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璇:用怀旧的心,拍最摩登的上海

2018-03-13 15:31卢娜
东方企业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爬楼机位上海

卢娜

在摄影圈子里,热衷于拍摄城市风光,尤其是高楼摄影的朋友们被称为“爬楼党”。在相机快门按下的那一瞬,无论追求的是“楼高望不见”的刺激,还是“一览众山小”的霸气,都在清脆的“喀嚓”声后凝固在属于光与影的旋律中。我们今天的主人公Allen Yao(姚璇)便是在上海颇有盛名的爬楼党,跟随他的讲述,这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光彩影像背后,故事同样精彩……

爬楼“有毒”

去年11月底,赶在秋风的尾巴上,Allen在个人微信号上发布了汇聚他一整年心血结晶的“2017爬楼年记”,而这篇以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塔尖、环球金融中心框、满月三重对齐的奇景开头,长到足够你在触屏手机上划上近20下的年度“美片”盛宴,很快就突破了5位数点击量,足见其在爬楼圈的人气与影响力。

不过Allen并不是专职摄影师,他的本职是一名物流设备销售,而他举起相机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拍拍自家的娃”,记录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乐趣,但一次偶然的拍摄经历,让他中了一种名为爬楼的“毒”。

大约3年前,Allen在上海虹桥拍凌空SOHO时结识了一位朋友,双方一见如故,聊得十分投机,那位朋友当即就说:“走!不要在地面拍了,我带你去看不一样的风景,你肯定喜欢!”随后,他带着Allen去爬了当时还在建的外滩SOHO,也的确如这位朋友预料的那样,从高空中俯瞰的宏大“上帝视角”,让Allen为之深深震撼。他感慨说,难怪有那么多酒吧和餐厅喜欢选择高楼加玻璃落地窗的装潢。自此,他的爬楼之路一发不可收拾,也为了爬楼做过不少旁人眼中不可思议的疯狂舉动,比如假扮农民工——

十分知名的M广场机位自物业“严打”整治后,想要再登顶拍摄几乎是难于上青天,某一日,上海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思,Allen又带上了设备打算去碰碰运气,结果刚到楼下,就被赶了出来。抬头看看那绝佳的天色,不死心的Allen心生一计。他发现,在B广场工作的工人可以自由进出楼道,于是他用身上的名牌外套“贿赂”了一名在此工作的农民工,在工人下班后,换上了他们脏兮兮的工作服,搞得灰头土脸,至于相机,则在包裹严实后藏进了工人的涂料桶。如此暗度陈仓,他成为了M广场严打后登顶拍摄的第一人。

不过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有了更戏剧化的发展。每每想到此事,Allen自己也是颇感好笑:“我回来后将这个经验分享给了我一些想去M广场但上不去的朋友,他们也都操作成功,后来M广场的人奇怪,怎么工人都不做事,在那边用那么好的相机拍照,这个秘密就曝光了。以至于后来进去的人全部都要严查证件,脸上太干净,没泥巴的,有嫌疑;戴着眼镜的,有嫌疑;背着大包的,也有嫌疑……”

至此,M广场再度成为了爬楼党们的传说。

“一个好摄影师首先要懂点气象学”

借着销售工作上班时间相对自由的便利,Allen几乎每天都要去爬楼拍照,尤其是到了上海最好“出片”的“水晶天”,更是他扛着相机乐此不疲地往返于高楼广厦间的时节。

所谓“水晶天”,也就是上海的夏季。据Allen介绍,从气象条件来说,这个时候上海的东南风比较多,“海面上吹来清新的风,形成‘棉花糖云、火烧云的概率会比较高,所以这个季节我基本上就是连轴转,早上3、4点钟起来拍日出,日落拍到晚上7、8点,紧接着晚上到家接着修图,也要到凌晨1、2点。因为一旦错过了这个季节,就得等上一年。”

如果说,水晶天贡献的是或澄净清透或烂漫多姿的天空色彩,那么一旦进入昼夜温差大的初春与初冬,上海则往往能呈现出一股“仙气”,而营造出这份仙气的就是“平流雾”。

平流雾是指当暖湿空气平流遇上地表层冷空气,下部冷却后形成的雾,大多发生在冬春时节的北部沿海地区。平流雾和空气的水平流动是分不开的,只要持续有风,雾才会持续长久,继而将城市中的建筑物萦绕其中,予人以置身仙境之感。反之,如若上海东南海面的风止息下来,暖湿空气的来源中断,雾气便很快会消散。因而,一年之中也就只有一周时间里能碰上一两天可以出片的好日子。为把握这弥足珍贵的时机,Allen只能时刻准备着,他甚至笑言,为了拍照,他俨然成了半个“气象学家”。

“以前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只知道守株待兔,天天傻等,最后人累得不得了,但收获却很少。怎么办呢?我就去研究气象。”经过不懈的钻研,Allen在拍摄中运用自己的气象知识与上海气象局的基础数据,成功率大大提高,就拿2017年的平流雾来说,“60~70%的(平流雾)我都预测到了,现在我自己也组织了一个微信群,经常给群里的同好做预报,告诉他们哪天有戏,哪天没戏。”

