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突围”讲评

2018-03-13 19:06于其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7年7期
关键词:吴冠中痛苦画家

于其

【作文题】(苏州市零模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写作指导】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地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這是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名言,命题人对此加以提炼整合,使之成为本次写作的导引材料。

相比原文,本则材料的中心更为突出(关键词:免遭痛苦),指向更为明确(辩证认识并评价摆脱痛苦的方法和途径)。写作时,应注意处理好这样两个问题:

一要真正领会有关词语概念的深刻含义。这里的“地狱”显然用的是比喻义,指的是让生者身体、精神与灵魂受苦的地方,即人生的困局、窘境。而且,其本体范围可以扩大,不应仅仅限制在个体范围之内,也可以包含文化、思想、建筑、绘画等社会各个领域;而就内涵而言,既可实指物质层面的困境,也可以虚指精神方面的黑暗、灵魂方面的煎熬,等等。

材料中“非地狱”的“人”或“物”,属地狱中可供“寻找”的对象,所以应指给予人以幸福与希望、信心与力量的对象:“人”应该是突围地狱的同行者,“物”是支撑人们走出地狱的信念、信仰等,属于精神坐标或者价值依托。

二要明确写作的立意取向。材料在假设的“置身地狱”的前提下,重在提出“免遭痛苦”的两种方法:一是“成为它的一部分”,在被动或主动接纳外在绝境时,或与世俗沉浮,或抗争失败甘于平庸,直至自我异化,与绝境同体,丧失痛感;二是辨识“非地狱”的人和物,并且为之存在而奋斗与坚持,在奋斗与坚持中感受到快乐,从而超越痛苦。当然,“辨识”属于理念层面,而“使它们存在”“赋予它们空间”更多偏向行动层面。而快乐的获得,更多地在于行动与结果中。

由此可知,材料的正向立意大抵有这样两种:(1)悦纳外在困境、绝境,随波逐流,自甘堕落平庸,或在困境中沉沦,或被体制化,逐渐丧失痛感,却享受起“小确幸”;(2)积极突围,免遭痛苦:在苦难中学会理性辨识,寻找精神方向与信念支撑等,在突围中享受快乐,获得希望甚至幸福。需注意的是,确定立意时不能简单机械:接纳困境,从愿望层面,可以分为主动接纳与被动接纳;从过程角度讲,接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肯定不是单一的痛苦或快乐的问题;身处“地狱”,寻求突围,也可能是痛并快乐着的,甚至是痛苦的。我们应努力体现材料所包蕴的思辨性和张力。

【作文示例】

呼告

一考生

昔日法国战火连天,人民流离失所。在此情况下,绘画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画家用笔表达着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控诉。

然此情形愈演愈烈,画家路易·大卫甚至要求制定法律,画家只能创作爱国题材的作品,违者量刑甚至处死。多数画家选择屈服,自此很长一段时间,法国绘画界处于停滞状态。这对于艺术来说,何尝不又是一个地狱!

当今中国学术界远未达到“地狱”之程度,陈丹青却也在《退步集》中痛斥其弊端。学术名词已然成为相对孤立的存在,脱离了“语境”,不再与画作共呼吸。它暧昧的指向,不断衍生着不同的歧义。

对此,吴冠中先生高呼“笔墨等于零”。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即脱离了具体画面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画家不应被笔墨束縛,而该追寻本质,真切抒情。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在当时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吴冠中先生在绘画界的地位甚至遭到质疑。对此,他感叹,这是人们思想僵化的体现:长久处于当今的学术氛围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将笔法作为评判标准的信条。他出版“笔墨等于零”的同名文集,一再阐释他的思想,并对“抽象美”进行深入探讨,努力为“抽象派”提供空间。

现在想来,各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该如何用“好”与“不好”来对笔触进行判断?唯当透过薄薄画纸,探听作者的脉搏与心跳,看他那一刻感情是否真实,甚至是否手舞足蹈或痛哭流涕。因此彰显的人性变化才更值得人们探究。

