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找一个敌人”

2018-03-12 20:52胡文翰
领导文萃 2018年4期
关键词:威慑沃克核武器

胡文翰

用美国人的话说,美国永远也不愿把美军派遣到一场“公平”的战斗中。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次次推出旨在“抵消”对手优势的“抵消战略”。简单地说,“抵消战略”是指用技术优势抵消对手的数量优势,或用突破性技术提供的新能力抵消对手现有的优势军事能力,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已三次提出“抵消战略”。

前两次“抵消战略”回顾

20世纪50年代初,艾森豪威尔在入主白宫后意识到:“如果使用美国和盟国的陆军部队应对苏联在欧洲的常规威胁,不仅需要动用的兵力太多,在政治和经济上也不具备可行性。”为此,美军当时以“新面貌”国防改革为标志,以“大规模报复战略”为牵引,发动了第一次“抵消战略”。其核心是,“将美国在核武器、远程导弹和轰炸机方面的优势,作为抵消苏联在中欧地区常规军事优势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在执行第一次“抵消战略”期间,美国政府一方面在1958年成立了后被誉为“五角大楼大脑”的美国国防先期研究项目局(编注:又译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运作模式,为美军研发了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量高端武器装备,并把发展成熟的军事技术逐步推广到民用领域,另一方面则协助英国、法国等盟友大力发展战略核力量,并在欧洲部署了大量战术核武器,不断提升欧洲盟友的核威慑能力。

通过推动第一次“抵消战略”,美国充分利用自身和盟友在核武器技术上的优势,在欧洲建立起可靠的战略威慑能力,成功抵消了苏军庞大的常规地面部队的数量优势。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加大了在战略和战术核武器方面的投入,提高了核武器的爆炸当量,改进了核武器的投射系统。“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已与北约和美国持平,在常规武器方面则拥有三倍于美国的优势。”美军的第一次“抵消战略”随即宣告失效。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代半”前瞻思维驱动下,美国在执行第一次“抵消战略”期间,开始研发ARPA网(即后来的因特网)、隐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无人机等颠覆性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在第二次抵消战略的“突击破坏者”项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更在“冷战”后美军发起的多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大放异彩,引领了全球技术创新的浪潮。

20世纪70年代末,在时任美国防长哈罗德·布朗和副国务卿威廉·佩里的大力推动下,美军发起了以先进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对抗数量优势常规部队为核心的第二次“抵消战略”,力图通过发展基于信息的“技术赋能器”提高现有武器平台效能,再次在与苏联的军事竞争中占据优势。通过推动第二次“抵消战略”,美军以强大的常规威慑能力和灵活的战略欺骗为依托,“不费一枪一弹就赢得了‘冷战”。用现任国防部常务副部长罗伯特·沃克的话说就是:“第二次‘抵消战略向苏联决策者输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迫使他们不得不改进日趋陈旧的作战模式,而他们在作战模式方面的投资,则会因自身经济状况变得没有可行性,这也就强化了美国与北约的常规威慑力,进而对‘冷战的结束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第二次“抵消战略”开创了一个美国军事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美国利用通信技术、导航技术和精确制导弹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始在全球公域建立战略控制权,随心所欲地在各个战区之间实施机动。这种技术上的优势,为美国遂行全球霸权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沃克看来,第二次“抵消战略”“远比第一次‘抵消战略持久,它使美国的军事优势保持了近40年”。

第三次“抵消战略”核心内容

近年来,美国军方及其国内智库多次发布的评估报告认为,伴随中俄等国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军通过第二次“抵消战略”所形成的精确打击和信息作战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美国在海外的兵力运用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2014年8月5日,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沃克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概念,强调美军需要重新占领新的军事制高点,以战胜现有的和潜在的对手。

2014年11月15日,时任防长查克·哈格尔在“里根国防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出《国防创新倡议备忘录》,标志着第三次“抵消战略”正式出炉。在哈格尔离任后,继任防长阿什顿·卡特,继续指派国防部常务副部长沃克推行第三次“抵消战略”。