纪录时光的财富

2001年,一首《喜欢上海的理由》随着力波啤酒广告的播出飘进了上海的千家万户,又传遍了大街小巷,而歌中那句“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便是对Allen“阿拉上海人”的最好写照。

“出生在上海,我爱上海,我想记录我活过的这个时代的上海。规划、市容、绿化、建筑、霓虹、交通、天气、变迁等等,这些习以为常的一切,时间会让它们都成为我的宝藏。”正如Allen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下的这段话那样,他对于爬楼上海、爬楼浦东、爬楼陆家嘴的不厌倦,正是源自于对上海的情怀。

但既然是为了情怀、为了纪录,为什么非要选择上海最繁华、摩登的区域,而不是那些承载老上海风情的街区呢?面对这个问题,Allen的回应尤显他独特的深度视角:“中国在发展,上海在发展,只有最顶尖的东西才会被留存史册。如果只是简单地拍一棵树、一朵花,几十年以后别人也可以拍,你只有把这个时代最有特色的东西给它记录下来,你才能跟着中国一起发展,一起被纪录。在上海,目前为止只有前五名的(高楼)能被记住,也就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和现在的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既然只有顶尖的才会被记住,那么就只有通过最顶尖的东西才能做到管中窥豹,才能把上海发展的精华浓缩起来,这也是我专注在上海拍摄城市风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坚持“摄影师(切入角度)要比一般受众深一点”的初衷之余,Allen也在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他说,虽然很多摄影大师的作品都会选择用简单的黑白灰来返璞归真,但他并不会刻意在上海相关的作品中使用这一风格。“因为对我来说,上海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吸引人眼球的城市,我希望大家能从照片来看上海的发展变迁,那也要首先‘抓住观众。没人看,你的照片没有传播力,也很难留世起到作用。”

为了留存自己眼中的上海,Allen家中用以存储数码照片的移动硬盘足可堆成小山,在有些人看来,这些可能都是电子垃圾,但他却将其视为弥足珍贵的未来史料。

“你想象一下,再过二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照片里有些配角可能就变成了主角,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比如照片里的交通信号灯、人流分布情况等等,都会成为未来研究上海发展的一个素材,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吧。”

摄亦有道

中国有盗亦有道的典故,爬楼虽不是盗,但也不乏“爬”在灰色地带上的时候,因而对Allen来说,爬楼也应当是一桩 “摄亦有道”的事。

“还是要有自己的操守吧。上海现在核心区域能爬楼的地方越来越少,我们也经常自嘲说核心摄影师现在都变成外围摄影了,因为很多人看到你发的照片就去找你的机位,其中就有一些不守规矩的。我爬楼有三个原则,第一不撬锁、第二不能偷、第三要恢复原状。但有些人是不管的,顶楼的锁换掉了,他们可能会撬锁,或者在楼顶上喝酒,东西都扔在上面。”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可拍摄的机位就越来越少。

除此之外,在爬楼圈一直以来都存在极限爬楼和风光爬楼两派之争。国内大众了解到极限爬楼或许始于2014年俄罗斯的马霍罗夫(Vadim Makhorov)和他的朋友拉茨卡洛夫(Vitaliy Raskalov)在上海中心的惊天一爬——二人不光爬上了上海中心的顶部,还拍摄视频和照片上传到了网上,惊险的画面不光惊呆了大批网友,也让沪上多家高楼的物业管理部门如临大敌,大大加强了对登楼人员的查控。

在2017年,Allen也短暫迷恋过极限爬楼的感觉,他坦承,“那种身体的刺激和视觉的冲击一度让我这个恐高症患者都欲罢不能。”但很快,刺激背后的种种隐患让他选择了退出。

首先是安全问题,无保护的极限爬楼摄影的确很刺激,但其刺激程度也与危险指数成正比,去年11月,国内极限爬楼第一人咏宁的意外身亡更是让Allen唏嘘不已,他感慨到,抛开自身的安全不谈,这种寻刺激的方式还很容易对楼下过路的行人以及青少年群体造成危害。“像有些潮牌,为了吸引年轻人,会找这些极限玩家合作,继而引发小朋友的效仿;而且极限玩家要是有什么物品从那个高度坠落下来,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是道德上的责任,可能对他人造成困扰。Allen说:“有一些玩极限的人,他们玩有些楼上的塔吊,然后拍照,回去上传到网上,是会收到很多路人的惊叹和点赞,可照片一旦被相关的建筑公司看到,这栋楼的保安就全都要下岗回家了。我拍照这几年,上海一些知名的高楼,保安基本上都换过一波了,很多都是因为这些极限玩家。”

最后,是出于对机位的保护。“其实无论玩极限还是只单纯拍风光,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有人不守规矩,无论是出了安全问题,还是害人家丢了饭碗,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楼宇物业的严防死守,继而共有机位消失。像我去年拍的很多机位,都已经再也上不去了,只能说是很遗憾。”所以,深感“传播越广、责任越大”的Allen最终放弃了极限拍照。

Q=《财富生活》A=Allen Yao

Q:您是上海人,爬楼的主要活动范围也是上海,在您的作品中也能充分感受到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那么在爬楼的这些年里,通过双眼和相机,您看到了上海哪些令人难忘的改变和发展?

