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草木,诗家偏爱

2018-03-14 03:02胡潇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草木诗人

胡潇文

摘  要:从冰雪皑皑的南极,到海天云蒸的赤道;从花天锦地的城镇集市,到人迹罕至的边境荒漠,总有一些或锦簇,或 朴素的草木,无声无息地装点人们的梦。当我们“春风得意马蹄疾”[1]时,草木陪伴在我们身边;当我们“而今识尽愁滋味”[2]时,它们也不曾离去。多情的词人才子看到它们的不凡之处,用诗词给予它们丰富的内涵。他们或白描,或工笔,给无情草木染上了丰富感情的色彩。本文主要就《诗经》、《楚辞》中的几首名篇,浅谈我对诗词意象中“草木”的见解。

关键词:草木;诗人;主旨表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

一、“草木”是生命的缩影

与我们熟知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类似,草木也可以联想到生命。不过不同的是,“露水”太容易被晒干,所以人们大多由此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草木“一岁一枯荣”[4],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变换,能带给诗人丰富的联想。

如《国风·周南·葛覃》中,开头便写了“施于中谷”的葛藤。在“维叶萋萋”、“维叶莫莫”两句中,诗人运用音韵优美的叠词“萋萋”、“莫莫”,写出了山谷中葛藤叶子的青葱。虽然诗中并没有明言女主人公的年龄,但她一定是一位妙龄女子。因为作者表面描写青青葛藤满山遍野地生长,却又在暗示这位伊人和葛藤一样朝气蓬勃,一样处在最好的年纪。并且,满目翠色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只是读着就能感受到那种野趣。我们借由这抹翠色,仿佛能感受到女主人公在山谷中的快乐,感受到全诗中洋溢着的欢乐气氛。《国风·周南·桃夭》的色彩更为鲜艳,这种生命力更显张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哪怕是还在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都能想象出那几乎要灼伤双眼的艳丽桃花。明艳的花朵尽情释放着春意,恨不能真的燃烧起来。新娘姿态优美,身材丰腴,和那盛放的桃花一样美丽。即将出嫁的喜悦与羞涩晕成她脸颊上的飞红。大红嫁衣更衬得她人比花娇。古人曾将阳春取名“桃花春”,可见在古人心中,桃花带着春天的生机、活力与温柔。这样的桃花,当然要“宜家宜室”的女主人公才能完美融合它的美感。在用这迷人眼的花朵赞美新娘后,诗人又用“有蕡其实”、“其叶蓁蓁”祝福新娘。诗人希望美丽又善良的新娘,在婚后能够子孙满堂,能够和夫家平安快乐地生活。在这里,诗人用桃子肥厚饱满的样子,既写出了新娘身怀六甲的形态,又能表现那时新娘内心,与饱满水蜜桃的果肉一样甜蜜。这种饱满的形态还传达出健康的讯息,所以我认为其中还有诗人对新娘母子平安的祝福,不仅仅只是祝她早生贵子。最后,诗人描写了桃树茂盛的枝叶,以此祝福新娘和她的夫家从此平安顺遂。有一个成语叫“开枝散叶”,现多用来比喻人的生殖繁衍,传递祖先血脉;或指人类文明传之四海,使其生生不息。我想此处,诗人也是希望新娘一家能够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这样赞美年轻生命的,还有《国风·召南·何彼穠矣》、《国风·陈风·泽陂》,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人生可能面临低谷,而草木也有它衰败的阶段。《国风·王风·中谷有蓷》中,被离弃的女主人公自怨自艾,看到“暵其干矣”、“暵其脩矣”、“暵其湿矣”的益母草,忍不住想到自己遇人不淑,白白浪费青春时光,以至于现在如枯草一般无依无靠,面对未来看不到丝毫希望。益母草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要药,或许这位妇人在孕育子女时曾使用过这味药材,当时夫妻二人还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可是如今,妇人被抛弃,益母草也干枯将死,一切美好似乎都随着益母草的衰败而褪色,只留下冰冷的现实让人追悔莫及。随着对益母草的反复吟诵,一个形容枯槁的弃妇跃然纸上。 又有马致远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写尽游子身处异乡的凄凉。藤是枯败的,树是苍老的,这枯败的藤又缠绕这苍老的树,将游子的在外枯槁的心,也同遥远的家乡缠绕起来。又正值秋日,本就容易产生悲秋之慨,面对此情此景,游子怎能不联想到记忆中家乡的诗情画意,又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又怎能不感慨自己的漂泊无依呢?这些诗句中的衰草是诗中主人公困顿状况的真实映照。

