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玩好数学
——追求会想、会用、会学的教学

2018-03-13 09:10张思明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个角建模思维

◇张思明

“数学就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就是那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在学生心目中,老师不过就是一些挖坑布雷的高手。当我们在为学生被我们的一肚子题折腾得晕头转向而沾沾自喜时,我们离数学的真谛、离数学教育的真谛就越来越远了。

正如刘坚教授所言,我们要带给学生的,应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那种文化素养,是知道源和流的数学。

一、真实课堂中的数学应用

我在六年级课堂上做了一节数学思维的实验课,借由“怎么会想”“怎么会用”两个层面的题目,让学生向“怎么会学”升华。

(一)怎么会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张扑克牌剪掉1个角(剪痕是直线),还剩几个角?最基本的答案是还剩5个角,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能想到的。只有的学生能很有把握地进行反驳,他们用画图的方式解释可能会剩3个、4个、5个角,但如何把它们串起来,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题。

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思维的逻辑链条:先把5个角这种最基本的情况作出来(如图1);两个点在两条边上运动,按住一个点P,让另一点Q上下运动,当运动到点B时,自然得出还剩4个角的情况;再把点Q(B)按住,让另一点P左右移动,当运动到点D时,得到还剩3个角的情况。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环节。

图1

一个正方体用平面砍掉“1个角”——实际上是砍掉1个三棱锥,还剩几个面、几个角?先呈现一个任意的结果,再固定两个点,让另一个点运动……利用刚才的思维方法去想,学生很快就推出了其他结果。

将一个西瓜横竖各平行地切两刀,吃完后剩下几块皮?学生不再对书上所给的“10块”这一标准答案深信不疑,纷纷表示随便给出一个结果,就可能会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思考。那么,如何思考?10块的确是一个结果,但刀口是可以挪动的。得到启示后,班上的学生开始躁动了。一些学生急着得到结果,却很少尝试思考为什么剩下的西瓜皮会变少。学生容易针对极端情况,得出剩下6块西瓜皮这种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探索剩下7块、8块、9块甚至5块西瓜皮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强调更多的是思维,是找到这些结果的过程。学生要“会想”,而“会想”又存在着很多“技巧”,这个“技巧”或者是先猜测一个最基础的结果,再固定一些可以变化的条件,让另一些条件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果;或者是想极端情况,先想出最多的结果,再想出最少的结果,然后找出中间值的情况。

(二)怎么会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学习的重点不是仅仅针对问题得到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希望培养学生提出更多问题的问题意识。教学不是上课、下课的过程,而是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有了数学思维,我们又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图2中包含多少个正方形?

图2

数的过程很重要,需要不重、不漏,先数16个小“口”,再数2×2的田字格,然后数3×3的,最后数最大的这个,这样一种一种数下去的过程,正好培养了学生图形分类的思考能力。

据此,学生会自己提出问题吗?比如,推广到三维的情况(如图3),图中有多少个正方体?再如,推广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情况(如图4、5),图中分别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对于图4、5,更一般的结论是什么?改变维数又有什么问题和猜想?

图3

图4

图5

……

到最后,已经不是学生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学生能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永远比结果重要,要激发学生去思考。我们总习惯于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完完整整地灌输给学生,其实更重要的是“问题场”的概念,学生走进你的教室,就是生活在一个“问题场”里,永远不是进行到“老师问‘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学生答‘没有啦’”就结束了,而是学生走出教室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

如此我们便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用纸折出正多边形这一实践中,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学生都能顺利折出,折到正八边形的时候,他们是这样做的:先折出3×3的方块,再把4个角折起来(如图6),这样折感觉既很“正”,又为八边形,学生认为这样折出来的就是正八边形。这时,不急于评判的教师会发现,一部分学生观察到这个“正八边形”的边长并非完全一样,并且尝试做出了修改,修改的策略是五花八门的……这恰好就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图6

(三)怎么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让学生知道数学的价值。

学习讲究的是思维,就拿背公式来说,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一问起稍微“超纲”(教师没有教过)的,学生就不会了,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公式是怎么得到的。很多教师感觉自己教得很卖力,但发现学生并非知识学得越多,问题就解决得越好。比如,要求螺旋形蚊香的真正长度,高中生想到了等速螺线,初中生把蚊香近似看成了一个圆,而小学生则解下鞋带铺在了蚊香上。会背公式不算本事,把知识学活了,这才是学习应追求的东西。学生要知道数学的价值,知道数学有用、可用、能用,并且想用、会用、善用数学。

2.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图7

北京大学校园内东南角的燕园大厦下有一个“双莫比乌斯带”形状的雕塑(如图7),初一学生看到了什么呢?炸糖耳朵、炸焦圈……学生把它和吃的联系了起来,我没有进行批判,而是让他们每天都去看,直到看明白为止。到了高三,一个学生跑来说他看明白了,他说这个雕塑说明了“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他把一条一面是红、另一面是蓝的纸带照着捏了一下并粘了起来,想象在蓝面上走,走到黏合处,一脚跨过去就走到了红面上,从而形成了他对这个雕塑的理解。教师要站得更高,我们的教育不在于是否算得更快,不在于多一个、少一个的知识,而在于这样的渗透,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知道其实最有价值的东西,就在自己每天的成长和发展中。

