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故武功大夫永康府君张公墓志》考释

2018-03-13 01:27张廷良
关键词:张俊西夏墓志

张廷良

(重庆市 江津区文物管理所,重庆 402260)

《宋故武功大夫永康府君张公墓志》于1985年12月出土于南川隆化镇,现收藏于重庆市南川区文物管理所。墓志有盖石,长1.28米,宽1.02米,下底厚0.2米。志文共30行,满行42字,楷书,无界格。墓志志文收录于1991年出版的《南川县志》中,虽有文章利用该志文佐证了南川的历史地名、行政区划变迁等方面的史事,但于墓志主人、撰文者、书篆者的生平及墓志所涉及到的相关史实未予以重视,或有些许错讹之处。墓志中涉及到了靖康之变前后的宋对西夏、辽、金及叛乱平定的战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笔者特对墓志简略考释如下,以供方家研究。

一、墓志录文

左迪功郎权夔州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刘望之撰/

本邑何谊刊/

二、志主生平及相关史实考释

志主张俣,字子硕,潞州潞城人(今山西潞城),史书无传。志文称张俣“迁成都府路兵马钤辖,未赴,卒,累官武功大夫,得年六十八,绍兴二十五年(1155)四月十八日也”,知其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曾祖父张仪、祖父张诚、父亲张衍都无出仕的经历。张俣年轻时性格沉鸷、擅长骑射。

“年甫壮……未几……充鄜延路经略使司指使。会讨伪拦汉军,破西贼之援,策功甚伟”。墓志中云张俣“年甫壮”,即在他三十岁时的政和七年(1117)入子弟所,随后任鄜延路经略使司指使。鄜延路治所在延安府(今陕西省延安),临近西夏,“西贼”是北宋对西夏的蔑称。张俣所参与的是当时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由于西夏对于北宋政权“叛服不常”,北宋在宋神宗时期开始对西夏用兵,历经哲宗、徽宗,逐渐夺取了西夏的陕北横山地区,又旁取了熙河、湟州、鄯州一带(今甘肃临洮至青海乐都一带),对其进行孤立围困,并在临近西夏的永兴、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设置了经略安抚司。徽宗政和七年(1117),西夏入侵了鄜延路、环庆路等地多个寨堡关隘,北宋也对此采取了相应的军事行动,“会讨伪拦汉军”是此时军事行动中的一部分。

“伪拦汉军”一词未见于正史记载,笔者推测“拦汉军”是西夏所命之地名。在政和五年(1115)至重和元年(1118)期间,西夏曾攻占或筑造了多个寨堡城池,并重新予以命名,而北宋方面在史志中记述时均在西夏所命之名前冠一“伪”字。如王安中(1075~1134)所作《定功继伐碑》中记载:“(政和)七年(1117),贼入环庆城佛口谷,伪号成德军……筑日木多泉,伪号治安城;直鄜延,筑臧丹河,伪号洪夏军。”“拦汉军”与成德军、治安城、洪夏军一样,是西夏攻占了北宋的城寨关隘后所更之名,宋人在史志记述中均冠以“伪”而称之。“拦汉军”的地理位置,在今陕西延安的西北方向。“破西贼之援”或许就是《定功继伐碑》中所提到的济义堡及佛口谷一战。在这场战斗中,宋军攻陷了济义堡,又攻破了佛口谷,“并败贼外援”。

“明年,王师出塞”中的“明年”即重和元年(1118)。《定功继伐碑》中提及这一年种师道帅兵攻讨臧丹河,但没有涉及鄜延路兵马,且规模较小,不能称之为“王师”。笔者认为,“王师出塞”是指宣和元年(1119)三月北宋对西夏的一次军事行动。据《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载:“宣和元年三月。童贯遣知熙州刘法出师攻统安城,夏人伏兵击之,法败殁,震武军受围……夏四月庚寅,童贯以鄜延、环庆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又据《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西夏用兵》:“宣和元年三月,童贯使熙河经略使刘法取朔方,法不欲行,强遣之,乃引兵二万出,至统安城,遇夏主弟察克率步骑,为三阵以当法前军……法乘夜遁……守兵追之,斩首而去。察克……遂乘胜围震武……六月,夏人遣使纳款,诏童贯罢兵。”但上述二则史料对此次军事行动的记载过于简略,仅记述了此次军事行动中刘法的统安城之战,实际上熙河经略使刘法取朔方只是此次军事行动中的一部分。据《宋会要辑稿》载:宣和元年四月十五日,太师、鲁国公蔡京等言:“伏睹宣抚使童贯奏:进兵出塞,由泾原路自萧关入生界斗敌……又奏环庆路前去西界,杀到一百余级,降到西人百数千。”五月十二日,太师鲁国公蔡京等又言:“伏睹宣抚使童贯奏:勾集兵马,六路出塞,深入攻讨西贼,贼众大败……自三月十九日后来,攻围震武军下寨,连夜攻打。”又据王安中《定功继伐碑》载:“宣和元年,举国来寇,鄜延陷镇青堡,泾原陷靖夏城,进围震武军,结河南诸蕃攻积石军、洮州,上用不赦,诏泾原合熙、秦兵,平克特口,鄜延西合环庆兵,平齐吉克台,东合河东兵,捣沁布班堆,又分秦凤、河东兵择利深入,六路同日济师,贼乘间再围震武。”

