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8-03-16 23:40李晶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明法治理念

摘 要: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报告中提出了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对奋斗目标与社会矛盾的新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生态文明改革的任务得到明确,宏观指导性文件、法律法规政策相继出台,环保问责、执法检查、监管力度加大,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从理念层面,政策层面,慢慢到了“操作层面”。到了这个层面,涉及的问题面广量大,触及的内容有可能伤筋动骨,矛盾会接连出现,经济发展会出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降低,企业效益下滑,群众收入增幅放缓,环保行动出现迟缓等不适。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毫不动摇,坚持长期作战的决心不变,综合施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化解矛盾和困难,迎来破茧成蝶。

1、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在整体性、系统性与协调性等多方面,距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目标依然存在差距。首先,立法缺乏整體性。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是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有机整体,但我国目前仅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成效,而在与绿色发展息息相关的经济立法和能源立法方面进展寥寥,已有立法存在内容规定原则化、实施手段不足等问题。即使在环保立法方面,主要成绩也仅表现在保护领域的扩大,而针对环境保护手段的立法更多处于试点或研究论证阶段。而在环保领域法中,我国大量工作也仅局限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立法仍相对不足。其次,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我国长久以来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这种行政主导模式虽然在污染防治中获得成效,但在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领域,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土地、农牧、水利等多部门分散的管理体制,注重隶属关系的行政主导模式很容易导致职能部门之间权力分割和利益冲突,最终影响环境行政的运行效果。再次,调整手段缺乏协调性。现代环境治理注重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多方共治,尽管十八大之后我国开始进行相关领域的建设,但市场机制引入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的不足,仍然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的短板。

2、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建议

积极培育生态有价与综合治理的生态文明法治理念。一方面,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在法治建设中内化生态系统服务有价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刻领悟“山水林湖田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治理观,在法治推进中落实对环境要素的整体保护而非孤立调整的思路。

积极健全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分割化管理不利于环境资源工作的开展。国家应建立具有环境资源领域统筹功能的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总领我国污染防治、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管理工作,通过立法赋予该机构集中权限,改变部委之间权限分散配置的局面,降低国家环境资源管理的协调成本。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立法,鼓励多方主体参与。通过法律手段塑造全社会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终极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突破口,我国应逐步构建起日益严格的节能、减排、降碳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在时机成熟时制定一部统领性的《低碳经济法》,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控排责任,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的低碳生产方式,通过宣传教育影响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3、总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对全社会的理念引领,更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如同指南针,校准的是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在实处,关键是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怎么看、怎么做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GDP 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过去片面追求 GDP 增长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转变为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带领人民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共担责任的意识。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主体和道德主体,应承担和履行尊重与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事务,建立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坚守生态道德和法制底线,杜绝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和保护意识,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建立新的绿色发展价值观和绿色经营理念,创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把环境的压力转换为创新动力,构建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协调调控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绿色责任,树立企业绿色形象,获得可持续的生态红利。政府在绿色发展的社会治理中,要改变单一的由上而下的线性管理模式,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承担起引领、指挥、监督、检查的责任。惟有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我们建设天更蓝、林更美、草更绿、水更清、人幸福的美好生活梦想才能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陈永森,郑丽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生态文明观[J/OL].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9+168[2018-01-15].

[2]祁永寿. 形成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N]. 青海日报,2018-01-15(009).

[3]本报评论员.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 努力实现绿色发展[N]. 乌兰察布日报,2018-01-12(001).

[4]黄燕.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理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01):52-55.

[5]杨美山,侯西安.论新型城镇化大时代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J/OL].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18-01-15].

作者简介:

李晶(1989-)女,山西省长治市,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史.

猜你喜欢
文明法治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文明歌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