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如何解决“官二代”的就业

2018-03-15 00:27郭华悦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抄书当官老爹

郭华悦

毕业季到来,学子们的就业问题成了热中之热。在古代,十载寒窗的学子们也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并不局限于普通学子,甚至对于出身名门的读书人来说,就业也是一大难题。那么,如何解决呢?

科举源于隋朝,但隋朝太短,通过科举做官的人还很少。到了唐代,科举成了士子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当然,除了科举,唐代也不乏通过其他途径当官的人,所以,唐代的官场中,有进士出身和非进士出身两大派。一方面,科举出身的人在唐代势力大增,俨然成了一个派别:另一方面,科举制毕竟发展时日不长,还未能像后来那样垄断整个官场。

但科举一盛行,“官二代”就笑不出来了。科举之前,选拔官员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牢牢控制着当官的途径。这制度,说白了不是比文,更不是比武,而是比“爹”。谁的爹够牛,门第够高,后人哪怕不学无术,也能有官当:反之,要是没有一个响当当的“爹”,一辈子拼死拼活,顶多也就能混个小官当当。

可到了唐朝,通过科举当官的人多了,“爹”的官再大也没啥用处,儿子还是得参加科举。在糊名制的科举中,老爹是谁不重要,而且家境优越的人求学欲望不强,在学问上反倒处于劣势。

这么一来,除了真正的豪门旺族,其他的“官二代”可就愁死了。大批的“官二代”待业除了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影响外,也不利于社会和谐!于是,朝廷为了解决这批人的就业问题,绞尽脑汁,最后总算找到了对策。

这对策,就是让“官二代”去抄书。说是“抄书”,其实名头要好听得多,毕竟也是在天子脚下抄书,有正式的公务员编制,旱涝保收,怎么说也是个在京城端铁饭端的:二来,“抄书”的也有一定的等级,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官场。

先把编制弄到手,再利用老爹的关系,日后一步步往上爬,这就是当时“官二代”的就业之路。不管怎么说,不能明目张胆地靠着老爹当官,也是时代的进步了。

当然,在客观条件上,唐朝时的印刷术还不成熟,无法大量推广,更談不上普及。所以,书籍的发行还得靠人工来抄写,而当时多数人以农为本,读书人是少数,因此,这也为解决“官二代”的就业难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然,在唐代以后,“官二代”们就连抄书都没得抄了。

猜你喜欢
抄书当官老爹
敬 佛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老爹风”来了
看青
王老爹和他的马
当官的“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