因此,“王师出塞”是指宣和元年三月,童贯派遣了西北军队兵分六路围攻西夏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军往统安城(今青海互助县境)方向进兵,张俣所在的鄜延路军队与环庆路、河东路军队协同进攻“齐吉克台”和“沁布班堆”两地。但刘法所率军队在统安城战败,西夏军队趁机再次围困了震武军(今青海门源县境),导致此次兵分六路围攻西夏的军事行动受挫。随后四月,童贯又命鄜延、环庆两路兵马战败西夏军队。六月,西夏派遣使者与宋廷和谈,宋徽宗便下诏令童贯罢兵。《定功继伐碑》是王安中为宋徽宗颂扬功绩所作,虽于刘法战死并导致围攻行动受挫一事未予记述,但对于当时战争的整体局势却有较完整的呈现。至此,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事已基本告停,此后在宋廷靖康之变南迁之前与西夏无较大战事发生。

张俣一生的军旅生涯在墓志中的记述可分为四个阶段,隶属鄜延路经略使司参与西夏作战是第一阶段。此时北宋政权也将对外的焦点转向了北方的燕云之地,与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共同出兵夹攻辽国,意图收复燕云等地。这一点在下文中也得以体现。

“平燕之后,选戍燕山府”至“从经略司勤王”:是墓志所记张俣一生军旅生涯的第二阶段。宋金经过多年的交涉,于宣和二年(1120)订立“海上之盟”。宣和四年(1122),宋对辽燕山之役失败,金独力攻取了包括燕京在内的辽全部的五京。宋经过多次交涉,接受了金的漫天要价后,于宣和五年(1123)收复燕京及其六州,遂改名为燕山府。张俣便是在此时被选擢戍卫燕山府,护筑蓟州玉田县(今河北玉田)。志文中虽未提及张俣在收复燕京过程中的活动,但当时与金联合攻辽的是由童贯所统领的“陕西六路汉蕃精兵”,且在收复燕京后能够选戍燕山府,不难推测张俣是参与了收复燕京的军事行动的。

宣和六年(1124),河北路及京东路盗匪猖獗,中贵人(即宦官)梁方平受命征讨。据《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载:“(宣和六年)是岁,河北、山东盗起,命内侍梁方平讨之”。燕山府当时隶属于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张俣则隶属于梁方平所统领的军队。梁方平率军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被盗匪袭击,张俣独力击毙匪首,大破盗匪,后被提拔四级官阶。

宣和六年(1124)八月,金以归还燕京时所要求的粮草未能给予为由,发兵攻占了蔚州(今河北蔚县),并于宣和七年(1125)十月兴兵伐宋,随后再次占领了燕京等地。靖康元年(1126)正月,梁方平所统领的军队溃败于金;二月,梁方平坐失河津被诛杀。十一月,赵构被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后,“尽起河北兵入卫……募兵勤王”,墓志中云张俣“从经略司勤王”即是在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时被招募为勤王兵士,受赵构统辖。

“会上龙飞南都”至“诛马进,复江淮”:是张俣军旅生涯的第三阶段。赵构于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引兵从相州(今河北临漳)抵达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知信德府梁扬祖率领了三千兵马与之汇合。其中,志文中多次提到的御营统制、后被追封为“循王”的张俊也在其麾下。张俊(1086-1154年)于《宋史》有传。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志文中所称南都)称帝并改元建炎后,设置了御营司。因拥护赵构称帝,张俊被任命为御营前军统制。张俣即是在建炎元年(1127)张俊担任御营统制后被提拔为“准备差使”。

