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她的爱犬

2018-03-14 05:50
紫禁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慈禧太后爱犬太后

周 乾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古代喜爱狗的皇帝不在少数。东周魏王假(姬假)视狗如命,在秦军大将王贲率五万精兵进攻魏国都城时,并不派人应战,而是依旧和他的爱犬玩乐;秦军攻入魏国,魏王竟然相信獒可以抵挡秦军,在獒宫给獒治伤,最终因为给狗治病而亡国,被人们称为「狗皇帝」。

北齐后主高纬对狗非常宠爱,他养的狗也被授以官衔、特指官服、甚至还有专门的官邸,狗们还可以上朝……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曾有描述:唐明皇与亲王下棋,已成输局,杨贵妃见状,放出怀中「康国猧子」(哈巴狗),以搅乱棋局,终于避免尴尬,这一举动令唐明皇龙颜大悦。

宋太宗赵光义非常宠爱狗,竟然常常带着一只哈巴狗上朝。上朝前,这只哈巴狗立在龙椅边,当朝臣交头接耳时,它便朝下面狂叫一阵,朝堂马上鸦雀无声。之后,宋太宗才从珠帘后出来,

朝堂上显得肃静而威严,而下面的人战战兢兢。

清雍正帝有两只爱犬,一只叫「造化」,一只唤作「百福」。

为了让爱犬穿上舒适漂亮的衣服,雍正曾专门下旨给狗做衣服、用具等。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狩猎犬— 细犬,是神话中哮天犬的原型,它曾经尊贵无比,是乾隆皇帝最钟爱的狗。

而慈禧太后作为对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对犬也是喜爱甚笃,其爱犬甚至成为了晚晴政治活动的重要角色。

叶赫那拉氏慈禧皇太后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她的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帝人选,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慈禧太后政治手腕精明干练,在朝政上心狠手辣,为了清除对手不择手段,在生活上为了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但她对小狗却充满了爱心。

清人绘 乐园教母图(局部)纳尔逊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爱之极笃

慈禧曾在紫禁城后花园中养了一千多只狗,它们大都是哈巴狗,被称为「御犬」。哈巴狗是中国本土犬种,是京巴犬的别称。约四百年前在中国培育,经由荷兰传到欧洲,曾是十分普及的犬种,后来在英国培育改良而成为目前的品种。它以「咕噜」的呼吸声及像马一样抽鼻子的声音作为沟通的方式,颈部呈轻微的拱形。背短,背线水平,身体短而胖,胸宽且肋骨扩张良好。尾巴翻卷在臀部以上部位。毛平滑而柔软、富有光泽。

与其他帝后相比,慈禧养狗的热情更胜一筹。对于自己养的每一条狗,慈禧都取了名字,以便于分辨。如「黑玉」是一只毛色很纯的黑色母狗;「乌云盖雪」是一只全身乌黑、只有四条腿雪白的公狗。这两只狗生出了四只狗宝宝,其中一只额头中间有一块白斑,慈禧为它取名叫「斑玉」。慈禧太后不但能够为它们取不同的名字,而且都能记得很清楚,无论见了哪一条狗,都可以唤出它的名字来。有四只毛色黑中带灰,灰中带紫的狗,俗称「龟狗壳」,也是哈巴狗的一种,都长得很相像,颇难区别,但慈禧却早就给它们起了四个名字:一名「秋叶」,一名「琥珀」,一名「紫烟」,一名「霜柿」,竟是无不吻合。曾经伺候过慈禧太后的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有一犬,太后爱之极笃。彼之所至,犬必随之,犬诚驯良,余未之前见。太后以其美,名之曰海獭。」

阅读链接

古籍中犬的别名

◎ 狗是人类较早驯化的犬科动物。在马、牛、羊、鸡、狗、豕六畜中,以狗的驯养史最为悠久,约有一万多年。《殷墟文字类编》象形文字中有狗,其符号也见于《易》。古籍中狗的别名很多,如大的狗叫做“狣”,狗仔叫做“犹”,童子狗叫做“狮”,善斗的狗叫做“豻”或“猁”。短脑袋狗叫做“猈”,卷尾巴狗称为“”,深毛狗叫做“尨”,《诗经》里有:“无感我悦兮,无使尨也吠。”高大凶猛的狗称为“獒”,《尔雅·释兽》讲:“狗四尺为獒。”体量小的狗称作“猧”,《玉篇》里有:“犬名,亦作”。长嘴狗称为“猃”,短嘴狗称为“猲”,《尔雅·释兽》:“长喙,猃。短喙,猲獢。”

除了这些体型比较正常的小狗外,慈禧尤其钟爱四只「异型狗」,它们体型小,可以托在手掌上、藏在衣袖里,由于这四条小狗的毛极其美丽,又异常可爱,所以慈禧爱得不得了,并为它们御赐「狗名」:白的叫「雪球」,略带紫色的叫「雨过天晴」,灰色的叫「风」,银灰色的叫「月亮」。深黄色和棕黑色相间颇似虎皮的叫「小虎」,另外还有脑袋和脖子上都长着大团银色毛、其他地方毛色棕黑的「海龙」等等。在档案中记载,「海龙」最受慈禧喜欢,慈禧不论到哪都要抱着它,连它的饭食都要亲自检查。慈禧每次路过御犬厩,都会顺便去瞧瞧她的爱狗。当她在独坐无聊的时候,往往会指定几只狗,叫人去把它们带进来,让这班「宠臣」为自己带来片刻的欢乐。

