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03-14 19:31张新祥
职教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信息化对策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能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然而当前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拓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空间,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信息化;研究型教学;应用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张新祥(1982-),男,江苏东台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教育、英语与文化。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编号:2016JC13),主持人:张新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5-0033-05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需要打破传统理念、更新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以引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1]。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得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高。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建设一流学科、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早在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特别强调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不能充分的认可和接受,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一直未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教育信息化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腾飞的希望,也为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分析当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困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学模式发展的巨大可能,使研究型教学模式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新时代人才。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突出优势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的颠覆,是遵循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它具有诸多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和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亲身体验和参与研究过程,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2]。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通过个人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和经历科研的各个环节,初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会将课程和自己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科研思路和体会,介绍一些和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信息,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更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平等,教师不再是拥有绝对权威、高高在上的课堂管理者,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服务者。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彼此处于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也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研相长,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研究型教学促进教师科研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称职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另外,教师研究课题也是在教学中得到的很多启发,很多研究灵感也是来自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其次,教师科研促进了研究型教学的更好开展。有科研背景的教师能充分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些对于做好大学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四)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和选择真实性的任务,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强调将学习和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的教育经历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会不尽相同,即使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所形成的观点也有差异。研究型教学中,师生之间、學生之间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交流、分析、讨论,彼此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批判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使观点更客观、更准确。

(五)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3]。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度依赖某部或某几部教材,但是教材经历编写、审核、印刷、发行等几个环节,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等到教材在课堂上被使用的时候,教材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了。研究型教学打破了这种限制,教师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会及时地将从学术会议和专业文献中获得的学术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们,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另外,学生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媒介查阅文献资料。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合理的解决,学生甚至会自主学习和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的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搭建知识和能力的桥梁

“重知识、轻能力”和“重能力、轻知识”是高等教育界的两大极端。在教学中,从知识习得掌握到能力形成提高往往存在鸿沟。在一些重点高校中,教育者更重视的是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一些应用型中专和大专学校中,能力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其实“重知识、轻能力”和“重能力、轻知识”都是片面的,没有能够正确看待和平衡二者的关系,把知识和能力看成了两个对立面,割裂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事实上,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铺垫,能力是无根之草,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和发展;能力是知识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体现,能力的提高能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利于知识的创新。研究型教学正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研究型教学将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高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将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困境

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引入中国已经有几十年,但是目前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并不乐观。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研究型教学只在研究生教育或者一流高校的高年级阶段开展。在传统观念中,只有研究生和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才需要研究型教学。但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高校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目前,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

通过对多所高校的研究型教学情况调查得知,目前研究型教学在很多高校应用的情况不理想,很多学生不太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首先,由于长期以来受灌输式教学影响,对老师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坐等老师讲解重点和难点,不习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研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几乎没有机会得到提高。在大学中突然接触到研究型教学,很多学生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甚至认为老师在偷懒,不负责地进行课堂教学。其次,研究型教学需要学生的大力配合,因为很多部分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完成。但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心态很浮躁,有功利主义心态,认为上大学只是为了获得分数和文凭,顺利找份工作就行。因此,他们不愿配合教师的研究型教学,或者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敷衍了事。相反,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兼职、考证,把大学学习简单视为单纯的知识习得,忽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学生基础研究方法教育缺失

由于我国中学教育都是以高考为目的,学生唯“分数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注重知识的习得和记忆,对于研究方法的教育比较缺失,导致学生对于基本的研究方法一无所知。根据调查,大部分本科生不知道研究方法包括哪些,更不用说什么情况下应该选用何种研究方法。在最基础的文献检索过程中,学生不习惯查阅学术期刊或者网站,而是习惯于通过“百度”获取更直接的信息,但这样碎片化、速食化、大众化的信息往往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三)教师参与研究型教学热情不高

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的绩效评价、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基本都是以科研绩效为基础。社会上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对高校的各项排名几乎都是根据高校的科研能力来决定,主要是因为科研成果更容易被量化,教学效果量化统计的难度较大,而且教学效果有可能存在滞后性。基于这种导向,教师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而不愿花大力气进行教学,有时甚至会牺牲教学进行科研工作。正所谓“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地”。因此,对于研究型教学这种对教师时间、精力、知识、教学能力高求都很高的事情,教师往往热情不高。

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对所授课程知识体系以及相关领域有充分的理解,要求教师能将和课程相关的最新发展动态引入课堂,需要教师不仅要研究 “教”,还要研究“学”。因此,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科研素养、奉献精神都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进行研究型教学。

(四)教务部门管理不到位

首先,教务管理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到位。一些学校对于研究型教学注重形式多于内容、注重表象多于实质,将研究型教学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科研计划和各种创新培训(或学术)基地活动[4];其次,学校对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机制不完善。教学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完全靠个人自愿,教务管理部门没有相应的引导和奖励机制。再次,教务部门未能及时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培训,有时甚至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不配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小组自由讨论,可能就被某些教务管理部分认为是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偷懒不尽责等;最后,研究型教学对于教学的硬件也有一些要求,例如,需要方便学生参与讨论的圆桌或者三角桌,需要便捷的互联网服务以便进行资料的检索等,这些都需要教务部门的配合和解决。