但同时,笔墨也不真能“等于零”,否则作画只成了原始的情绪表达,而非艺术。需得在深厚底蕴之上,用笔触留下画家心跳的烙印。

吴冠中先生早年曾批判过“按图索骥式”作画(先形成印象,再进入自然),而推崇“伯乐相马式”,即先进入自然,让其震撼灵魂,从而获得灵感。显然,当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画家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响应“伯乐相马”的号召,在自己的土地上开辟新域。

屈从于不良环境或能得到暂时的安稳,而真能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呼声,鼓励更好事物的生长才更有利于长久的发展。我向来相信对当今的种种批判是出于近似“恨铁不成钢”的深沉之爱。能有吴冠中先生一样的人存在,庆幸,庆幸!

[点评]

文章由中外绘画界的经典之例立论,先反后正,对比强烈,态度鲜明。行文展开有序,剖析有据,自然推导出“真能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呼声,鼓励更好事物的生长才更有利于长久的发展”的结论。而“我向来相信对当今的种种批判是出于近似‘恨铁不成钢的深沉之爱”一句更推宕开去,引人深思。全篇文圆气足,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良好的思维把控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呼告”一题言简意赅,也给人丰富的思考张力和触角。

地狱中的那道光

一考生

继张艺谋的《长城》阴霾之后,张佳嘉的《摆渡人》再次撹动影视圈的一池春水。并非是后者已经摆脱前者失败的阴影,《摆渡人》的口碑亦十分低迷。但令人惊讶的是,作为制片人的王家卫几乎发动了整个娱乐圈为影片叫好,偶尔一句发自肺腑的“我不喜欢”竟如豆辮影评上几个真诚的低分岌岌可危。endprint

也许大家都心知肚明,《摆渡人》确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片,再加上这种苍白的造势和舆论的压制无异让广大影迷身处地狱。有随波逐流者放弃内心的疑虑,毅然打下高分,但仍有内心坚定者选择逃离地狱的禁铟。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为这些“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打开天堂之门。

而正如此次事件中显示出的,大批人已经深陷地狱而不自知了。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日益空洞而不坚定的内心。如卡尔维诺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说:“现代人是分裂的,压抑的,残缺的,不完整的,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人性的异化让我们难以忠实自己的想法,而不断渴望在和大众达到一致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完整。偶有不同的意见就让我们恐惧被孤立,这种分歧让我们仿佛被世界抛弃。于是没有人有勇气表达自己,而是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涌向地狱,唯恐挤不进偌大的地狱。

当地狱俨然成为乌合之众的避难所时,非地狱的人和物就成了沧海遗珠。正如勒庞所言:“群体就像是睡眠中的人,他的理性已被暂时搁置。”做非地狱的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人们却越来越不愿付出思考的代价,因此他们愈发麻木,似乎成了“地狱”的原住民。

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说:“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考。”思考能让我们摆脱所谓的“理性无知”,将我们从别人的思潮中解放出来。波兹曼同样在《娱乐至死》中对大众传媒时代的人们放弃思想的能力充满了忧虑。阅读和接受习惯的改变让我们难以思考,有谁还愿意在数以千计的垃圾信息中找到自己脑中的一点星火呢?

即使不能完全做一个非地狱的人,让我们挑选出类似的信息也成了大海捞针。

如学者阿伦特所言:“即使在黑暗中,我们也有权力期待一种启明。”如今的我们,无论是被困于舆论的牢笼,还是被麻木愚昧的灵魂包裹着,我们唯一不能忘记的,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寻找地狱中的启明。艾米莉·狄金斯诗云:“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们不必囿于地狱,太阳之光永存。

[点评]

一个时鲜而独特的由头,足以让人刮目;六处经典而丰厚的引用,同样令人叹服。小作者由现象而本质,强调“思考”之必要、之重要、之迫切,从而表达出自我热切的期待,彰显出自我“思考”的深度和厚度,并流露出崇高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当然,引论丰富虽是一大特色,也會落有“掉书袋”之嫌,更令人心生言多必失之虞。endprint

猜你喜欢
吴冠中痛苦画家
春江水暖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分担痛苦
酷炫小画家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