教师不要一味地只当“强者”,把自己包装成什么都知道的形象,总是呈现高明的一面,而是要学会“装傻”,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在任何学科中,都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站起来批判我们。正如王尚志老师所说:最伟大的老师是让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孩子还以为自己就是长得那么高。

二、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应用与创新

近些年来,数学从台后走到台前,成为了创造价值的工具。美国国家数学教育顾问委员会在报告“成功的基础”中有言:经研究证明,在美国,平均地看,数学好的人收入就高。

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数学模式。就以大数据为例。根据震动中心所提供的数据,日本电视台可以及时、准确地发布地震相关信息;根据各大药店所售药品的相关数据,美国疾控中心可以迅速监测到传染病的发生;分析手机里的运动轨迹、覆盖面积等数据,保险公司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

(一)从应用到建模的教学层次及建议。

从《数学建模教学与评估指南》一书可以看到,美国的学校很早就让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应用与建模。就拿午餐的问题来说,学前班到二年级,可以收集数据,讨论一个组要吃掉多少胡萝卜,哪些食物与胡萝卜搭配最好,多大的餐盒可以装下这些胡萝卜……三至五年级,可以进一步讨论胡萝卜和其他蔬菜营养成分的比较,如何在各种食物中挑选组成最佳的午餐,怎样安排各餐的品种和价位……六至八年级,基于选择的数量范围(成分、价格、是否送餐、口味等)决定购买哪种披萨饼,给披萨饼的售价找一个函数(自变量可以是直径或配送时间等)……这些项目学习,都是非常有应用价值的。

在我们的建模实践中,提出了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到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的8个逐步推进的层次:

(1)创设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函数、定理、公式等而有意设计的实际情境。

(2)直接套用数学概念、函数、定理、公式等,给出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如函数值),或者解释、说明得到结果的实际意义。

(3)通过简单的变换,间接套用数学概念、函数、定理、公式等,给出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4)教师或教材给出实际问题,并带领(教材是引领)学生完成数学化及简单、具体的数学应用。

(5)教师或教材给出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完成数学化及简单、具体的数学应用。

(6)教师或教材给出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提出实际问题,师生一起完成“建立模型”和“模型求解”的主要过程。

(7)全过程(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学生部分自主(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模型的选择和建立、求解模型、给出模型结果的解释等环节中,教师部分参与,给予指导和支持)的数学建模活动。

(8)全过程、全自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完成数学化的建模过程、自主求解模型、自主给出模型结果的解释,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自主寻求教师的帮助)的数学建模活动。

要使小学和初中衔接,就得做到前两个层次,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的。

(二)关于数学应用的一些教学案例。

有一天,路边的一则广告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本部承接超大型工程图纸复印业务,规格可达A1、B1大小……”我们常用的复印纸型号有A4、A5、B4、B5等,那么,A1、B1复印纸有多大?能否根据手边常用的复印纸大小,推算出A1、B1复印纸的大小?它们的尺寸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通过分析递推关系我们发现:只要知道A系列纸的一条边,就能推出其所有的边长,B系列纸也同样如此,甚至只要知道任意一条边,就能推出A、B系列所有复印纸的边长。

基于这种思维,我们还能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对开的《北京晚报》,一开的《人民日报》,八开的试卷,三十二开的笔记本,开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解答出来,这才是学习。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他们的学习就不再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了。

如何用自行车测量出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这个测量需要知道车轮的周长,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在我们的教育下,学生对这个公式的记忆根深蒂固。但也正因如此,他们一味地只想着去量车轮的直径,量不出来,怎么办?一个平时很淘气的小男孩儿用粉笔在自行车外胎上画了一圈,再把自行车往前一推,有了印迹,周长就出来了,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测距离,学生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会一样,但每次的测量值都是对真实结果的一个逼近,而这种学习不在课本里。

如何为所在小区设计一个最佳的送奶路线、一个合理的保安巡逻路线?阅读和理解并非只存在于语文和英语这类科目中,送奶路线和巡逻路线的区别是什么?送奶要求用脚跑遍每一个楼洞,巡逻要求用眼睛看。“最佳”就是完成任务且走得最少。这种阅读和理解,学生只有真正去想、去做了,才能明白。

……

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应用联系了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好入手、有趣味、可深入。数学课堂中蕴含的不仅是数学,更是教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有很多学生在奥数中碰得头破血流,也因此越来越讨厌数学,而在我们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应用中,发挥的是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够给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学生会坚定不移地跟着老师执着地学习,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猜你喜欢
个角建模思维
多种方法数角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一次“错误”引发的思考
数一数一共多少个角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认识平面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