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价值观与伦理观研究

2018-03-16 08:18冯寒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业机器人人工智能

□冯寒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仅用25秒就自动出稿,内容包括震中地形、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8大项。这是机器人新闻写作在我国得到快速运用的一个具体案例。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繁荣发展,给人工智能以技术支撑,由此推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一系列产业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先驱皮埃罗·斯加鲁菲峰在《2017未来媒体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是未来媒体十大发展趋势之一。①学者彭兰也认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媒体将出现智能化趋向,它具有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等特征。②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传媒业发展已然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I。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③即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的研究广泛,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虽然还没有发展到能与人的智能相匹敌,但是其发展势头迅猛。

二、新闻价值观困境

(一)新闻客观性

传播学者奥斯楚尔在《权力代言人》一书中阐释,新闻媒介是拥有政治经济权力人物的代言人。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高夫曼的“框架理论”、卢因的“把关人”理论等,都论证了媒介是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人工智能化下的新闻同样负载着相关主体价值取向。国内视频网站快手的创始人宿华就曾在极客公园的Rebuild 2017大会上说过,算法本身是没有价值观的,但是算法是人去定义、搭建的。实际上算法里面蕴含的是团队的价值观。

2017年3月,微软(Microsoft)聊天机器人Tay,在Twitter上发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仇外言论。因此不难看出机器的把关早就依据领导阶层的自主意识层层筛选,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已经参杂着某些利益群体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往往与普通用户所想并不是一个道理,这在西方的新闻媒介领域尤为明显。

(二)新闻真实性

根据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虽然数据、算法、算力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得以发展,但是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也就是说,它还有很多自身无法实现的地方。就如今日头条的“个人定制”的算法生成内容(ACC),它会为你推荐你喜欢看到的东西,而对你不喜欢或者不常接触的新闻信息就会过滤掉,这和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一样。这样我们便很容易理解,用户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阅读“个人定制”新闻产品,难道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新闻都是真实的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在面对新闻领域的人工智能时,新闻工作者常常会烦恼,人工智能会不会最终超越人类智能而不为人所控制?生产人工智能产品为了什么,是不是为用户所服务?人工智能会不会完全取代新闻工作者,甚至造成技术性失业?德国哲学家京特·安德斯指出,虽然人们一再强调“创造是人的天性”,但当人们面对其创造物时,却越来越有一种自愧不如与自惭形秽的羞愧,这种羞愧堪称“普罗米修斯的羞愧”——在机器面前,这种“创造与被创造关系的倒置”使人成了过时的人!④在这样的情境下,工具理性就大于价值理性了,新闻工作者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可能就会出现自甘堕落的情形。然而人工技能在新闻领域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该如何调和值得新闻人思考。

三、新闻伦理困境

(一)责任界定不清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领域,承担起许多重要工作,但也增加了引发风险的可能性。这使得学者加大了对机器人伦理、法律、政策影响的研究。德国学者汉斯·伦克1978年出版的《责任原理:技术文明时代的伦理学探索》第一次把责任论理学作为一个伦理概念进行论述,在科学界和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维格等人2002年倡导“机器人伦理”,强调机器人的相关人应该作为道德责任的主体;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教授帕特里克·林(Patrick Lin)等于2017年10月出版的《机器人伦理学2.0:从自动驾驶汽车到人工智能》认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机器人伦理学也需要深入这些领域。然而,虽然理论在不断研究,但是至今对机器人的责任该如何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很多人还认为,应该让机器人自身负起责任。这在机器人日益繁荣的新闻界同样如此,机器人报道新闻不准确、不深入,造成社会恐慌,这份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二)主奴关系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拟定的“机器人三定律”,要求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从三定律来看,这显然是把人和机器人的关系看成“主奴关系”,隐约认为机器人就是奴隶、工具,不能与人平等相处。在传媒行业里使用人工智能,然而我们有没有设想过,如果机器人在各个部门都将人取代,或者说人类将机器人投入行业各部门,把机器人的服务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工作者坐享其成,那么,到时候人会不会变得像德国的公益广告《假如全世界都是胖子》里面的动物一样呢?写作的、采访的、编辑的机器人会不会都起来造反了呢,或者发布威胁人类的新闻了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但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闻界是否应该大量使用和“奴役”机器人。

(三)人工智能鸿沟困境

互联网+时代所造成的信息鸿沟,可能将急剧裂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AI鸿沟。美国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于2017年下半年调查显示,近60%的被调查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AI带来的好处。Gartner的分析得出结论:技术鸿沟是AI普及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在新闻业上则是不同的媒介组织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毫无疑问地存在使用上的悬殊差距,那些本身就是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新闻媒介如腾讯、微博、今日头条、网易等相比传统媒介则更有优势,如若不加以调控,鸿沟则原来越大。这在用户身上同样如此,由于经济水平不一等原因,当前能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成果,如使用AR、VR和MR眼镜看视频新闻的用户为数不多。

四、新闻业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未来必定会高速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新闻业在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通过“人+机器”、机器帮人、不断迭代的大数据闭环,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⑤因此人类应该有办法让技术在人类可掌控的范围内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融。⑥我们不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到“超人工智能”阶段抱有幻想,也不要对人工智能能帮我们分担所有复杂繁琐的工作有所期待,因此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要理清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不要过分依赖。

(二)加强深入报道

相信传媒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为了闲下来,而是把机器人当成是助手。既然有了机器人助手的加入,那么新闻工作者就应该转变角色,加大新闻的深入报道,不断挖掘有营养、有价值、吸引人的新闻,加大调查性报道的量。或者走下基层,到信息的源头多做调查,回归新闻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熟悉掌握人工技能技术,并对人工智能时刻保持怀疑态度,对其生产出来的新闻进行把关和核实,以免出现漏洞和致命性错误。

(三)加强新闻道德教育

2017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举行的Beneficial Al会议上,近千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签署了著名的《阿西洛马人工智能23条原则》,该原则呼吁人类要尽量尊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安全。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道德已经新增了时代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新闻道德教育,在不损害机器人的前提下使用机器人。同时,机器人所有者不能通过机器操纵用户,做出有违新闻道德之事。正如美国未来学者凯文·凯利提出的“屛读”概念一样,认为未来的屏幕能够记录用户生活中的所有微小细节。在人工智能领域,这无疑是科技的进步,然而我们应当时刻谨记作为新闻人的道德准则,明白掌握了详尽的信息,也会有泄露的风险。凯利曾经说过,“强大的技术需要责任心。”因此在使用机器提高新闻生产量的同时,要关注机器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决定新闻业未来的关键因素。

五、结论

纵观国内外,人工智能都是过去一年最火热的关键词之一,相信人工智能也将在2018年大展身手。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对新闻业提出了不少挑战。然而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新闻人都应该认清人工智能对正确新闻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威胁。因此,新闻人应当保持头脑清醒,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新闻事业才会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进。

注释:

①李钊.人工智能先驱预测未来媒体十大趋势[N].科技日报,2016-10-27(01).

②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11).

③黄柳苍.人工智能发展对会计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财会研究,2017(2).

④京特·安德斯.过时的人: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的灵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⑤陈昌凤,石泽.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J].新闻战线,2017(17).

⑥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11).

猜你喜欢
新闻业机器人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数读人工智能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