在诗人笔下,这些植物的生死兴衰与诗中人物的起起伏伏紧密联系。植物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陪衬。这样由植物侧面刻画人物的手法,不仅更为含蓄蕴藉,还能写出人物的神韵。于是草木的姿态成了人的姿态,草木的特性成了人的特点,草木的命运成了人的命运。芊芊草木刻画出众生万象。

二、“草木”是抒情的工具

少陵野老在《春望》中,给过一个特写:城春草木深。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却人烟稀少。城中的草木趁机野蛮生长,竟长成了一片茂密丛林。虽然杜工部在这句只描写了长安城的草木,但这荒草的茂盛已经将诗人的痛心忧愁表达出来。杜甫又在《新婚别》中写道:“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借菟丝子依附蓬麻,缠绕交织又不能蔓延生长,抒发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有绵绵爱意,将他视为终身的依靠,却又痛恨他即将出征,不能与自己长相厮守的复杂感情。他的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精炼。落叶无边无际,纷纷而下,萧萧簌簌。叶落的声音,只能突显环境的安静,只能增添几抹孤寂。如果作者是看到一片黄叶打着旋儿飘落,却被风吹得忽上忽下,宛如一只蝴蝶飞舞翩跹,那么这样的景致还有着奇妙的无序美,看它飘落的人还有着闲情逸致。可是,因为大风呼啸着刮来,无边的落木下得太快、下得太急了,不再具备那轻盈的美感,留下了厚重的压抑感。作者心中的抑郁惆怅便能借此景抒发出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他所说,杜甫借草木,已经将他的所思所想袒露在读者眼前。

《诗经》中也使用过这样的手法。《大雅·桑柔》是一首反复劝谏君王要安民保民的长诗,其中有两处对植物的精彩描写:“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和“瞻彼中林,甡甡其鹿”。第一句的大意是桑树郁郁葱葱,撑起了一片树荫。采尽桑叶后,桑树干秃,无法再为百姓遮风挡雨。百姓渴求桑树的庇护,更渴求贤明君主的庇护。那么事实上现任君主呢?他有符合人们的期盼吗?作者做出了回答:没有。这颗桑树稀疏无叶,这位君主德行有失,人们对这位君主满是失望。作者借茂密的桑树与干秃的桑树的强烈反差,表现百姓对贤明君主的迫切渴求,对现任君主能有所改变、安民保民的热切期盼。第二处的大意是茂密的丛林中,一群鹿自在地打闹嬉戏。这片丛林富有生机,这群鹿没有勾心斗角。可以说是,这是人们理想中的官场。现实中的官场又是“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们就会更加渴求那个宁静祥和的“中林”,更加希望君主有所作为改变官场的不良风气,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官场。这正是该篇主要思想感情的一个部分。

在诗人笔下,这些植物能触动人的心神,引起强烈的共鸣,甚至逐渐成为一个稳定的意象。草木本无情,但人有情。诗人将情感赋予草木,将草木当作抒情的工具,“说尽心中无限事”[5]。