与此同时,江淮等地“群盗蜂起”,张俊受命前去征讨,张俣也随从张俊在陈州(今河南淮阳)、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平定盗匪。建炎二年(1128),张俊升任为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随后受命征讨秀州(今江苏嘉兴)。秀州兵卒徐明于建炎二年(1128)五月逼迫守臣朱芾去位,迎立赵氏宗室赵叔近管辖秀州,张俊于同年六月带兵抵达秀州杀赵叔近,并将徐明绑缚后斩杀。张俊是受王渊授意而将赵叔近杀害,并“取周氏(赵叔近妻室)归于(王)渊”。后来,有御史为赵叔近之死鸣冤,并最终获得平反。因此张俣墓志中未提及赵叔近,仅言及斩徐明之事。

“诛马进,复江淮”事在绍兴元年(1131)。马进是金国将领李成的干将。李成在《金史》卷七九有传,原为北宋官员,靖康之变后聚众叛乱,于绍兴元年正月占据了江淮湖湘等地十余郡,南宋朝廷命张俊为招讨使、岳飞为副招讨使前去讨伐。该年三月,张俊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大败马进;五月,又在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大败李成军队,马进溃逃,被追兵所斩杀。随后岳飞招降了其余叛军,江淮悉平。张俣在这一阶段中一直跟随张俊征战南北,在战斗中突显出了有勇有谋的军事素质,为其后期在地方任职奠定了基础。

“差秦州兵马监押”至“迁成都府路兵马钤辖,未赴,卒,累官武功大夫”:则是张俣军旅生涯的最后一阶段。张俣升任秦州兵马监押、本路(即秦凤路)经制司准备差使、御营前军准备将领等职位,这与在绍兴二年(1132)被拜为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的张俊有很大关系,而张俊即为秦州人氏。张俣实际是被派遣主管龙州(今四川江油)涪水关的防务,但有朝中大臣认为张俣的才干足以担任州府长官,便改任南平军(今重庆南川)知军。张俣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先后转任珍州(今贵州正安)、威州(今四川理县境,未赴任)、黔州(今重庆彭水)、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任职,在永康军任职期间因父丁忧而离职。按:宋代官员为父母丁忧守制之期为三年,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如在川峡、广南、褔建路任职的官员,丁忧期间则不得离任,这便是志文中所谓的“边制”。因此张俣为父丁忧须上奏并得到朝廷应许。丁忧期满后,张俣又被调任成都府路兵马钤辖,但未及赴任便去世,安葬在南平军隆化县(今重庆南川)流金乡(今重庆南川区隆化镇)。张俣的三个儿子,张璘、张瑮均为承节郎,为武阶官,张琄则受“循王”张俊之恩补为登仕郎,为文阶官;两个女儿,长女嫁给右迪功郎赵筑,次女早亡。张俣与“循王”张俊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二人经历有颇多相同之处,张俊在“通显”以后也一直想要拔擢张俣,但张俣则因“时有所不恤”而“贾怨”,招致他人的不满,只能在川峡之地任职终老。

张俣之子张璘、张瑮、张琄,女婿赵筑均未见于史料记载,墓志可补史志之缺。

三、墓志撰写者考释

“左迪功郎权夔州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刘望之撰”,为张俣墓志撰文的是夔州路提点刑狱司的刘望之,南平军隶属于夔州路。现存关于刘望之事迹的宋代文献记载主要有二条。《桯史》卷五:

绍兴己未,金人归我侵疆……后二年,和议成,秦桧惧当制者之不能说虏也……蜀士刘望之作诗曰:“一纸盟书换战尘,万方呼舞却沾巾。崇陵访沈空遗恨,郢国怜怀尚有人。收拾金缯烦庙算,安排钟鼎诵宗臣。小儒何敢知机事,终望君王赦奉春。”时语禁未大严,无以为风者。望之有集自号《观堂》,它书多谄秦,所谓奉春,竟不知指何人也。

绍兴己未即绍兴九年(1139),后二年,即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力主的第二次宋金和议成功。刘望之所作诗词文章中大有谄媚秦桧之意,可以看出,刘望之认同和议政策,不主张对金作战。

《南宋馆阁录》卷八“正字”条目载:

刘望之,字彝叔,泸州人,陈诚之榜同进士出身,治诗赋。(绍兴)二十八年正月除,(绍兴)二十九年七月致仕。

陈诚之是绍兴十二年(1142)状元,刘望之与陈诚之同榜进士。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月任秘书省正字,绍兴二十九年(1159)七月致仕。清雍正《四川通志》:“宋刘望之,字叔仪,合江人,绍兴间进士。宰臣沈该荐为学官,迁秘书省正字。著有《观堂集》。”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六,文云:“左文林郎达州州学教授刘望之行国子正。望之,成都人。宰臣沈该荐其才,乃有是命。”称刘望之为成都人,当误。达州,宋时隶夔州路。所谓行国子正,即是《四川通志》所称的学官。沈该,字守约,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绍兴二十六年(1156)拜为宰臣,绍兴二十九年(1159)“以贪冒”而被罢。关于沈该生平的史籍资料记载较为缺乏,虽官居宰臣,却在《宋史》中没有专门立传、地方志中也鲜有载籍。依据王明《杜充、沈该与宋高宗——兼论宋高宗的用人与施政》、高睿《沈该易学研究》等文章对其生平的梳理,沈该因支持议和而得到宋高宗、秦桧的重用,进入中央后却受到秦桧排挤而外放,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八月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任夔州(今重庆奉节)知府三年四个月,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秦桧去世后平反重回中央并任参知政事。刘望之为张俣墓志撰文时任职夔州路提点刑狱司,与沈该为同僚。通过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墓志撰文者刘望之的简历:

刘望之,字叔仪(或作彝叔),四川泸州合江县人,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中进士前便认同秦桧的与金和议政策。绍兴二十五年(1155)左迪功郎,任职于夔州路提点刑狱司,此时与同样主张和议政策的沈该为同僚。绍兴二十八年(1158)沈该为参知政事后,提拔刘望之为秘书省正字。受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月宰相沈该“以贪冒”被罢的影响,刘望之于同年七月致仕。著有《观堂集》,已佚,仅有多首诗词留存。

“左朝散郎直敷文阁添差两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官赐紫金鱼袋张宗元书并篆”,为张俣墓志书篆的是两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官张宗元。据《宋会要辑稿》礼五二之一六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八日,(高宗)车驾诣景灵宫,朝献礼毕,幸太傅、清河郡王张俊第。制以俊为太师……侄子仪、子安、子文,侄孙宗元、宗弼、宗亮、宗说、宗益、宗颖各转两官。”张宗元为张俊的侄孙,当误。曾维刚《〈宋会要辑稿〉张宗元资料辨误》一文,结合了周麟之《张循王神道碑》《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陆游《渭南文集》中《承议张君墓志铭》、周密《武林旧事》中《高宗幸张府节次略》等文献资料进行过翔实的考证,认为张宗元实为“循王”张俊的嫡孙,是宋代西秦成纪(今甘肃天水)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现结合上述史料对张宗元的简历加以梳理:

张宗元,字会卿,小名越哥,小字禹孙。《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中云张宗元于绍兴十八年“年十八”时考中进士。绍兴十八年为1148年,可知其生于绍兴元年,即1131年。张氏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第四甲,授右宣义郎、直敷文阁;绍兴二十一年(1151)赐紫金鱼袋;绍兴二十五年(1155)前后,任两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官;绍兴二十八年(1158)前后,为尚书驾部郎中;官至通议大夫,敷文阁待制,赠少师;卒年不详,但据《渭南文集》卷三十六《承议张君墓志铭》可推断他卒于庆元三年(1197)之前。其曾祖父为张密,赠太师,进封越国公;祖父张俊,追封循王;父张子厚,赠少傅;外祖父母为萧氏;婚娶刘氏;子女数不详,其中一子为张錤,字深父,庆元三年(1197)三十八岁时病逝,葬于临安府西湖佛首山,官至承议郎。

为张俣刊刻墓志的何谊史籍未见记载。

四、结 语

宋代靖康之变前后的社会变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近年来南方地区大量宋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和发掘资料的发表,再结合史料文献进行研究,拓展和加深了南方宋代墓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为“北人南迁”引发的政治、文化、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篇墓志也是宋代社会变迁的材料。通过细读本篇墓志,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从张俣的军旅生涯来看,他随军参与了对西夏、辽、金及南迁后内乱平定等战斗,属于“陕西六路汉蕃精兵”,也属于“渡江后名将皆西北人”历史背景下的一员,说明宋廷的主力军队多为北方将士,并在靖康之变后随侍南迁。其二,张俣甫任南平军知军后,其家属也随他定居在南平军,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军人家属随军“南迁”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一种迁徙途径和方式。其三,为张俣撰写,书篆墓志的刘望之、张宗元,与张俊的关系密切,二人均有与金和议的政治倾向就不难理解,因为张俊也是主和议的,他们难免不受其思想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张俣墓志可补充《宋史》传记之不足,丰富两宋之际的军事史、移民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两宋之际的社会背景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1]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考古60年J.四川文物,2009,(6).

[2] 四川省南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南川县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0]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 曾维刚.宋会要辑稿张宗元资料辨误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17]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猜你喜欢
张俊西夏墓志
玩转课本题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钢轨预打磨在地铁线路中的运用相关阐述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唐《张俊墓志》考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再考西夏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