(五)研究型教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失位

研究型教学不仅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很大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执行能力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根据经验得来,自己原来老师的讲课风格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大多數老师都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部分尝试了研究型教学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教学过程往往流于形式,简单的分组讨论,程序般的一问一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没有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评。而由于目前大部分大学教师不在学校办公,上完课之后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见到老师,导致教师对学生课题的研究进展了解不及时,对学生在课题实施中碰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的体验和热情。

(六)学生评价方式的束缚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提倡形成性评价,但由于传统思维和教务管理的要求,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是重结果轻过程,学习终结考试还是强调纸质考试,并且要求终结考试的成绩比例占学生最终成绩的大部分。因此,很多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积极参加了各项教学活动,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由期末试卷所左右的课程成绩还是很不理想,因此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外,为了便于判卷,目前闭卷考试一般都有标准答案,有的考试甚至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学生的答案必须和标准标准答案一致。这种考核评价形式和研究型教学不适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事实上,课程的学习成绩应该能体现出学生知识获得的程度、学生努力的程度和学生能力提高的程度,仅仅靠一张试卷决定成绩是不科学的。

三、信息化发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出台《2017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等。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解决了研究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研究型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要想有效的开展研究型教学,不能只靠教师的热情,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能极大地促进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研究型教学的效果。信息化的发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的积极性。首先,信息化技术提供了便利的资源获取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终端随时随地下载所需的学习资料,使学习冲动能及时转化为行动。其次,信息化技术提供了多样的资源形式。学生们可获取的资源不再是以前单一的来自纸质媒体的信息,而是大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甚至是一些来自国外名校的慕课,这些资料更生动形象,更科学及时。最后,信息化的教育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同时展开,既满足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形式的要求,也有效擴展了教学空间。

(二)提供丰富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启蒙教育

我国高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研究方法的教育比较缺失,学生对于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甚少。在全国大学普遍减学时的形势下,课堂教学学时也非常有限,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研究方法的普及教育。况且,研究方法的习得不是轻易能完成的,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对其有很大影响,不可能通过几节课就能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信息化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关于研究方法的资源,特别是一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慕课和微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研究型教学做好先期准备,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好基础。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找好相关资源,通过网盘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布置学生课前观看学习,课上进行提纲挈领的点拨和总结,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三)智能化的学习管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目前,高校中科研和教学的失衡已经引起了高校领导的重视,在职称的评聘和工作评价中也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考察。某些高校设立了科研岗和教学岗,分开考核,以缓解这种日益加剧的矛盾。在某些高校,一些教学明星甚至可以直接从讲师破格提升为教授。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平衡好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另外,研究型教学模式虽然要求教师课前做大量的研究和备课工作,但是上课的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变成了“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上的劳动量。信息化教育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教师从完全依靠粉笔黑板的课堂模式变成了多媒体、大数据下的课堂模式。教师可以运用移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师可以将原来传统的答疑安排改为网上进行,减轻工作负担。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无纸化的形式,既节约资源,又高效便捷,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估中,数字化的数据更为清晰和直观。

(四)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搭建宽松的教学平台

教学管理部门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要更注重内容,而不能流于形式。多鼓励老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并将这种鼓励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上,在教师进修、教改立项、教学评奖、职称评聘等方面适当倾斜,让从事研究型教学的老师无后顾之忧,更有教学的动力。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管理可以实现多元化,比如对于研究型教学的听课可以采用远程形式,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对课堂的干扰,另一方面,也可让督导专家能有机会详细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教师提供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培训,“在线网络课程+短期在线面授”的模式能为老师创造极大的便利。另外,教务部门也应该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改造教室,为教学打造“智慧教室”,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研究型教学。

(五)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改变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要凸显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探索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机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激发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探索、弘扬质疑、宽容失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最佳环境。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要扮演好学生学习辅助者的角色。利用QQ、微信等交流工具,及时发布学习要求,解答学生疑问、展示学生优秀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及时的总结和评估,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六)打破传统,建立立体化的学习评价模式

评价体系对于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目前高校中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研究型教学的推广。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进评价目标,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对知识加工和应用的能力,考察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学习评价“从单一的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相合、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从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向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行为的评价转变”[5]。另外,在形成性评价中,信息化使得评价方式更科学、更精准、更便捷。各种学习管理系统的出现,便于教师对为学生建立电子学习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展,评判学生的努力程度。

研究型教学模式吸收了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目的、教学管理、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能改变研究型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巨大优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解决了其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作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我们都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调整自己的角色,使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促进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11(5):43-45.

[2]王忠东,张琬琳,徐向红.公共基础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124-125.

[3]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66-68.

[4]林海,等.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4-99.

[5]杨宗凯.从信息化视角展望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6):5-8.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信息化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