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我们应该为农民工兄弟做些什么

2018-03-12 05:15尹祖光
职工法律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

□ 尹祖光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农民兄弟有一种天然的特殊感情,长期以来都会主动关注跟“三农”有关的问题,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关注农民工兄弟的喜怒哀乐,时常会在心中默念“你在他乡还好吗”;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也经常想着应该为农民工兄弟做些什么,尤其是年关将至的时候,这种情感就更为浓烈。

平心而论,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群体以及农民工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级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做好农民工群体的报道方面做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工作,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力度不够、深度不够、广度不够、角度欠妥。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各级媒体应加大报道力度、创新报道方式、丰富报道内容、改进文风,真实客观地再现农民工的形象,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民工群体的现状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何为农民工?有学者这样定义——户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超过2.7亿。从性别上看,“男多女少”的特点很明显,男性农民工约占三分之二,女性农民工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年龄上看,以青壮年为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近一半。

在第一代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而且还有少部分是从未进过学堂的文盲。那些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有的还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们的职业期望值以及对工作、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普遍较高。

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强度大、时间长、待遇低的工作。由于体制的原因,农民工很长一段时期被完全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普遍面临着“乡村回不去,城市留不下”的窘况,不得不承受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子女入托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和歧视。

这是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身份已被明显边缘化。其弱势地位,决定着他们缺乏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只能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几乎无法得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的媒体就更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农民工兄弟鼓与呼!

媒体在农民工报道方面存在的缺陷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群体以及农民工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级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共有报纸2000余家、期刊9000余种、电台和电视台数千家,再加上新闻网站等各种新媒体,媒体数量非常庞大。然而,以农民工群体为主要受众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却数量有限,专门为农民工设置相关栏目的媒体也为数不多,这与眼下蔚为壮观的农民工大潮以及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高度重视显然不相称。农民工群体的信息流量与流向在整个社会信息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农民工的媒介表达领地在不断萎缩。

有些媒体对农民的报道,关注点仅仅局限于一些突发式的动态新闻,篇幅也多半只有寥寥几百字,只有在一些跟农民工有关的节日或者临近年关拖欠农民工工资呈井喷状态时,才会加大报道力度,很难做到常态化,有敷衍和应景之嫌。由于媒体对农民工群体报道力度不够,使得农民工拥有的媒体话语权十分有限,甚至会导致农民工集体失语的状态。这样一来,农民工就无法拥有与社会各阶层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和渠道,社会各界也无法全面、客观、准确了解农民工。

深度不够

客观地讲,我国大部分媒体都对农民工群体给予了一定的关注,都做过涉及农民工的相关报道。但是,不少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深度不够,存在表面化、模式化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传媒与农民工的距离“不够接近”、对农民工的表现“不够真实”、对农民工的反映“不够全面”、对农民工的报道“不够深刻”。报道形式固化,缺乏深度,很少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以及内心世界进行深度挖掘,也难得一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全方位的解读。

广度不够

媒体在对农民工的报道中,除了存在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导致深度不够的缺陷外,报道领域也极其逼仄,往往集中在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少数几个领域。其实,农民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包括经济性权益、政治性权益、社会性权益等等,媒体在对他们进行报道时,应对他们的整个生存状况作出全面的整体反映,报道内容应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能局限在少数几个领域,不要简单地报道相关个案,不能只关注农民工物质方面的诉求而忽视其精神层面的追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包括精神需求,在呼唤保障他们物质利益的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权益也应得到维护。这种精神生活权益既包括参加职业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的权益,也包括参加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的权益。正视与保障广大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权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应受到重视。为农民工追讨工资,涉及公平;满足农民工的精神需求,关乎发展。求公平,促发展,紧紧相连。

角度欠妥

纵观国内各大媒体,发现其在农民工报道方面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污名化、妖魔化,客观上起到了矮化农民工形象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民工被人有意无意地贴上了愚昧、猥琐、邋遢、随地吐痰、偷盗、野蛮等标签,而在一些相关报道中,“农民工”一词往往与一些恶劣的、不良的和负面的行为与事件相联系。由于有些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平权意识,跟农民工存在情感上的隔阂,所以难以站在农民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映问题,不经意间就对农民工流露出了一种蔑视和冷漠的态度,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对农民工的新闻歧视,这种新闻歧视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于农民工的形象构建。

相关对策

加大力度 突出重点

各级各类媒体应强化责任意识,把做好农民工群体的报道工作提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有了这种认识后,加大农民工报道力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有条件辟专版的辟专版,有条件开专栏的开专栏。尤其是农业系统和工会系统的媒体,在加大农民工报道力度方面,更是“守土有责”,更要多关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关注他们面对的困境和难题,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鼓与呼。在加大报道力度的同时,还需明确报道重点。重点就是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心关爱农民工的政策措施,宣传广大农民工对企业、社会和国家所作的贡献,大力宣传农民工中的佼佼者以及普通农民工的凡人壮举,大力弘扬正能量,促进形成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舆论氛围。就当下而言,应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农民工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

整合资源 创新形式

如今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各种传统媒体除了应该运用好现有的平台做好农民工的报道工作,还应加快媒体融合步伐,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方式,灵活运用漫画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的新态势,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做好农民工报道工作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各媒体之间形成合力,这样,就必须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形成声势、提升影响,以便产生良好的舆论效果。单靠哪一家媒体去单打独斗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的媒体只有做到“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全媒体联动”,才有可能收到满意的报道效果。

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的《工人日报》,在这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2011年开始,开办了《农民工周刊》;2013年,工人日报新媒体营运中心成立后,通过微调查、微评论等多种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工会组织和农民工的声音。

丰富内容 注重实效

丰富报道内容也是做好农民工报道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丰富报道内容并不意味着“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应该注重内容的服务性、新闻性、贴近性和实效性,要清楚哪些内容是受农民工欢迎的,哪些内容对农民工是有帮助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对海量信息加以甄别、加以整合,然后有选择性地呈现给农民工朋友。以中工网为例,这些年来,共刊发了几十万篇涉及农民工方面的稿件,包括劳动维权、安全生产、工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文化生活等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实用。

改进文风 客观公正

要做好农民工报道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农民工。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在贴近农民工,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上下功夫,努力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些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因为对农民工关注不够,采访不够深入,报道总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在报道中,我们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该要有平权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坚持客观公正的专业理念,以平等的视角、尊重的心态去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不扭曲、不矮化,不刻意去渲染这个群体中一些负面的东西,当然也不能人为地拔高,以便真实地再现农民工的形象。在一个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我们媒体人更应该以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农民工,用服务和引导取代冷漠与偏见,多一些宽厚,多一些温情,让这些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共享现代文明之光,让我们的城市不仅成为进城务工者的谋生之地,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成才舞台。只有这样,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才能够血脉畅通,大步向前。

农民工这个群体是一个朴实勤劳的群体,是一个缺少话语权和话语空间的弱势群体,尽管他们的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但他们一直在负重前行,一直在默默奉献。作为“社会之公器”的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好、报道好这个群体,理直气壮地去为这个群体鼓与呼!这样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猜你喜欢
农民工群体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