首先,创新军事技术。沃克强调,第三次“抵消战略”重点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术领域的突破,提升美军武器系统自主化水平,为人机协作及集群编队作战奠定基础。美国国防部未来将重点发展五大技术能力。一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分析大量数据、改进指示和预警,应对外来威胁的机器。用沃克的话说:“你不能以人工操作的速度来还击网络攻击,所以,你需要一个自主学习的机器来完成它。”二是,人机协作。以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飞行员佩戴的先进头盔为例,其先进的显示器可以显示飞机外的图像,为飞行员提供“360度信息”。三是,人类作战行动辅助系统,即类似“钢铁侠套装”的外骨骼类工具。四是,先进有人/无人作战编组,如一个指挥官指挥一大群无人机对抗敌方部队等。五是,针对网络(攻击)和电子战环境进行加固的网络赋能自主武器。这种武器可以在美军高度依赖的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遭受网络和电子攻击时继续使用。

其次,革新作战概念。根据第三次“抵消战略”,美军提出了全球监视与打击、作战云和水下作战等作战概念。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由适应各种威胁环境的低端和高端平台组合构成,可在地理上分散部署、而非仅仅依托美军的前沿部署基地,并能在数小时或者数分钟内实施监视和打击,需要强调的是,美军认为,以无人机为主体的无人军事系统,可长时间持续执行任务,在空中加油机的帮助下,能高性价比完成全球情报、侦察、监视与打击任务,未来将成为全球监视与打击系统的核心。

再次,构建未来联合部队。美军高层认为,构建“未来联合部队”的关键在于,继续引进和长期保留人才。“这并不代表否定目前的狀况,也不是否定现在愿意到部队服役的年轻人,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必须得有办法在开放的市场中获取人才……而在先进的人机合作时代,我们需要考虑由哪种指挥官来更好地领导部队,以及怎样挑选指挥官和训练部队。”

最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在当前国防预算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美军此次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诸多技术创新,不是像“冷战”时期那样依靠国防预算推动,而是更加注重战略规划与优化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民用和商业领域的技术引进。沃克也坦言:“在竞争环境下,只有商业部门才能真正将技术应用于第三次‘抵消战略。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机、小型化、机器人、人工智能及纳米技术等技术的发展都是由商业部门驱动的。美国国防部需要把‘未来部队理念灌输给商业部门人员,使他们了解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三次“抵消”战略的异同

无论是第一次“抵消战略”着力构建的核技术,第二次“抵消战略”大力发展的信息技术,还是第三次“抵消战略”意图实现的能够“改变未来战局”的颠覆性技术,都试图让美军对主要作战对手形成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的技术优势。

相较于前两次“抵消战略”,第三次“抵消战略”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战略对手有所不同。前两次“抵消战略”都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提出的,战略对手明确指向苏联。第三次“抵消战略”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战略格局深刻变化、国际安全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提出的,名义上针对所有可能对美构成威胁挑战的大国,主要目标则是中俄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

二是,威慑手段更趋灵活。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美军的实力明显优于潜在作战对手。美军是“基于威胁”,而非“基于能力”制定威慑手段的。从当前的情况看,美军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主要遂行的是使对手知难而退的“拒止式威慑”,以及对对手进行非对称报复性打击、增加对手发动战争预期代价的“惩罚式威慑”。这种威慑手段相较于前两次“抵消战略”,更能适应作战环境的变化,也更能灵活应对各类突发或重大危机。

三是核心内涵更加深刻。前两次“抵消战略”的实质是,形成对主要作战对手的核技术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是美国技术制胜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次“抵消战略”则更加强调通过能够“改变未来战局”的颠覆性技术这一“催化剂”,推动美军作战概念和部队建设的全面“转型”。

(摘自《世界军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威慑沃克核武器
战术核武器奇葩秀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未来科幻城
网络空间威慑研究及其关键问题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
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战略 威慑与反威慑的特点及启示
论新中国建立后常规威慑思想与实践
台湾试图发展核武器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