A:其实从历年的照片里可以看到上海在城市绿化、交通整治、灯光升级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变化。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两年,当我使用慢快门拍摄车轨形成的流水线条时,经常会出“废片”,因为有司机乱变道、乱加塞,或者是闯红灯、不在路口掉头,导致车轨线条不直,不是斜的就是S型的。但是去年上海的交通大整治力度很大,尤其是下半年开始,你可以看到我的照片里马路、车轨都是很清晰的。那这张照片就不光是提供了美的视觉享受,也记录了一个城市交通整治的大动作。

还有城市的景观灯,以前我们用的都是不节能的灯泡,现在都是节能的、LED的;还有以前的路灯和景观灯可能会追求照得很亮,但现在我们有节能意识了,可以调节控制在某个时间段亮一点,某个时间段暗一点,这些都是照片能记录下来的。从灯光的色彩、广告灯牌的布置上来说,我们城市设计师的审美也越来越有格调。以前很多大红大绿的灯光,照出来显得艳俗,现在不一样了,灯光柔和了,注重跟周围建筑和绿化的协调了。

再有就是环境整治上,从我的出片率上来说,上海的好天气也的确是越来越多了。去年的片子就没有今年出得多,因为今年天气比较好。

Q:想出一张满意的成品,一般要经历多少次踩点和拍摄才能呈现?

A:我几乎是天天拍,但是你看我“年记”里,最后能称得上非常满意的作品,也就那么几十张,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我去年拍的一张火烧云,是在X机位上拍到的,一般人都上不了那个机位,更不要说在这个机位上拍到火烧积雨云。因为一般下雨天是没有太阳的,但这天偏偏又下雨、又打雷,还有太阳,当这层水汽非常大的积雨云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通过阳光的折射,照出你平时看不到的颜色,黄色、红色、紫色、蓝色……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十年难遇,哪怕想“复刻”同样效果的照片也都是奢望。

可以说,爬楼党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我们坚持的结果,而且要时刻坚持,几乎是全年无休吧。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摄影作品的价格很贵,但说实在的,其实一点都不贵。之前提到的那张火烧积雨云,我前前后后去了十几次,每次开车来回都是几十公里的路,各种请假、给保安大哥做公关等等,这期间的投入,时间也好、精力也罢,都是难以单纯用金钱去衡量的心血。

Q:那你这样“疯狂”地去拍,家里面理解吗?

A:刚开始其实是有点反对,因为我之前也提到,这个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基本都是我太太一个人在管了,她肯定是会有抱怨的。但是当我把作品拿回去给她看,告诉她我为这张作品付出了多少,她也会理解我;当她看到我的作品被刊登在一些知名的报刊杂志上,或者拿了摄影方面的奖项,她也开始为我感到自豪。而且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项健康的爱好,有些人可能喜欢呼朋唤友成群结队,但我是一个很慢热的人,在工作需要之外的场合,我并不是那么擅长跟人对话,所以平时我还是喜欢和自然、和城市、和静物对话,不然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肯定是选择做人像摄影更抓眼球、更赚钱。作为我本身自己内心的感觉,我还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等待、静静地守候,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作。

Q:方便透露一下2018年的拍摄计划吗?

A: 我从去年开始就有了一个“200毫米记录上海”的计划,也就是说用长焦来记录上海,因为200毫米有一个景深压缩,可以把不同区的景色和你的地标建筑挂起来。我不光想记录城市的高度,也想去记录城市的广度,所以只是拍陆家嘴可能会有一些欠缺。去年开始我在静安寺等市区比较地标性的点也拍了一些。为了这个计划,我去年在普陀区发掘了一个首发机位,把普陀区的一些小区和上海浦东的“四件套”(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环球金融)用景深压缩的方式压缩到一起,这样可以给一个区的人留下一个珍贵的回忆。

今年来说我还要去其他区或者地标做这个计划,甚至包括横沙岛、崇明岛,这些地方都能看到四件套,然后通过一些景物把它们压缩在一起,也是记录每个区的东西。

猜你喜欢
爬楼机位上海
基于航班重新连班的机位自动化处理机制
2019东营地震抗灾演习直播方案
爬楼摄影 爱上城市之巅
步步惊心——“爬楼族”
高空挑战造成伤亡,谁担责
欢乐上海迪士尼
超越常规 更进一步 5月24日上午场9机位实拍图解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婚礼多机位拍摄&剪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