为一,也可以说,表象、图像已经消失于普遍的东西之中。这样,思想就成了普遍的东西和直接存在或特殊物的统一体。”[4]所以它就是一种隐秘的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的统一体。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一切认识都是种感性与知性的同一与结合。而这种结合就叫直观。所以我们把我们所认识的那些不同的方式即,第一阶段的五官阶段即看到、听到等感性知觉与第二阶段的表象阶段即心里画面,第三阶段的无画面的纯概念的知性阶段即纯思即到目前为止人类普遍的各个认识发展阶段都属于不同形式的直观,不同形式的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所以康德说,一切的经验知识都是来自物自体的感性材料与来自主体的认识结构即感性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的两方面的作用。其实康德在这里隐约地说出了一切经验都是直观(要不是大直观,要不是小直观,必居其一),我们一切认识都是直观,这样我们的所有认识都是一体两面的即感性的一面与知性的一面,而我们觉得感性的一面是静止的,没有什么发展,比如原始人的眼力与听力等并不比现在的我们差,应该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而另一面即知性方面是动态的,运動的,历史的,他不断从低级发展高级,所以原始人与我们的知性是天差地别的,有巨大差异的。而我们的一切认识都是直观,一体两面的,所以这种知性的发展在表面上似乎给了感性于变化似的,实则没什么变化。这样我们把第一种直观形式叫做感性知觉。第二种直观形式叫做表象。第三种直观形式叫做知性,思维概念(这三个都是我们平常的叫法)。这个做个清晰的结论的话,我们把第一阶段叫做感性直观,第二阶段叫做表象直观,第三阶段叫做知性直观。感性直观是一种感性的要素与知性的要素的结合的结果,所以这种感性直观中的两个要素即感性成分叫感性要素,知性成分叫知性要素。但我们前面所说的大理性的直观就是另一种直观,就是一种这里刚刚我们所说的感性知觉的第一种直观形式与纯思的知性的第三种直观形式的对立统一。就是这两种直观的对立统一的结果的另一种直观,两种小型直观的结合中产生的一个大直观。这个大理性的直观的要素并不是如前所说的感性要素与知性要素,而是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观。感性与知性要素只能构成一个知觉、表象、知性直观中的一个,而这三个直观中的两个直观的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第四个认识方式的大理性或大直观。所以这四个认识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不同质的直观形式的类,就是前面三个算是一类直观,就是三种不同的小直观。后面一个算是一类直观,就是小直观作为组成因素的一种大直观。前面三个是基础,后面一个是他们的上层建筑。

按照历史上出现的发展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运用黑格尔的认识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把它分成三个大阶段。用本体来分就是理念的潜在与自在阶段,理念的异化、展开与自为阶段,理念的回归、自我认识与自在自为阶段。用意识发展来看就是灵魂阶段,意识阶段,精神阶段。用逻辑去分就是存在阶段,本质阶段,概念阶段。这三种划分实质上殊途同归的,一个意思的,一样的。我们这里主要用意识发展去划分。

意识发展在灵魂阶段,我们认为就是认识发展的感性直观的第一阶段,用心里学去看就是感觉运动阶段到意像阶段之间。在这个发展阶段感性直观中虽然非常细微地包含着知性,某种认识,但它是非常潜在的,几乎是零。但如果它真是零,那么后来的所有高级知性都不可能产生,因为不能无中生有,无种不能生有。在这里感性是最为强大的,但知性最为微弱。虽然是两方面都包含的直观存在,但他的因素是极为不平衡的。在感性旧质的越来越弱化,知性新量的越来越强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灵魂阶段与意识阶段中间的过渡地带的表象直观。这里感性与知性达到了某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是发生在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观的中间,在意识的内部。然后继续发展变化下知性要素力量超过了感性要素而产生了上面黑格尔所说的知性直观的第二阶段即意识阶段。在认识过程中知性慢慢克服感性而占优势的情况的产生是意识阶段产生的标志。这个阶段有三个直观彼此排斥而独立自在地存在。就是两级的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观和中庸的、中道的表象直观。他们三个独立地,相互排斥地,有等级地存在。但到了我们所说的第四阶段即大理性和黑格尔所说的第三阶段即精神阶段。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发现原来各执一方的那三个直观都是片面的,都没有,不能把握客观的真实存在。而只能认识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或某几个规定,而不能把握全面,实际。在这种认识的情形下,我们放弃,否弃,扬弃那三个片面的真理,在他们向综合统一,对立统一发展的努力下,终于会产生一种把这些直观结合于一身的,新的,直观之上的直观的大直观,大理性。而这种新产生的认识发展的高级结构终于把握到了实相,在大理性的眼睛中大精神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本性与真实身份。

