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新机遇 变出新生活
——织金县改革开放40年发展综述

2018-03-13 05:33王勇王春府
当代贵州 2018年47期
关键词:皂角竹荪旅游

文_王勇 王春府

改革开放40年来,织金县围绕“改革”做文章,交通发展实现新突破、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旅游产业铸就新品牌、教育文化展现新希望、农业产业跃上新台阶,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织金县围绕“改革”做文章,励精图治,改出新机遇,闯出新路子,变出新生活。

交通发展实现新突破

“40年前,从织金到贵阳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天只有两班车一去一来,单边要走6个小时;现在全程高速,一个小时就到。”家住织金县城的老杨见证了40年来全县交通网的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织金县坚持把“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作为蓄势、强劲的先导性工程来抓,大进大出的交通网络体系逐渐形成。

2013年1月26日,黄织铁路通车,结束了织金没有客运火车的历史。

2013年2月8日,黔织高速公路通车,结束了织金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2015年2月16日,清织高速公路开通,织金融入“贵阳1小时经济圈”。

2015年10月22日,织纳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试运营。至此,织金形成“两纵两横”交通网络,拉近了与各地的距离,缩小了贫富差距,打通了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截至目前,织金县公路通车总里程3029.5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3.092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超过65公里。实现全县543个村通油路、484个村通客运;开通织金到贵阳的专列火车,形成城市公交及公共自行车系统,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一条条高速、铁路穿山过岭,天堑变通途,为织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当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

深秋时节,走进织金县黑土镇箐口村,满山苍翠、溪流潺潺、瓜果飘香。

“以前的箐口村可不是这样的。”老支书李明光回忆道,那时候大伙为了填饱肚皮,拼命毁林开荒,从山脚开到山顶,全村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到10%以下。

“毁林开荒的代价太惨重了。”李明光叹息道,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场大暴雨,村里3户人家,9位村民,6头耕牛,50多只羊,数不清的鸡鸭鹅被洪水卷走。洪水后,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部分村民举家外迁。

要保住家园,只有种树。

接下来的日子,李明光不顾一切的带着乡亲们种树,这一种就是30多年。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织金县以“生态立县”为发展战略,加快城乡造林绿化,创新生态建设,通过实施3356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昔日的“和尚坡”逐渐变成青山绿山。

截至目前,织金县森林覆盖率达56.89%,建成区树冠覆盖率达36.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8平方米,森林蓄积量达567.5万立方米,林业产值达12.4亿元,昔日的“荒坡岭”成了今天的“聚宝盆”。

旅游产业铸就新品牌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织金县以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为引领,成功打造织金瀑布、织金大峡谷、营上古寨等旅游景点,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同时,着力打造“溶洞文化”“砂陶文化”“宝桢文化”等文旅融合产业集聚区,逐渐形成“一景引领、多点联动、文旅共生”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2016年,织金洞景区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被贵州省旅发委授予“贵州省满意旅游示范景区”称号;织金瀑布景区、织金大峡谷景区建成运营;支嘎阿鲁湖景区项目通过省旅发委评审、织金关水利风景区获国家水利部批准、桂果蔬菜园被列为全省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桂花森林公园成功申创省级森林公园,营上古寨跻身全省“十大古村落”名录……织金也因此被列入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

如今,织金县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逐年提升,“宝桢故里·洞天织金”品牌效应基本形成,迎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春天。

教育文化展现新希望

长期以来,织金县结合县情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着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竹荪作为织金县的地理标志产品,远销沿海城市及东南亚国家。图为当地农户在晾晒竹荪。(白青茂 / 摄)

通过落实“七长”负责制,全县小学辍学率控制为0.18%、初中辍学率控制为1.1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7%、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103.8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06%。

2012年9月,织金县教育园区开工建设,规划建设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拟建“禁毒、法制、反邪防邪”基地1个;园区占地面积约820亩,总建筑面积26.630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663亿元,现已投资9.3491亿元。

如今,织金教育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高中教育,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在新的征程中勇于探索、突破、奋进,绘制出崭新的发展蓝图。

农业产业跃上新台阶

织金县生产的皂角精一直备受市场青睐,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织金猫场镇现在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

“每年需外购皂角籽2250余吨,加工成品900余吨,年销售总额3.24亿元,利润约4000余万元。”从事皂角精加工和销售已有24年的猫场镇川硐村村民李祥介绍。

“种植皂角树第3年至第5年可亩产皂角籽6到10公斤,丰产期达到100公斤以上,亩产值5000元以上,同时亩产皂荚1100公斤,可加工皂角米110公斤,亩产值8800元以上,比种苞谷收入高得多。”猫场镇党委书记李劲松介绍,皂角精加工是个高产出、高利益、低风险的绿色产业。目前,全镇已种植皂角树1.2万余亩,分布在28个村(居),盛产期每亩总产值可达13800元,可带动农户3216户12586人(其中贫困户724户3438人)增收。

作为织金县地理标志产品的“织金竹荪”,一直深受消费者好评,产品远销沿海城市及东南亚国家。

“市价最高时,每公斤售价达2800元。”在竹荪行业摸爬滚打40余年的王敬明现在是织金王氏竹荪有限公司负责人,他清楚地记得,价格最高时,50克竹荪就可以换取1克黄金。

目前,织金县严格落实振兴农村经济的要求,践行“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种植业“3211”和养殖业“311”的产业布局,种植皂角树15万亩,蔬菜19.84万亩,食用菌(含菌材)2.4万亩(其中竹荪1.4万亩),牧草10.08万亩,茶叶1万亩,中药材1万亩,烤烟4万亩;全县存栏肉牛13.65万头、猪38.27万头、家禽285.1万羽,出栏肉牛2.62万头、猪22.92万头、家禽157.91万羽;累计创建省、市、县、乡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5个,农业产业化企业64家,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家,推进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整合涉农资金1.533亿元,申报扶贫产业子基金11.045亿元;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68个。

与此同时,织金县还注重强化产销对接,依托勐海、乌蒙利民、九丰、慷骅、山花乳业、耀泓集团、河南柘城山里红等多家企业开展订单生产,目前已签下500吨竹荪、5万吨蔬菜、3万吨牧草、200吨茶叶的产销订单。

猜你喜欢
皂角竹荪旅游
皂角树下
“竹君”食疗菜
一碗竹荪汤
每期一道养生菜:竹荪排骨汤
旅游
乌鸦与皂角
林农的林下经济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菜饭合一 简单午餐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