比较两组家属的满意程度;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纠正的时间、酸中毒纠正的时间、住院的平均日数;护理前后血糖餐前餐后监测状况、酸中毒症状积分、生存质量;酮症酸中毒后抢救失败率。

养犬之道

慈禧不仅爱狗,而且懂得养狗之道,懂得把狗培育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她认为狗的口、鼻要翻起来才好看。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她让太监们在棍子上绑一块肉或者肉皮,然后把棍子拿高去逗狗,狗想吃肉就会去够,不停地用嘴去舔、向上顶,久而久之嘴就会变宽,鼻子也会翻起来。为了让狗的尾巴上卷,慈禧安排太监在小狗初生的时候截去尾巴的末节。为了让狗的耳朵下垂,会在小狗生下来之后,用一种粘胶,将它两个耳朵的尖端粘在一块小石子或几个制钱上,吊半个月或二十天才除去。裕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回忆,慈禧曾亲自向自己介绍过:「一头哈巴狗在渐渐长大的时候,第一不可给它多喝水,要是水一多喝,它的身子便会长得太细太长了;第二不可多给它吃牛肉或猪肉,否则它的身子就会变得太粗太短了,又是不好看的。所以它们的饲料必须配合得十分适宜。」

另外,慈禧还很重视对小狗技能的训练,因此,她养的狗还能够听「打圈子」、「作揖」等口令。平时下朝,慈禧来看她的御犬时,太监会先让这些小狗做「打圈子」、「直立」的动作。等所有的狗全站直了,太监还会再喊出最后一个口令来:「给老佛爷拜拜!」于是,这些小狗就同时乱叫起来,并把它们的两条前腿合拢在一起,上上下下地摇着作出作揖的样子,逗慈禧开心。

享受优待

慈禧太后为爱犬所制犬衣,选用黄缎订制而成,以显示皇家爱犬的尊贵身份。慈禧曾颁懿旨命宫中内务府造办处为她宠爱的狗制作漂亮的狗衣。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光绪时期制作的月白闪缎狗衣、红色闪缎狗衣、湖色缎洋花狗衣、雪青缎洋花狗衣、葡萄灰缎大洋花狗衣和蓝缎大洋花狗衣等十余种。在饮食上,慈禧的爱犬一日三餐主要吃牛羊鹿肉,喝的是鸡鸭鱼汤。

清代宫廷还专门设立了养狗处,养狗处隶属内务府,其外署设在东华门外南池子路西。内署称为「狗房」,原在东华门内,嘉庆年间移东华门外长房。养狗处由事务大臣监管,狗的用具极为豪华奢侈。慈禧「御犬」住处被称为「御犬厩」,它是仿宫殿的式样建造的,只是规模小了十几倍而已。御犬厩的材料用的不是木石而是全部用竹片,并设太监专门管理。

清人绘 旻宁行乐图轴(局部)纸本设色 纵一一一厘米 横二九四·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伺候慈禧的御犬由四位太监负责,一位主管,三位帮办。他们虽然是奉了太后的圣旨管理这些御犬,实际上不是在「管」,而是在「侍奉」,太监们哪里敢轻易打骂御犬一下,只能是小心翼翼地侍候着。平时太监遛狗,不是人牵着狗,而是狗牵着人,任由狗随处转悠,太监们丝毫不敢「得罪」。狗要有半点闪失,太监们就要被严厉问责。

慈禧带狗远行也是给予特殊待遇。裕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一书中回忆了某年慈禧突然心血来潮,要去奉天(沈阳)祭拜祖先,在开往奉天的慈禧专列上,「海龙」作为除慈禧之外的头等重要旅客,被安排住在标注为「小朝廷」的奢华房间里。而那些随行的朝廷官员,无论官职高低,却全部挤在一节小小的车厢里。

清 绿色海棠菊纹妆花缎夹狗衣故宫博物院藏

嬉戏玩乐

慈禧在政治上的孤傲,使得她在生活上需要一种平衡来弥补自己空虚的内心。这样一来,她与宠物狗的玩乐成为生活消遣的重要内容。

每天下朝后,慈禧常常去后花园散步,瞧她的狗。只要高喊一声「太后来了」,便马上引起一阵很大的骚动—狗房里的犬只全都很快奔出来,「汪汪汪」地叫,还拼命地摇着它们那一截很短的尾巴,热烈迎接太后。太后见了,不由笑逐颜开,比受了大臣们的参拜还高兴。