三、“草木”是品格的象征

读过《楚辞》的人都能发现,屈原爱用“香草美人”为喻,表達自己的美政思想。香草形美味香,自然代表一种高洁的品格;野花杂草甚至腐烂的植物,自然代表一种低下甚至卑劣的品格。《离骚》中诗人大量运用植物来表现人物品格。“江离”、“辟芷”、“木兰”、“宿莽”、“申椒”、“菌桂”……这些频繁出现的香草反复强调诗人的高洁。屈原将江离白芷披在肩上,将秋日兰花串成佩环,清晨采木兰、饮木兰坠露,傍晚采宿莽、吃秋菊花瓣。他穿着薜荔花蕊做成的衣裳,整日与香草为伴,“烨然若神人”。我们仿佛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香气,那是香草留下的气味。这种香气不仅附着在他身上,还附着在他的灵魂上,使他的灵魂也洁净通透。但人们不理解他的高洁,还“謇朝谇而夕替”,嫉贤妒能想要摧毁他的高洁。可屈原“又申之以揽茝”,更换佩戴的香草却不改高洁的本质。屈原感慨道:“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如果美好的香草单纯枯死并不会让人痛心,真正令人痛心的是香草腐烂。美好的品格本身不会腐烂变质,会变的是 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的人。他们没能像屈原那样不改初衷坚守高洁,在蝇营狗苟之人的攻讦下失去自我。后面屈原更是用“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6],悲叹拥有高洁品格的人逐渐变得低劣。在感慨时,屈原用“萧艾”,即艾蒿、臭草,比喻品格卑劣的人。

在另一名篇《九歌·湘夫人》中,屈原笔下的湘君为约会之所装饰了各种各样的香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7]在江水上建造房屋,用荷叶做屋顶。用紫贝装饰墙壁,将花椒抹在屋墙上。房子用桂树做栋梁,兰木做屋椽;用玉兰木做门上横梁,用白芷装饰房屋。撑起薜荔做成帷帐,支起蕙草做成的隔扇。用白玉压住坐席 ,让石兰的芬芳萦绕室内。用白芷盖上荷叶做的屋顶。将房屋四周栽满杜衡,暗香浮动。香花香草满庭院都是,就算是到了门廊下,依旧香气扑鼻惹人醉。用这些高洁花朵的人,是高洁的。它们迎接的人,同样是高洁的。只有高洁的人才会不辞辛劳采摘这些香草,只有高洁的人才配得上这些香草的迎接。湘君倾尽香草地装饰,也反映出他对湘夫人的重视和思念。同时,被这些高雅的香草装饰,这个居所也变得高雅起来。这个居所不是用珠玉装饰的,里面没有金银俗物,也没有白丁往来。能来到这里的是九嶷仙子,同样高尚。我不禁想到《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个居所多么相似!湘君的约会之地同样“惟吾德馨”。这样高洁之地是俗世难见的,因为君王不肃清官场风气,以至于奸佞当道。屈原祈求的官场如湘君居所般高雅,却又难以实现。这里的香草缭绕在屋室中,将屋室都浸透了香气。这时的香草能够代表这间屋室的高洁,而不只是居所主人湘君的高洁。

在诗人笔下,这些植物的形态、气味与品格直观地对应。只看诗人写的植物是香草还是萧艾,就可以知道所写的人、地是高雅还是污浊。直到现在,我们也会根据气味对一个人做粗略判断,也会对梅兰竹菊赞叹不已,也会对居所里摆放着常春藤、芦荟等植物的人多几分好感。植物体现着品格,无论是在古诗词内,还是在在古诗词外。

结语:

草木在诗词中有着大量的应用,不同的情境下诗人赋予它们的意义一般不同。有时一处对草木的描写暗含多种意味。在分析以《诗经》为主的诗词集后,我认为草木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缩影、抒情的工具和品格的象征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有时相辅相成,共同帮助诗人完成主旨的表达。在我看来,这三个方面是草木在诗词中最常用的方面。由这三方面入手,诗人才子不愿直言的情感能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学家。

参考文献:

[1]孟郊,《登科后》.

[2]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曹操,《短歌行》.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白居易,《琵琶行》.

[6]屈原,《离骚》.

[7]屈原,《九歌·湘夫人》.

猜你喜欢
草木诗人
草木深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草木深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草木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