而这个大直观,真正的理性也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大直观既然(主要是)是感性直观(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与知性直观(我们通常所说的知性)对立统一,因为感性能力是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的,那么大直观的等级高低就受到知性直观的发展水平与感性直观和知性直观的对立统一或结合水平即两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水平。在我们的生活中未经训练而经常出现的大直观是隐秘的,低级的,微妙的。比如我们所说的梦游时候,观看的时候,写字,开车,跳舞,走路,吃饭,写作的某些时刻,神秘主义等等。例如梦游来说,梦游的时候主观是完全休眠的,知性没有真正地苏醒,而梦游者就能干很多的知性苏醒的人才能做得事情,比如去劳动,吃饭等。这里感性与知性是完全统一的,混为一体的,这里我没有除了感性直观之外的某种知性直观,他们两个就混为一种直观,完全的对立统一了。也没有观者与被观的区分,他们都已经统一了,在这里知性的,概念思维的二元论完全泯灭了。其他的例子也同理,比如开车,虽然我的心完全不在这里,但我按着路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开着车,这也是一种低级的大直观,这些是感性直观与知性直观的同一。写作也是,写作中主要的结合对象是主观内部的知性直观与表象直观。但是这里这两个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在灵感的大揭盖时期基本上完全忘掉外在的感性直观世界。这时主观内部的这两个的结合的直观本身就是整个世界,而外部的感性直观对我们来说就等于不存在了。在发生灵感的时候,我们平时的知性的意识慢慢弱化,而表象的意识和它们的规律性慢慢增大,慢慢地达到平衡,达到对立统一而两个直观要素都失去了彼此的对立性,独立性而在比它们更高的直观中泯灭了,主观与客观的二元意识消失,主观成了客观,客观又成了主观,客观完全主观化,或是主观完全渗透在客观性中,在这种主观的内化中客观把自己的最微妙的,深刻的本质与规律,感觉呈现给主观了,在这种主观的知情意与客观的真善美的共同的合作与融合下,即不是主观独立的,又不是客观独立的情形下自然地产生了第二自然的,典型的,内在合规律的,必然性的,生动的情节,创作的外化。

在大直观里,大理性里,认识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主观与客观等是完全统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大理性里没有观者,观者就是被观,被观者是观者本身,没有什么认识对象与认识者,确实自己在认识自己,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理念认识理念本身,并不是理念之外的外在东西在认识着理念。

就这样在我们的生活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大直观,大直观并不是完全神秘,任意的无方法。而是我们都有经验的东西。这种直观有又很多等级性。刚才列举的吃饭或者开车,梦游都是些很低级的阶段,而对很复杂的例如莎士比亚的喜剧或者托尔斯泰的小说的审美趣味就是非常高级的,虽然本质上都同属一种质,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真理性,大理性,大直观。有比如宗教的神秘与黑格尔直觉地意识到过的哲学的把握绝对理念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这个宗教不是指迷信的宗教,而是指世界上那些高级的宗教的话,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宗教,宗教就是哲学,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极为高级的直观阶段,都是佛教里所说的止观双运。哲学在认识绝对理念的大直观阶段必须要丢下比它低级的所有思维,任何纯思维都是知性的。虽然用思维,概念去说说对立统一是可以的,但实际并不能真正把握,并不能产生把握后的那种必然产生的体验。因为嘴里(就是思维中的)说世界是一体的和真正体验到(就是大直观来完全把握了的)世界的一体完全是两回事。黑格尔所说的就是前一种,而谢林等所说就是后一种。所以真知就是真正地把握,体验的,并不是嘴里说说,心里想想而已。所以黑格尔所说的那个理性只能让你思维中产生对立统一是事物的真实本性的概念,而不能让你真正地把握它,体验它。按照黑格尔,把那种把握到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才叫真正的理性。但是黑格尔自己所许诺的能把握辩证事物的理性实际上不能真正地把握到对立统一的,主客同一的绝对理念即实相。所以他的理性实际上并不是真理性,而是一种伪装成理性的假理性或真知性,是知性中的理性,是知理性,是小理性。实际上谢林一样他的本体的理性的物与方法论的知性的识之间,存在着彼此不契合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实际上他并不该在自己的发轫之作《精神现象学》后所作的那样,与谢林的直观说分道扬镳,反而要把谢林的直观说含括在自己的体系里,成为一个极为精致的体系,而不该留下前面所说的那种矛盾的缺口。但是费希特与谢林他们在别的地方完全陷入知性中的知性即小知性而不能理解小理性的更为接近真理,契合真理的合理性而,在自我产生非我和非我回到自我的过程中(费希特)和在主客的绝对同一中产生异化的自然与精神,然后有回到绝对同一的(谢林)过程中并不能合情合理地讲明道理而陷入了神秘的,主观任意的唯心主义幻想。这些都是黑格尔创立与极大地发展小理性而解决了,在这些方面他们都应该学习黑格尔的,但总的来说,他们的体系都各有利弊,各有千秋的,并不是完全錯误与完全正确的关系,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都应该互为老师,各自学习,彼此扬弃,黑格尔不应该完全贬低谢林的。

我们说黑格尔是神秘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这种神秘是概念的神秘,逻辑的神秘,黑格尔年轻时好像有过神秘体验,在这种神秘体验的说服力下,他创立了即能克服谢林没能克服的矛盾,又很能表达自己有过的神秘体验的以逻辑的导言,逻辑,应用逻辑所构成的自己的庞大的体系。但最终自己小理性的方法的缺点下自己的神秘体验的真神秘落入了概念思维的神秘,逻辑的神秘,就像前面所说的整个宇宙是一体的那种神秘的思想,而没能达到直观的,谢林他们所强调的,就像前面举例的整个宇宙是一体的体验的真神秘,从而那种真神秘实际上流产了。所以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神秘是思维的神秘,是小神秘,并不是体验的真神秘,大神秘。

注释:

①我所说的知性直观与康德所说的知性直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视之。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7月版,新版序言xv页

[2]王元化:《读黑格尔》,[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24页

[3]王元化:《读黑格尔》,[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68页

[4]张世英:《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56页

作者简介:冷本扎西,笔名:黄乃巴李年(1989.05.15)男,中国青海,硕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黑格尔
基于黑格尔悲剧理论主要范畴探究《安提戈涅》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的曲折学者生涯 从做家教到古典哲学大师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筚路蓝缕启山林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我”是谁?
对黑格尔哲学要作系统、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