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一八五八年~一九三八年)曾在宫中为慈禧绘制肖像。据她回忆:慈禧有一些漂亮的北京哈巴狗和斯凯梗狗。其中,哈巴狗是精心培育而成的,品种具有很高的纯度,皮毛上的斑点十分对称,光滑的长毛漂亮极了,而且异常聪明。太后最喜欢的狗有两只,其中一只为斯凯梗狗,聪明伶俐,善于耍把戏。太后平时逗狗玩时,只要一声令下,它就躺倒装死,不到太后亲自命令决不起来;还有一只淡褐色的哈巴狗很漂亮,水灵灵的大眼睛,而且对太后忠心不二,让太后非常满意。

清 绢地绘狮子狗骨柄小团扇故宫博物院藏

敦睦邦交

狗不但服务于帝王生活,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历史舞台上政治表演的道具。帝王与权贵生活中的狗往往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成为宫廷政治活动的一部分。

对于慈禧而言,狗对她的政治生活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据《御香缥缈录》描述:一天清晨,慈禧正要上早朝,一名太监激动地跑进来,跪在地上向慈禧报喜「黑玉生了四只小狗」。慈禧一听两眼放光,连上早朝都没了心思。她表现得稍有焦急,说话比往常快了许多。所有的奏章,当殿一概不看,只叫太监们收起来再说。退朝后,她换了一套轻便服饰,急匆匆地去养狗处探望小狗。在现存的慈禧照片中有一张慈禧在颐和园乐寿堂前,一大群太监及后妃、宫女们前呼后拥,大总管李莲英、二总管崔玉贵在前开路,慈禧太后位于正中,地上则趴着那条备受她宠爱的长绒毛狮子狗— 海龙。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慈禧化妆成农妇仓皇出逃。在这种时刻,整座皇宫中的珍宝都无法顾及,但对慈禧而言狮子狗却是万万不能遗落的。就这样,太后的爱犬们也坐在头几批的轿子里,同慈禧一起被送离了皇城。无法带走的狗,慈禧下令处死,不让留在八国联军手里。(《北京犬:西方犬的祖先》,《世界知识》二〇〇八年第六期)

慈禧太后一行在乐寿堂前的合影

狗在历史上早就扮演过敦睦邦交的角色。唐武德七年,高昌王麴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

菻狗,自此始也。」(《旧唐书·高昌传》)慈禧也巧妙地把狗作为外交工具,以加强大清王朝与东西方各国的交往。

比如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重返紫禁城。在此后的外交上,她把一部分哈巴狗当作礼物赠送给西方的重要人物。她曾从她的爱犬中挑选了两只北京犬,分别赠给爱丽丝·罗斯福(美国总统罗斯福千金)和银行家兼金融家J· P·摩根。这两只小狗于一九〇六年被纳入全美饲养者协会,它们可以说是今天美国所有北京犬的祖先了。

婉容抱狗立像

萨拉·康格是美国外交官爱德温·赫德·康格的夫人。她在北京居住的七年间曾多次觐见慈禧太后。在她一九〇二年《致女儿劳拉》的信中,谈到了慈禧太后赠送康氏和日本大使夫人小狗各一只的事。

婉容是紫禁城内的最后一位皇后,深宫中精神空虚的妃嫔把犬当作了精神的寄托和倾诉的对象,这些小狗们自由地出入宫廷,成为后妃珍爱的宠物。

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是在中国宫廷里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外国人,又是唯一一位为尚健在的中国后妃画过肖像的人— 她曾经给慈禧太后画过九个月的肖像,最终完成了四幅油画肖像。在绘制第二幅肖像时,卡尔希望作画时多一点自由(风格),于是太后决定这次自己只穿着平常的衣服,并且不戴繁冗的满族头饰。因这幅肖像完成后将只给几个关系密切的人看,所以卡尔建议慈禧把她的两条爱犬(牡丹、海龙)也画上去。(凯瑟琳·卡尔著,晏方译《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慈禧》,中国工人出版社,二〇〇八年)太后高兴地同意了,吩咐用「过节的衣服」为海龙装扮,衣服的图案是两朵巨大的菊花。肖像完成后太后对其中两只小狗的画像非常满意— 似乎觉得比自己的肖像更好。慈禧亲睹卡尔仅以简单数笔即将二犬画得惟妙惟肖,对画家画技赞叹不已……只可惜这两幅画有爱犬的肖像画作如今已下落不明。由于画师的异国身份,慈禧抱狗像的绘制,表面上看来是通过绘画来反映慈禧平日的生活,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表露出慈禧渴望通过绘画方式加强与西方交流的强烈意愿。

溥仪、润麒与爱犬在廊下的合影

溥仪与爱犬的合影

满族人素来敬犬、爱犬,从晚清时期的老照片中不难发现犬已然成为帝后、妃嫔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九〇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归西。在其葬礼上,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太监总管李莲英。李莲英手中抱着的正是太后生前最喜爱的小狗「牡丹」。慈禧一生对狗的宠爱,体现在与慈禧相关的诸多生活事件中,而这种温柔与宠爱,恰恰与其政治上的强势和波澜的命运形成某种微妙的平衡。

明 陆治(传) 二郎搜山图卷(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猜你喜欢
慈禧太后爱犬太后
爱犬
“黄太后”驾到
Painting the Buddha
爱犬
爱犬
京剧武生的机敏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
家有爱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